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山
(豐南區農業農村局 063303)
為了滿足奶牛養殖生產需要,需要針對奶牛疫病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疫病對奶牛養殖行業的沖擊,對奶牛養殖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奶牛疫病防控管理性方案, 是現階段奶牛養殖行業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畜牧業在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持續發展, 動物疫病綜合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奶牛養殖業是我國畜牧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其發展趨勢以及飼養規模日漸提升, 對奶牛疫病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標準。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統計,每年我國奶牛養殖業因傳染病導致奶牛死亡的概率達到3%以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近幾年奶牛患隱性乳房炎的概率維持在30%~80%,影響奶牛產奶量以及牛奶質量。 由此可知,奶牛疫病仍處于高發階段,對奶牛疫病的防控質量是我國乳制品行業質量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我國奶牛養殖情況,目前奶牛免疫項目主要有人畜共患的布魯氏桿菌病、口蹄疫病以及炭疽病[1]。 布魯氏桿菌病需嚴格遵循先檢后免的原則,如若接受檢疫的奶牛年齡8 個月以上,且檢疫結果為陰性,則需口服疫苗進行免疫。 口蹄疫病在春秋兩季進行注射,為提升免疫作用,應在注射日后25d 左右進行二次強化注射,確保常年免疫率達到100%。 針對地處低洼沿河地帶、新老疫區或交通要道的奶牛,須嚴格遵守炭疽病免疫原則,同樣保證常年免疫率達到100%。
在接種疫苗過程中, 需要獸醫防疫人員嚴格執行規程標準,杜絕一個針頭注射2 頭以上奶牛,避免防控階段出現交叉感染癥狀。 同時,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對假冒偽劣及非法經營的疫苗加大查處力度,保障疫苗來源,只能由政府畜牧部門統一采購。 根據我國《畜牧法》以及《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對于不配合防疫工作的個人或養殖場, 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有權加大對拒訪戶的懲處力度,以此保證免疫率。 對于私自購買與注射疫苗的行為視為無效免疫, 疫苗注射工作由畜牧獸醫站在崗人員依法注射,以真正抑制奶牛疫病的發生及流行。
貫徹落實奶牛的疫病防治工作,需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服務隊伍,因此基層畜牧獸醫站應充分發揮職能,促進奶牛產業健康發展,以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要求。 現階段,基層畜牧防疫站的在職職工薪資水平普遍較低,甚至部分職工工資自收自支,直接影響獸醫工作積極性,導致獸醫隊伍流動性較大,現有的職員也存在停職留薪現象,欲轉行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 同時,行業老齡化嚴重,優秀青年畢業生受防疫站環境較差的影響,不愿意在畜牧獸醫站工作,導致獸醫技術較為落后,業務水平高精尖人才嚴重匱乏。 對此, 應該切實強化基層獸醫防疫人員隊伍建設,通過定員、定性、定編工作提升職員積極性。 并定期組織培訓活動,通過結合長短期培訓、集中培訓與個人自學等培訓方式,提升整體技術服務水平,更好服務于奶牛產業。
奶牛養殖過程中,應加強奶站管理以及奶牛飼養管理。目前奶牛的養殖形式,一旦出現疫情,容易造成疫病擴大。 因此,需要養殖人員在奶站進出路口設立消毒池, 嚴格人員及車輛進出入奶站的消毒工作。 只有獲得健康證的奶牛才能上站擠奶,避免發生接觸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奶牛的飼養管理問題,因眾多疾病發生原因大多是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的, 所以控制奶牛的疫病應從飼料的質量、牛舍環境、牛體衛生等方面入手,避免誘發牛前胃遲緩、 乳房炎等疾病。 應建立完善的現代科學奶牛飼養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升生產管理水平。
通常情況下, 奶牛所患病癥分為傳染病及普通病兩種形式[2]。 如若發現奶牛出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例時,鄉、村級防疫部門應及時向市畜牧部門報告, 市級防疫部門在經過核實無誤后, 需立即啟用重大動物疫病應急預案, 根據要求攜帶相應藥品、器械,趕赴現場進行嚴格查驗,診斷疫病及其定性,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劃分疫點、疫區等區域,并對疫點奶牛進行免疫接種以及消毒滅源工作。 采取撲殺、深埋等方式將染疫奶牛及同群奶牛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以徹底根除傳染源。
對于患有普通疾病的奶牛,養殖戶應樹立防疫意識,及時將情況告知當地具有臨床經驗的獸醫人員,為奶牛進行對癥治療,將疾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挽回經濟損失。
奶牛疫病防控的管理性方案是奶牛養殖業重點關注的問題,養殖人員應強化對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視,并將疫病防控方案貫徹落實到各個養殖環節中,提升防疫水平,有效降低奶牛患病率,使得奶牛健康成長,促進奶牛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