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薩
(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賽來塘鎮獸醫站 814399)
我國有世界最大的牦牛種群,而隨著我國牦牛事業的發展和牦牛數量的上升,青藏地區的經濟取得了明顯地進步。 但是在具體的牦牛飼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即一些養殖戶仍然采用傳統的放牧形式進行飼養, 在此過程中缺乏對寄生蟲控制的有效措施,從而造成大量的牦牛因為寄生蟲疾病而死亡,對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1.1 消化道線蟲病 蠕蟲病是消化道線蟲病的一種, 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牦牛在消化道內部有大量的線蟲。 一旦患上消化道線蟲病將造成牦牛因為貧血而日益消瘦, 嚴重的將導致患病牲畜出現衰竭死亡。 該疾病在氣溫暖和的春季發病率高,線蟲病經常導致大量的牦牛死亡。
1.1.2 牦牛絳蟲病 該疾病對牦牛的危害性比較大, 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貧血和水腫,也能出現神經癥狀,夏季和秋季是多發的季節。 從而造成牦牛的大量死亡。
1.1.3 腦包蟲病 牦牛腦包蟲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帶科多頭屬的多頭絳蟲的中絳期間的幼蟲。 其主要癥狀為感染初期體溫升高,經過幾個月的發展之后出現很明顯的神經癥狀,從而造成病畜死亡。
1.1.4 牦牛肝片吸蟲病 該疾病的發病原因是在牦牛的膽管中寄生大量的片形科片形屬的肝片吸蟲, 從而造成牦牛出現急性或者慢性的肝炎和膽管炎等, 牦牛患病之后將出現全身中毒的情況,甚至出現營養障礙。
1.1.5 牛前后盤吸蟲病 該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在牦牛的瘤胃中寄生大量的前后盤吸蟲。 而其中童蟲的移動危害性比較大,同時該種疾病在牦牛的養殖中比較常見。
1.2.1 牦牛弓形蟲病 該疾病又被稱為牦牛弓形體病, 主要是因為專性寄生的剛地弓形蟲引起的一種疾病, 該病的主要特點是人畜共患,因而已經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1.2.2 牦牛隱孢子蟲病 該疾病主要特點是人畜共患病,主要的癥狀是人和動物出現急性或者慢性的腹瀉癥狀, 該病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一些國家列為重點防控的傳染病。
1.2.3 牦牛新孢子蟲病 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內寄生性原蟲新孢子蟲引起的,在世界的許多地區都出現過,分布廣泛。
1.2.4 牦牛焦蟲病 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巴貝斯焦蟲和泰勒焦蟲,這些害蟲寄生在紅細胞中和網狀內皮細胞中,同時該疾病主要通過蜱蟲進行傳播。
1.2.5 牦牛住肉孢子蟲病 該疾病主要的特點為威脅肌肉和腸道租住,同時也能引發人畜共患病,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出現和分布。
為了更好地預防牦牛寄生蟲病, 相關的工作部門應該加大預防的措施,不斷提高牧民對疾病危害性的認識,同時能夠采取積極的措施預防和治療。 在飼養過程中不斷地提升牧民的自我保護意識。 和相關的部門積極配合進行疾病的預防,從而為提升防治效果奠定基礎。
寄生蟲病的病原主要是帶蟲者和病畜等, 病畜在活動過程中將大量的病菌傳播,從而造成大量的牦牛患病。 為此,應該鼓勵和要求牧民進行定期驅蟲, 而驅蟲手段中的大面積驅蟲是重要的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藥物驅蟲過程中,為了降低病害出現抗藥性和降低藥物的殘留,應該使用低毒高效的藥品。 同時還應該制定定期換藥計劃。 一般情況下,飼養牦牛的主要方式是放牧養殖,這就增加了牦牛的活動范圍,在防治寄生蟲病害方面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牧民應該在養殖圍欄的周圍施入一定量的藥物,同時將糞便及時清理干凈,為牦牛的生長提供穩定健康的環境,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的概率。 還可以將糞便充分發酵或者消毒,之后將其用在農業發展中,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牦牛移動采食,不僅增加了牦牛感染蟲卵的可能性,同時也將蟲卵帶到其他地區,從而造成蟲卵的擴散。 舉例而言,肝片吸蟲的中間寄主椎實螺在一些沼澤地區比較多, 如果牦牛在該地區活動將造成感染。 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采取避蟲放牧及輪牧等措施。
為了更好地防治牦牛寄生蟲病,應該加強對飼料的管理,尤其要重視清潔圈舍的衛生,在清潔之后及時消毒,為避免寄生蟲疾病的發生奠定基礎。 此外,在具體喂養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升飼養者的專業素質, 一旦發生有病害發生的跡象立即進行預防和治療,必要的話及時上報上級相關部門。 此外,加強對飼養和放牧的管理,在喂養飼料的過程中避免飼料和飲水被污染。 不斷增強牦牛的抵抗能力,為降低牦牛染病的可能性奠定基礎。
綜合上面的闡述可以知道, 牦牛產業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到疾病的侵襲,尤其是寄生蟲疾病。 一旦出現寄生蟲疾病的話將嚴重威脅牦牛產業的發展,同時降低了牧民的經濟收入。 因此,必須重視對寄生蟲的防治工作, 在防治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