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翊旻
(廣州市公用事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商品房小區發展越趨成熟。居民對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的追求越來越高。園林綠化設計以人為本、自然和諧的理念已然成為最為基本的要求。在這幾十年間,伴隨著住宅小區的高速發展,小區園林綠化設計也經歷了多次變革。筆者認為,可以簡單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西風東漸”階段、產品線出品階段、本土文化融入階段以及智慧互動家園階段。
現今社會,若想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最重要的內容,所以設計住宅小區林園綠化的時候,前提就是以人為本,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慢慢形成并融入設計。①對于小區的居民以及結構都要進行一定的了解以及掌握,對于人口而言,了解掌握其密度以及結構,對于小區而言,要了解掌握其相關的設施、地塊面積以及活動空間;②因為小區中的人群年齡段都各不相同,所以對于這些人群需求和使用習慣要進行分類考慮。因此,設計住宅小區園林綠化之前,要對居民的各種行為進行充分了解,將各種行為之間的關系及時的處理,為每一個空間的獨立性提供保障,將浪費環境資源的現象有效地減少,對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平衡有著很大的幫助,使得住宅小區的環境不斷上升,直至最好的一種狀態[1]。還有一項必要的事情就是掌握居民心理需求,在住宅小區的創建過程中,不能只對使用材料檔次的問題進行考慮,這對人們所需環境要求并不符合;另外進行綠化的時候,不能因為外來物種特別或者是好看,就盲目進行種植,這對于人們的實際需求嚴重不符,也不能起到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
在綠化設計住宅小區的時候,對于短期效果不能太過于注重,要更為重視長期生態發展。換而言之就是對自然要尊重,所在小區的生態平衡作為基礎,綠化設計小區時,本地樹木要多種植一些,為生態平衡提供保障。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生態學原理,配置同一群落植物,比如說藤本植物、喬木以及灌木等,讓每一種植物無論是層次方面還是濃密程度都符合自身性質,以此讓植物充分吸收肥料、水、光照以及空氣等,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平衡[3]。
地形和諧說的是,無論是垂直方向還是水平方向,小區地形以及綠化設計都要相互協調,將有效結合點、線、面實現。圍欄(墻)、陽臺以及屋頂等綠化地帶屬于垂直方向,某些活動場地、草坪、道路等綠化地帶屬于水平方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錯落搭配攀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灌木以及喬木,搭配結構以多層次展現出來,使得綠化后的小區具有吸塵降噪的功能,另外創建舒適宜人的環境。
綠化后的小區中各個景觀比例協調,相得益彰說的就是景觀和諧。通常情況下,小區綠化景觀有兩種:①以植被花卉等組成的軟質景觀;②假山雕石以及亭臺橋廊等組成的硬質景觀。將它們達到比例協調,使得景觀和諧的目的有效實現。觀賞需求滿足的基礎上,為了充分體現出美化環境以及凈化空氣的效果,將硬質景觀數量盡可能的減少,將軟質景觀的數量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軟質景觀所選植物要具有較少病蟲害且沒有花粉污染以及飛絮的同時要具有較長壽命和較強凈化空氣能力的植物[4]。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中,綠化風格符合建筑風格是最為基礎的要求,在設計時要以此為基礎。也就是說綠化設計不僅要將業主需求滿足,自身特色也要具備,最主要的是要協調建筑風格。現階段,住宅小區大多是經濟美觀,不僅具有淡雅的顏色,還具有簡潔的線條,所以綠化設計也要將這一特色體現出來。
住宅小區園林綠化環境設計從一開始就有四項原則,分別是經濟效益原則、藝術效益原則、生態效益原則以及社會效益受原則[2]。四大原則的貫徹與實施和同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及人們生活水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改革開放引入商品房概念后,住宅小區的居住模式才逐步推廣至全國。很多實施經驗來源于海外。早期的住宅小區園林綠化很多都僅僅停留在綠植的層面。除了基本的交通功能區域,剩余的均為綠植。當時人與自然的層面處于最基本的綠植生態層面,美觀性和藝術性體現較少。
