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陽泉市建筑設計院,山西陽泉 045000)
如今,很多住宅建筑底層設置了商業服務設施,這種住宅在城市中隨處可見,其將商業服務送到居民家,為人們日常生活創造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是為迎合大眾群體的現實需求,很多建筑項目形式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1](如下簡稱為《建規》)規定中商業服務網點的定義的范圍相似但又不太相同,難以確定一些類似商業網點的商業的所屬類別,在防火設計中也就無法提出精確的防火要求標準,在防火設計實踐中僅參照《建規》內相似度較高的規定實施,很可能滋生出防火措施不到位、不規范、疏散通道設計欠缺合理性等問題。
在《建規》中針對住宅商業服務網點做出確切定義“設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層及二層,每個分隔單元建筑面積不大于300m2的商店,郵政所、儲蓄所、理發店等小型營業用房”。根據規范定義商業服務網點屬于住宅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防火設計中的建筑分類上并不是依照公共建筑防火要求進行劃分,而是依照住宅建筑高度區分建筑類別。對于除商業服務網點規定范圍以外的,與住宅合建的商業而言,在功能、大小、層數等條件都類似與商業網點的商業中,按照公共建筑防火設計的要求進行防火設計,筆者認為相對較嚴格。在實際設計中對于設置在住宅投影外與住宅連接或完全脫離一、二層商業,每個分隔單元建筑面積不大于300m2的商店,是否能按照住宅商業網點的要求設計在《建規》中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論述。在設計工作和實際使用中對于這些住宅下商業網點和普通商業的設計在防火的要求上的區分和定義存在著一定的分歧。比如,小型商業服務網點建筑,防火功能通常較為簡單,依照商業網點做出規劃設計,造價偏低,每平方米造價會調控在150元左右。
高層住宅底部建設商業時商業與住宅部分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且無門、窗洞口的防火隔墻和2.0h的不燃性樓板完全分隔,而設置商業網點的住宅與商業之間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且無門、窗洞口的防火隔墻和1.5h的不燃性樓板完全分隔。防火分隔物(墻板)被設置在不同商業網點、商業網點和單元住宅樓之間,單元之間無空氣對流現象,火災發生早期時熱對流絕對受限,災情蔓延過程受到一定約束,各單元作為一個獨立式、完整度極高的防火單元,在一段時間內,有效抑制火災在水平方向上的拓展過程[2]。而住宅綜合商業樓商業營業區多、倉儲位置空間大、易燃物類型繁雜、管道及豎井等交錯布設等,“煙囪”效應偏強,電氣設備線路安裝錯綜繁雜,故而一旦有火災事件發生時,在縱橫向將會快速蔓延,引起大范圍火災。另外,商業營業區、倉儲區內可能儲有大量棉、毛以及塑料制品,在火災事件內,其會形成高溫條件,產生大量濃煙與毒氣,增加了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工作的難度。
筆者認為,在獨立設置的商業或住宅建筑裙房,當營業面積、經營范圍及建筑層數均符合商業服務網點規范要求時,可定義為商業服務網點。《建規》條文解釋中5.4.11中設有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建筑仍可按照住宅建筑定性來進行防火設計。商業服務網點作為附屬于住宅下的特殊商業,《建規》規定每個分隔單元采用不低于2.0h的且無門、窗洞口的防火隔墻分隔,當每個單元任何一層面積大于200m2時,都應設置2個安全出口或疏散門,但是面積過大時,進深變大,不利于人員安全疏散,所以在實際設計中二層面積一般小于200m2,且一二層總建筑面積≤300m2,設置一部疏散樓梯到達首層。而且對單元內的疏散距離也做了明確規定,每個分割單元內的任一點至最近直通室外的出口直線距離不應大于疏散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直線距離。當商業服務網點為兩層時,疏散距離為二層任一點到達樓梯→到首層→室外距離之和。商業服務網點疏散通道隔墻的耐火極限應該≥1.0h,如果全部用玻璃墻應采用防火玻璃墻,并滿足耐火極限≥1.0h。
