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一玲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山東濟南 250101)
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屬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遭到破壞,街區活力逐漸衰,,同時受到西方模式化城市建設方式的引入,導致城市的整體空間意向趨于同質化,泉城特色風貌帶作為濟南最具自然與人文風貌特色的區域也沒能幸免,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沉淀出的濟南泉城文化正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慢慢變得越來越淡,積淀的城市風貌也不再濃烈。當人們漸漸意識到對建筑文化的保護時,濟南的歷史文化街區已經遭到了破壞,層疊交錯的高樓大廈,破壞了原有的城市肌理,歷史街區泉水的氣息也逐漸被商業所取代。
濟南是依山傍河而建的城,地形南高北低,風貌帶內有山地、湖泊、泉群和河流四種自然地貌。從城市的剖面可見,濟南周邊山峰林立,連綿起伏的山峰將濟南懷抱之中,形成“山色入古城,城中自有山”的美景,中間環以護城河,泉水圍城噴涌,中間有著微波蕩漾的大明湖。商埠區與古城區的相依相伴,山體與城內的特色風貌相互滲透,形成“一山一河一城一湖”的空間格局。
濟南是擁有淵源歷史的一座古城,龍山文化就從此處發源,現存的濟南古城的雛形是在明朝時所形成的,在此之后的濟南老城區的變化則是以濟南通商開埠為界,開埠后在其城區西側建立了濟南另一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商埠區。這一區域突出體現了濟南特有的人文居住環境特色,是濟南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遺存、傳統生活習俗的縮影和市井文化的代表,也是濟南泉水文化、大舜文化和名士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的縮影和集中體現,體現著老濟南的傳統特色和文化內涵。濟南歷史街區不是濟南的古城區的代指,在濟南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商埠區也是濟南歷史街區的一部分,但是在這里對濟南歷史街區的介紹時對商埠區只做簡單介紹,其空間特色的探討以濟南古城區為主。
中國古代城市的平面形態多為方形,濟南城區遵循古代城市的禮制風格,官署、民居、廟宇等建筑都可在城內找尋到其位置,但是由于濟南城內遍布泉眼,地形復雜,其位置又隨著環境而改變。同時與傳統的整齊式院落布局又有著區別,濟南四大泉群的存在,使得建筑改變了原本的垂直街巷的布置,以王府池子片區肌理為例,可以明顯看出與傳統歷史城區肌理的區別。
濟南一山(千佛山)一湖(大明湖)交相輝映形成城市的南北向空間序列構圖,在濟南還未不加節制一味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時,從大明湖一側遙看南方遠處的千佛山時,城內的歷史街區大多是一到兩層的低矮建筑,制高點是位于東南隅的解放閣,整個古城的天際輪廓平緩低矮。但是后期高樓大廈的建立,在高度上的層層拔高,城市肌理不復原來存在的樣子,原本應該以山體輪廓線為主導,平緩低矮的前景天際線為襯托的風貌帶天際卻變成了中景天際阻擋了背景山體輪廓,打破山脊線的連續性。
走在濟南的城內街巷之中,最明顯的給人的感受就是創造了一種悠長深遠的感受,線性特征比較突出,這得益于濟南古城區中對街道尺度的把控古城內街巷兩側以2~3層建筑物居多,街巷一般寬2~4m。芙蓉街、曲水亭街等D/H的比值小于1,空間圍合更強烈,行走其中給人感覺更為靜謐舒適。縣西巷、大明湖路等道路當D/H大于2時,空間限定感稍弱,視覺感受上更為開闊。