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東沿海地區引入個別港資開發商,海外設計理念及管理模式讓人耳目一新,港式歐陸風迅速吹遍大江南北,這就是筆者說的“西風東漸”階段。這個時期的小區園林更注重圖案化的設計,設計細部線條比較復雜,在綠化方面多采用模紋花壇等修剪型綠化。例如廣州的珠江帝景小區、翠湖山莊等。總體來說,人工景觀痕跡明顯。
隨著國內開發商的日漸壯大,市場也對歐陸風提出質疑。因此,以開發商為首逐步開始對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進行反思。根據居住人群的特點及喜好,開發不同風格的住宅園林,以配合對應的建筑風格。每個開發商有各自的客服人群,由此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風格定位。為應對高速開發的需求,不同的風格定位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例如萬科集團的“萬科里”系列產品,就是面向年輕人的,以小戶型公寓為主,少綠地多廣場配小型商業的模式,在居住環境上會強調藝術性、現代感。以產品線的模式進行推廣,在效率上是有優勢的,但是還是難以避免同質化的審美疲勞。筆者認為,這個階段實則上是第一階段的升級版,還沒有從本質上提高住宅區園林環境的內在品質。
在產品線模式的推行末期,也就是21世紀10年代前后,很多設計人員開始嘗試本土文化的融入。最為突出的就是“新中式”風格的興起。本土文化的再利用,不停留于一片瓦、一堵墻這些形式的套用,而是從傳統院落的布局、傳統園林的賞景、植物搭配的藝術性和生態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提煉,大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更注重小區環境帶給居住者內在的、長久的影響,傳遞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活態度的熏陶。這個階段的代表作品是綠城桃花源。
本階段略晚于第三階段起步,是在“互聯網+”的理念沖擊下的設計演變。目前,這一階段仍在發展中,可以說是未來的小區園林綠化設計趨勢。在前面幾個階段中,更多的是強調自然對人的輸出,而這個階段,會更在意人對環境的參與和互動。
人作為環境的一份子,講求人與自然和諧時理應考慮“人”的參與。基于這種理念的小區園林綠化環境,大多會設置更多的互動場所,例如:可進入式活動草坪,提供智能化裝置的休息場所、互動性景觀裝置等。智能化設備的引入,會延長居民對場地的使用時間,增加對居住環境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在設計住宅小區園林綠化的時候,要將實際環境的情況充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原則的遵循就是將園林植物正確的選擇,并且將土地條件合理的進行利用[5]。選擇綠色植物的時候,鄉土植物是首選,其次要具有較強的觀賞性以及較強的適應性;有一些植物對于凈化環境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主要的選擇方向。有的居民有傍晚散步以及晨起鍛煉的習慣,而設置綠色環保的植物,可以將良好的生活環境提供給他們,使得人與自然更為和諧的相處。
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去社區內小公園或者其他綠化帶進行休閑娛樂和交流閑談等,為了將這些需求有效的滿足就是住宅區設計園林綠化的意義所在。所以,園林綠化的宗旨就是將環境設計得溫馨且充滿生活氣息,將景色能夠為人們所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且要讓每一戶居民都意識到綠色理念的重要性,將與綠色環境相處隨時隨地做到,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切實做到[6]。
創新一直跟隨著人類的發展。同時創新性應用在住宅小區園林綠化上,要根據環境以及區域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設計,不能將所有現有的綠化設施不做修改的照搬,要做到與大自然緊密貼合的設計。設計師要將自身專業技能和知識不斷完善,將因地制宜的理念靈活的運用,有效結合時代潮流和園林綠化,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實現,將優秀的園林景觀不斷的創造出來[7]。
本文通過敘述創建以人為本自然和諧住宅小區的含義,以及簡述其功能以及設計原則,并重點分析探討了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的幾個發展階段。總而言之,在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中要將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體現出來,在這個前提下,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視程度要提升,有效結合園林綠化的功能性、藝術觀賞性、生態效益性以及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