商業服務網點的樓梯設計通常是諸多工程設計師實踐中易形成困頓的地方,例如針對高層住宅下的底層商業,是應該依照網點規劃設計、還是按照裙房設計?對疏散樓梯是否實施封閉措施?樓梯最適宜的寬度值等。
所將整個樓定義為住宅樓,那么就說明可以把底層兩層小商業作為網點進行防火設計;若定義為底商綜合樓,特別是針對高>54m的樓房,防火設計時要求依照一類公共建筑進行,這也就預示著防火標準要求有一定提升,對于底層僅有兩側的小商業而言,使開發商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浪費部分資源。《建規》內對裙房是否設置封閉式樓梯間提出確切要求,但若封閉樓梯間僅設置一個出入口不僅有較高現實價值,主要是因為在網點開間約束下,嚴禁臨近外側安全出口設施樓梯間,故而其只能被規劃設計在內側,基于這樣的工況設計樓梯,封閉處理后兩層人員在建筑發生火災時經樓梯間后依然被疏散至一層,而無法直接疏散到室外[4]。
針對如上談及的兩點內容,為保證商業服務網點防火設計質量,需要對起防火適用條例做出確切規定。在實踐中,我們在設計商業服務網點樓梯時,通常依照≥1.1m標準加以設計,這等同于站在樓梯較低限定商業網點的防火設計要求,即依照一個小型的防火隔間進行。依照防火隔間設計階段也存在著隔間之間防火距離設計科學性的問題,《建規》內并沒有明確做出距離要求,部分地區采用1m或1.2m的要求,或盡量延展兩隔間的窗戶間距。鑒于以上情況,筆者認為,當防火隔間的隔墻耐火極限是2.0h時,隔墻兩端開窗間距以1.2m為宜,而若防火分區防火墻耐火極限是3.0h,推薦兩側開窗間距以2m為宜(轉角處為4m),借此方式規避一個商鋪發生火災后災情大規模蔓延的情況。
事實上,于商業服務網點內都設置室內消火栓并沒有較大現實意義,因為各個商業網點的占地面積偏窄小,火源和消火栓較為臨近,消防栓誰帶長約25.0m,取水用水過程較為煩瑣。如果是晚間歇業以后建筑內部突發火災,而此時各個商業服務網點均閉門上鎖,那么設置于室內中的消火栓設施根本無法將自身實用價值發揮出來。在這樣的情景下,消火栓難以在火災發生早期有效調控、抑制火勢蔓延過程,并且大多數消防隊習慣使用室外消火栓滅火或直接采用消防車供水滅火。
針對這一問題,《建規》內沒有做出確切規定,而針對底層建設商業服務網點的商業樓群,多數開間較為狹窄,若各間商業用房內安裝兩個消防栓,會耗用較高成本,也可能滋生出設計過度的現象,以上是一個至今尚未形成統一觀點的問題。設計人員應結合工程具體實況加以分析、應用,可以使用如下幾種方式:
(1)針對人員密度較大且可燃物廣泛分布及需要疏散樓梯>2部的商業用房,應依照要求在各層安裝消火栓設施。
(2)開間較為狹窄時,要求只在1層安置兩個消火栓,2層能整體處于1層消火栓的維護范疇中。
(3)可依照整個建筑兩股水柱同步抵達,可適當增加數目,要求各住宅單元每一住戶均制作一個消防卷盤,底部增設一排水地漏。推薦采用De25自來水管、計量水表制作消防卷盤,費用偏低且實用性較高。
(4)若商業網點內部設有公共過道時,可以將消火栓布設于室內過道或底層外墻或者其他部分;針對無公共外墻可以采用科學布設數個共用室外消火栓,明裝或暗裝均可以,其不舍應確保有兩支水槍的充實水柱抵達室內任何位置。
筆者認為,商業服務網點的防火設計一定要嚴格依照《建防規》內相關要求規劃設計,保證建筑面積、安全出口以及消防栓等數目規劃的合理性,科學設定疏散間距并維持疏散系統的相對獨立性,加大系統保護力度,指派專職人員定期落實系統檢修與維護工作,最大限度的維護商業服務網點運行過程的安全性,將建筑火災事件釀成的損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