李雨晨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333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的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了科技和藝術,文化和經濟,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明的典范。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快捷化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阻力。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是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為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嶄新的視角,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和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 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條文給出的定義,條文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11 年2 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分別從非遺調查、代表性非遺名錄、非遺傳承以及非遺傳播途徑和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明文規定,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法律保障,對于推動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據考古研究證實,景德鎮的制瓷史始于晚唐,至宋元時名氣漸盛,明清時期隨著御窯廠的設置和陶瓷對外貿易的興盛,景德鎮逐漸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獲得了“瓷都”的美譽。景德鎮民間所燒制出的陶瓷,造型精致優美,陶釉晶瑩溫潤,刻印工藝獨特,紋樣圖案豐富,既具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又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受到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創造了輝煌的陶瓷文化遺產。景德鎮的傳統陶瓷制作手工技藝,從陶土的加工到釉料的配置,從拉坯到利坯、畫坯,從施釉到裝飾及燒制等各個工序,都體現了景德鎮民間工匠的經驗和智慧,其陶瓷手工藝承載了制陶人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然而民間的陶瓷手工技藝仍多是以口頭的形式在傳承延續,技藝的消存常常有賴于傳承人的消存,以口頭傳承為主要形式的景德鎮民間手工藝是歷經世代而傳播至今的寶貴財富,包含著景德鎮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眾多民間傳統制瓷手工藝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以傳承人為主體,以非物化、非靜態的口頭傳承為主要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而存在的。
非遺注重保護與傳承,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民俗特性以及價值觀念,雖然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非遺資源,但在以產業形式進行文化推廣的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提取文化元素,并通過創意設計的方式將其加工成文化產品,同時賦予其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形勢。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強調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或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可以說文創產業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文化層面的表現。文創產業的誕生和發展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靈感和啟發,人們逐漸開始將傳統文化與創意產業相結合,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不僅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推進了古老華夏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與活態傳承,也使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更為堅實的傳統文化底蘊。
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素材和基礎。文化創意產業以陶瓷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基礎,以設計、繪畫、表演等為表現形式,以生產出滿足人們精神享受的產品為目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通過加工、制作、表演等民俗手工技藝為表現形式,是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愉悅的傳統文化形式。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發展的,具有內在共通性。非遺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和素材來源;而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又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融入現代的思想和靈感,采用創新的形式和手段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得到新的發展,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景德鎮的陶瓷非遺資源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鎮歷史悠久的非遺文化素材創造出具有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使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非遺與文創產業相比較而言,前者側重于傳承保護,而后者更注重創新發展,但二者并不矛盾,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最佳途徑。基于保護和傳承的目標,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非物質文化資源,將依靠活態傳承的手工技藝轉變為可以銷售的實物商品,既傳承保護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可以將非物質文化帶入到普通大眾的生活,擴大了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與創意的結合,不僅能夠銜接地方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同時也可以傳承發展變化著的“活性”的民族智慧、心理訴求和價值觀念。
隨著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信息化和智能化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傳統陶瓷文化中的民俗儀式、工藝技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阻力,依靠“活態”形式傳承的陶瓷手工技藝瀕臨失傳的危險。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各種艱巨的困難和挑戰,在此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為其帶來了新的啟發和靈感。文化創意產業通過重新創意、設計等操作,將遠離民眾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為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日用商品,現代的網絡、物流等手段可以輔助文創產品的銷售和推廣,因此,陌生而抽象的非遺資源變得形象可感、觸手可及。文化創意產業為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
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轉化與發展,基于文化創意產業,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為更好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政府需要著眼全局,統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規劃和設計,將其融入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打造以知名企業為核心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基于知名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政府可以整合陶瓷原料、陶瓷機械、陶瓷設計以及陶瓷制造等相關產業,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企業間相互合作,互利共贏,不僅可以創造經濟價值,還可以營造文創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其次,政府需健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政府需采取恰當措施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引導和規范,出臺支持相關配套政策來保障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扶持。政府應給予文創企業更多的資金保障和政策優惠,有了政府的資金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景會更加完善。因此,政府統籌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式,能夠加快企業發展,具有力度強、保障性好等優勢。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移步易景之間,每個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作為千年瓷都的景德鎮,獨特的陶瓷文化是這個城市的名片,悠遠的歷史沉淀出豐富的陶瓷藝術,光潔雅致的青花瓷,清雅柔潤的粉彩瓷,晶瑩剔透的玲瓏瓷和明麗多彩的顏色釉成為景德鎮聞名中外的文化符號,為景德鎮留下了豐富的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充分開發和利用了豐富的陶瓷非物質文化資源,傳統的陶瓷制作手工技藝就成為了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的制瓷和裝飾技藝難以迎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理念,因此,基于傳統創新技藝手法,如創新工藝、器形、釉色以及裝飾紋樣等元素,生產出融合手工、創意和設計于一體的藝術產品,既包含流行元素,又體現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技藝的文化表現形式,可以在滿足消費者審美需求的同時宣傳推廣景德鎮的陶瓷文化。
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以傳統陶瓷文化底蘊為基礎,以知名企業為中心,以地方高校為依托,調配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整合各個方面的優勢,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人才和隊伍。創造力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高等學校培養出的高素質人才是創造力的重要來源。當代青年大學生既可以通過學習熟練掌握陶瓷制作手工技藝,同時又可以敏銳地感知社會審美趨向和流行趨勢,因此,充分利用景德鎮的高校資源優勢,培養更多善于整合與利用傳統制瓷工藝進行創意產品生產的人才十分重要。
總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傳統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價值,同時也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使得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創新的方式煥發出新的時代意義,因而更加具有生命力,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傳承。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途徑,對于陶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