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勝

圖1 四方玉頂
方形與圓形在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中是經常出現的兩種造型,尤其是在一些容器中,這兩種造型應用極廣,其中就包括紫砂壺。紫砂壺,其名來源于紫砂泥,這種泥料自帶紫色光芒,有著豐富的礦物質,隔熱性與透氣性均已達到其他材料難以企及的程度。在茶道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從未停下過制壺的腳步,紫砂壺一經誕生便迅速掀起熱潮,直到百余年后的今天,紫砂壺仍然是許多愛茶人心中的“白月光”,這種熱愛早已遠遠穿透藝術審美的表層,紫砂壺藝術揭開的是中國精湛的陶瓷藝術的一角,揭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頁。
紫砂壺藝術雖經百年發展已得到極大豐富,其基本造型仍圍繞方形、圓形、光器、花器與筋紋器幾種模式展開。圖1“四方玉頂”從命名上看便可知這是一件四方壺作品,手工藝人在其中通過線條變化與陶刻裝飾來陳述主題與作品個性,揭示出作品所具有的文化美意。
“四方玉頂”以經典四方壺為造型基礎,通過四面鑲嵌成立體造型,各面的造型、大小等要能精準配合起來,棱線要凸出有力,才能使最終成型的壺有明快利落的美感。此壺在詮釋四方壺特征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的個性,壺由上至下逐漸變寬,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梯形,底部自然形成四個“腳”,使壺身與傳統的鼎的造型有了相似之處。
手工藝人避免了以往四方壺“直上直下”的表現方式,改直線為曲線,將圓器的溫潤柔和與方器的剛健利落進行中和,形成了明快寬厚的藝術氣質,最為明顯的體現便是在壺身的棱線之中。四方壺是運用鑲嵌工藝成型的,這要求手工藝人對于泥料的收縮度有明確掌握,否則各面銜接處的棱線極易開裂。此壺的棱線有著拋物線一般的美感,這需要手工藝人對四條棱線進行細致地調整,要能做到弧度完全一致實屬不易,考驗了手工藝人對壺整體造型的把控。
壺嘴與把手靜靜地鑲嵌在壺身兩側,完成各自的使命。它們與壺身一樣有著典型的四方特點,是保持壺造型整齊美觀的一種表達需要。在圓潤開闊的壺肩上方是正方形的壺蓋,壺蓋是對壺身四方造型的強化,它的四個角與壺身的棱線是一一對應的,說明了壺身的“正”,有利于壺氣韻的表達。
壺蓋中央如明珠般的壺鈕由底座托起,與壺蓋相連,正是表現“四方玉頂”的一個重要部分。“玉”指向玉珠、玉器等,象征著明亮燦爛。這一壺鈕就如同玉珠散發著光芒籠罩著整件作品,在意境上表達了玉明照四方的文化美意,無論是玉還是紫砂壺,都象征著美好,以此種主題來詮釋作品說明了人們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愛慕。
在一側壺面中央,手工藝人在其中運用了經典的陶刻裝飾。“厚德載物”是中國人認可的極高道德標準,從古至今鼓勵、啟發了無數中國人,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品質,展現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手工藝人將這四個字刻于壺面中央,用墨色加以點綴,與壺本身明亮鮮艷的棕紅色形成鮮明對比,更顯陶刻文字的紋路與力量。
四個字運用了中國繁體字,中國文化的蒼老古樸藏于其中,遒勁有力的筆畫為壺增添了力道,這種力道是手工藝人卓越陶刻水平的體現。這四個字更為具體地體現了壺的文化美意,直達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層,壺在展現自身精致美感的同時無疑也在提醒著人們應當如何為人處事,在忙碌的生活中進行及時地自省。
最后我們要將全壺各部分結合起來對壺的文化美意進行感受。“四方玉頂”選擇四方壺作為自己藝術表達的基礎,首先是看中了這種造型的穩健,通過改變棱線的運行與弧度,將圓器特征融于其中,表現了紫砂壺藝術對“天圓地方”的中國審美特點的體現。陶刻裝飾的運用在壺中更像是一種直接的“語言”,將原本隱藏于壺身內部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來,直接提醒人們對于個人道德品性的規范。一顆玉珠提升著整件壺的氣息,彰顯著壺的燦爛深刻與這一作品的精湛之所在。
透過“四方玉頂”作品,我們首先體會到的是方器與圓器造型之間相互融合,共同服務于主題的重要關系;其次是文化內涵在紫砂壺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一件紫砂壺的外在造型與工藝的細致固然重要,文化美意則是作品內部堅若磐石的支撐力量,有了這文化美意,“四方玉頂”才能玉明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