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圖1 荷塘春色
卓越的堆花技藝,展示了宜興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為均陶獨有的裝飾手段,歷經了時光的檢驗,自成一格,被譽為以泥替墨,用陶坯作紙,用拇指作畫。制作出來的堆花作品“不似浮雕,勝似浮雕”,憑借這樣獨特的藝術效果,當代堆花技藝有著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可以憑借創作者自身對于所要創作主題的理解,設計出帶有靚麗色彩的堆花裝飾構圖,讓原本平凡的陶瓷器具,披上一層靚麗的光彩。在新時代的加持之下,堆花技藝堪稱當代陶藝創作的一抹殊色。
圖1“荷塘春色”就是一件非常優秀的均陶堆花創作,是我國文化多樣性審美下的一個獨特符號,這并非是對過去堆花題材的重復,而是一個嶄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場景構成,簡潔優美的場景構筑背后,是巧妙的設計,豐富的創作情感和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畫面結構。早在明清時代,堆花作品大多以缸盆壇罐等造型出現,所以誕生了因應這些形制的干燥手法、施釉方式,從而塑造出成熟穩定的產品。但同樣的,這種穩定的制作環境缺少如同紫砂壺一般的藝術成長環境,只能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過程中迎合大眾的口味,題材的局限性和制作者的創造性都無法獲得完全的解放,所以在畫面的構圖設計上往往流于表面,并不注重題材場景的拓展和背后蘊意的表達,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才開始在堆花制作的材質、造型、釉料上進行大量的研究,在裝飾手法上有所突破,借鑒了民間繪畫中寫意的藝術特色與現實的工筆畫相結合,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改變了傳統堆花畫面的那種隨意性,但依舊無法擺脫傳統的束縛,整體的構圖設計缺乏層次性的提升,空有浮雕化所帶來的立體效果,但卻無法構建完整的立體場景。
“荷塘春色”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從構圖上將畫面分成了上下兩個相對獨立又融合統一的畫面。朱自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也叫做“荷塘月色”,這篇文章通過人的感知描寫了一幅讓人身臨其境的景色,同時借著景色體悟到與之共鳴的心境。我們都知道人的感知是有限的,再敏銳也不可能感知到水面以下的事物,而在這件作品中卻偏偏塑造的是水中的“荷塘月色”。荷塘中有水,有蓮荷,有魚,這些都是可以預想到的事物,除此之外在更深的水底,漫布著水草,隨著魚兒的游動產生一連串的氣泡,這樣的畫面場景構成了“荷塘春色”的主要內容,其構圖設計并非是依照現實而來的,因為人很難潛入荷塘深處來一次近距離的觀察,所以在整個場景中的所有事物源自于樸素的想象。人的想象具有非常顯著的偶然性,同時也包含著一些必然性,受一般思維的局限,水、蓮荷、魚、水草這幾樣事物是大概率會出現的,通常人們會認為荷塘中就會出現這些東西,但如何出現,就是作品”荷塘春色”所呈現出來的。
在“荷塘春色”的構圖設計中,優先考慮到外形與所要塑造的場景之間的關系,上下的方位與作品現實形體中上下的位置得到契合,構成水草的線條與構成水波的線條相互之間做出區別,并根據由密到疏的規則向心排列,在具體的制作中單純的使用“堆”和“行”的技巧,讓線條蜿蜒延伸,用“點”的方式塑造水底上升的氣泡,這些氣泡結合造型的向上延伸逐漸稀疏,配合上部構圖中如意樣式的水波裝飾。上部的裝飾采用幾乎同樣的技法,塑造出傳統藝術表現中“有魚”的特征,讓“魚”的生存環境合理化,帶有循環樣式的水浪,魅力的蓮花,飽滿的蓮蓬都是為了“有余”而服務的,下部的構圖雖然簡單,但卻奠定了一個更大的場景需求,上部的構圖雖然繁復,但卻是在突出“有余”這一內容中包含的主題。“荷塘春色”整體構圖設計在小的部分表現整體,在大的部分卻表現局部,使得畫面天然就帶有一種參差感,簡潔卻不簡單,看似重復卻內涵豐富。
堆花創作的核心在于工藝美的傳承和主題的創造,這關系到堆花創作本身的審美層次,傳統堆花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有著天然的局限性,當代創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局限,要以具有時代的眼光來選擇合適的創作題材,融入適當的情感領悟,從而展現出傳統堆花技藝中的文化審美印記,將合乎情理的構圖設計用一種全新的畫面展示出來,給人以新奇,精湛,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