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偉亮

圖1 德鐘壺
紫砂陶刻藝術本身正是我國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的體現,而紫砂陶刻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在傳承。紫砂陶刻藝術具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它的理念契合著人類尋找事物本質的本能,當代的紫砂陶刻藝術創作已經糅合了多種文藝元素,將紫砂的造型、創作的主題和創作者的藝術個性相互融合,最終呈現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美。這種基于創作者的唯一性渲染出了這一門藝術創作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讓其本身能夠擁有不斷延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每一個紫砂陶刻創作者在學習紫砂陶刻的過程中,也是在同步的學習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而當創作者能夠融匯貫通這些元素,紫砂陶刻也就具有思想上的原創性和傳承文化的基本功能。
圖1“德鐘壺”本身就是一件經典的紫砂壺式,其厚重的外觀,象征著厚德載物的悠久文化,在這把壺上進行陶刻創作,就需要考慮到與壺形的搭配。因為我們通常看到“德鐘壺”首先就會聯想到厚重沉穩的形體氣質,這樣的造型氣質并不適合一些輕佻歡快的創作主題,陶刻內容必然是嚴肅的。這是因為,“德鐘壺”中的鐘在我國古代是一種禮樂之器,我們經常說中國是“禮樂之邦”,鐘就是用來行“禮”所使用的樂器,這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在本質上有所差別,因為在古代中國“禮”既是指盛大的典禮、祭祀等等嚴肅的社會行為,更代表了典章制度,所以服務于“禮”的“樂”也就躍升到了同等高度,所以“德鐘壺”所代表的就是這種久遠而厚重的禮樂文化。
在這樣的作品表面進行紫砂陶刻創作一般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從“德鐘壺”本身跟“禮樂”之間的聯系入手,塑造與之相關的陶刻內容;第二種則是從“鐘”這一造型出發,結合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各種相關器物所載的裝飾圖案進行提煉和加工。前者具有一種創作思維的拓展性,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學習理解以后的再創作,可以較為自由的受創作者的主觀思維所影響,就例如眼前這件“德鐘壺”,對于人物、植物、事物的刻畫就帶有典型的傳統儒風,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文人氣。文人氣是紫砂陶刻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經常用來對傳統水墨畫的構圖進行陶刻的轉換,用陶刻線條來勾勒出畫面場景,在作品“德鐘壺”中,松樹是一種傳統文化中“雅”的展示,是環境的體現,而人物的衣著及行為代表了其所處的時代,是對過去的一種展示,古琴的出現則暗示人物的身份,因為在古代社會中一般人是不會使用古琴的,只有具有一定學問一定修養的文人才會彈琴,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場景,同時也訴說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所有看到這一陶刻畫面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文化的氣息。
對傳統文化生活的塑造就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由于現代人正處于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只要本人擁有不斷學習的意愿,就可以相對較為輕易的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文化傳承。紫砂陶刻在這把“德鐘壺”上所創作的,并非是將文化的傳承簡單的記錄下來,而是構建一幅畫面作為探究文化傳承的窗口,讓有志于了解傳統文化的人能夠產生興趣,讓單純的觀賞也能產生趣味,這就是所謂的雅俗共賞。
總體而言“德鐘壺”的陶刻裝飾部分,刀法干凈利落,運力自然、流暢;力度剛柔并濟,有節奏、有深淺。松枝部分刻畫利落爽快,不多不少,整體畫面布局,不松不散,畫面主題有主有次,具有十分清晰的大局觀和文化深度。
賞一壺山水,聞一縷茶香,聽琴聲錚錚,這是很多人夢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的生活,在千百年流傳的歷史中,具有相同夢想,相似追求的人可謂數不勝數,雖然絕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聞,但總有些人會遺留下一些深刻的文化印記,無論科技多么發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深入到內心深處的心情是相通的,正是這種思念上的聯系,讓陶刻創作可以跨越時空的變化,承載文化傳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