濟南以“七十二泉”聞名天下,以大明湖為中心,護城河像一條項鏈將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串聯起來,珍珠泉群居于古城之中,泉水資源十分豐富。泉水文化是濟南地方文化的“靈魂”,濟南的城市建設自古以來都是衍射出與水的關系,從城池的最初選址,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無不反映出于泉水的密切關系。位于城墻外的泉群或已被圈地保護,或以組群成片的出現對城市的建筑空間布局影響較小,而位于城中的泉群,則通過不同的形式影響著城中街巷的形態,以及與住宅院落的關系。可以簡述為以下幾種關系:①單獨泉眼。位于街道的一側或者位于建筑圍合空間的一角或者建筑中央。此時泉眼在設計空間設計中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節點出現于空間之中;②成細流出現。泉水成細流形式出現于建筑外墻之間,與街道多呈平行關系。在空間中,這可以作為泉眼的放大節點來運用;③河流。此時泉水成河流形式存在,獨立于建筑之外與街道平行。河流形式存在的河流可以作為空間過渡區;④泉水成片出現。泉水通過街道的圍繞成為空間的獨立一景。在空間塑造中,更容易突出建筑空間圍合。
濟南城市風貌帶最大的特色莫過于“山-湖-河-城”的空間格局,作為山水型城市,城市岸際輪廓線是特色營造的重要內容。為實現最大觀水可能,應盡量避免前排建筑對后排建筑觀水視線的遮擋,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控制好城內前景區的建筑高度,避免對后方中景區建筑的遮擋,把握中景區建筑與背景山體之間的關系,在特色營造中要保護好由千佛山及南部山體構筑的連綿起伏、輪廓優美、尺度適中的山脊線。
古城區作為濟南特色城市的重要展現面,其所擁有的城市肌理、低建筑高度、高建筑密度的建筑組合形式應對其考慮采納,注意的是這種采納并不是說完全的照搬。對傳統街區內的街巷進行疏導,并保持原本的城市肌理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織補”,配以特有的泉水特色植入節點,從而激發整體活力。
在街巷空間設計之中,泉水的運用是空間設計的巧點。譬如前面所述泉水與庭院的關系之中,位于庭院之中的泉眼是圍合空間核心,豐富封閉圍合空間的趣味性,當溪流或平行或垂直穿過院墻時,此時的溪流又變成了空間過渡的積極方式,而位于街道上的泉水更是豐富譬如曲水亭街區域的好方式。
濱水建筑是濱水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過程中應因地制宜,控制濱水建筑的形式,使建筑、水體、河岸交相輝映。在視覺要充分考慮濱水建筑的開放性和通透性,濱河區域布置一定的公共空間,提供人們休憩的場所。對于不同的濱水區域采取不同的設計手段,根據濱河建筑高度與水體寬度的關系,把握建筑與水體之間的距離,設計其間的建筑空間,例如親水平臺,又如控制建筑高度后遠眺形成的“山-水-城”美景,由此來延續傳統的城市肌理,重構多元界面的空間體系,從而形成吸引人流駐足的城市開放空間。
對于一座城來講,最先印在腦海中的便是這座城的建筑,延續濟南的城市特色,塑造屬于濟南的文化特征,在新建筑的設計與老城區舊建筑的更新保護上,應該注意建筑的風格、體量、樣式、材質等幾方面整體的控制和把握。以建筑風格為例,濟南古城內歷史建筑多為青石砌筑,石頭修葺墻面,坡頂灰瓦,灰瓦青黛的古城顏色,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我們是進行仿古建筑的設計,而是在城市古城區特征典型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和諧與延續。
城市是文化孕育的發源地,倘若在城市建設當中無文化元素,很容易削弱城市的整體美感和價值。在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時期,屬于城市特有的記憶不斷地受到沖擊,雖然有一系列的相關法律辦法的實施可以最大化地保護城市文化,但是對于空間特色的保護尚待加強。本文簡要探析了濟南的自然與文化特色,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空間特色,對獨屬于濟南的地域特色進行挖掘,在城市空間設計上淺談了幾條優化策略,以求得繼續塑造獨屬于濟南的場所特點,延續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
城市作為載體展現著視覺層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它同樣體現著自然與人文因素的雙重影響。每個城市的特色空間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我們在了解城市的同時要積極的挖掘其城市的特色,塑造城市的精神文明特點,從而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