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
(饒陽縣同岳動物防疫檢疫站 053900)
雞舍進雛前應先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 首先由里到外、從上到下徹底清掃地面、墻壁和屋頂,然后用清水進行高壓沖洗,可以在水中添加泡沫沖劑,不僅可以溶解油污和糞便,還能夠幫助我們看清楚沒有沖洗到位的地方,同時用過氧乙酸消毒液、強力消毒靈溶液、火堿溶液等輪換進行消毒,徹底殺滅環境中存活的細菌和病毒,最后封閉雞舍所有門窗和縫隙,用高錳酸鉀和甲醛進行熏蒸消毒,再封閉雞舍24~36h,打開通風系統徹底將刺鼻的氣體排出雞舍。 熏蒸消毒前將育雛所用的料盤、水線、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平養育雛的也要把墊料提前處理好,然后放進雞舍一起進行熏蒸消毒。
保持雞舍的溫度合適是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所以需要給雛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因為雛雞個體小、體質弱、絨毛少,需要較高的溫度,尤其是入舍的前5~6h,雛雞沒有采食到飼料,需要的雞舍溫度達到32℃~34℃,等80%雛雞采食到飼料后可以將溫度降低到31℃~32℃, 前3 天使用這個溫度就可以了, 第4天雛雞學會自動尋找飼料了可以開始逐漸降低溫度, 一般每周降低2℃~3℃,經過3~4 周時間舍溫下降到自然環境溫度或維持在20℃~25℃。
雞舍溫度是否合適除了使用溫度計測量外,還要結合雛雞活動情況來確定,在懸掛溫度計前一定要進行校對,以免溫度測量不準確,致使雞舍溫度不均勻或溫度差異較大,造成雛雞生長發育不均勻[1]。
濕度的作用是與溫度結合起來才產生的,雞舍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濕度高低對雞群影響較小,育雛時濕度較低時要求的雞舍溫度就高些,否則雞體通過呼吸向外界散失大量的熱量,雛雞會感覺到溫度更低,會給雛雞帶來冷應激。 比較理想的育雛濕度是:前一周保持在60%~70%,第二周后降低到50%~60%即可。濕度過高時墊料潮濕、細菌繁殖迅速,尤其是球蟲孢子化速度較快,容易引起雞群發生球蟲、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疾病。 如果濕度過低時雞舍空氣干燥、 塵土飛揚, 雛雞不僅羽毛生長發育不良, 最主要的是雛雞呼吸道黏膜發育受損, 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
給雛雞提供科學的光照可以刺激雞只積極采食和飲水,因為雛雞在光線較暗或黑暗條件下, 集聚在一起不能活動和進行采食飲水,影響雞群的增重和健康。 一般在前3d 采取23~24h 的光照讓雛雞充分適應養殖環境和盡快學會采食和飲水,4~7d 開始逐漸減少光照時間到20h、第2 周使用18h、第3 周使用16h、第4 周后密閉性雞舍采用8h 維持不變,開放式雞舍采取自然光照時間即可,光照強度在前3 周應高些,建議每隔2m 懸掛一個相當于60w 的節能燈,以后改為15w 的燈即可。 前2 周不用長時間使用20h 以上的光照時間,以免影響雛雞休息,致使雞只體質變差。 光線太暗不利于雞群活動和生長發育,光照強度太大容易引起雛雞發生啄癖[2]。
為了防止雛雞發生脫水,雞只一旦開水就不要斷水,所以除了定期添加飲水外,應隨時觀察飲水器中的水量,及時補充不能出現斷水情況。 否則長時間沒有飲水,雛雞會出現爭搶飲水、暴飲,致使雞體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發生腹瀉拉稀,同時雛雞羽毛潮濕粘連發育不良,雞體受涼扎堆、甚至發生踩踏致死情況。
根據雛雞的生理發育特點和生活習性, 應給予雛雞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給雛雞提供新鮮優質的飼料,保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充足, 不僅可以滿足雛雞生長發育的需要還可以提高雛雞的抗病能力,在雛雞擴群、免疫接種、氣溫突變、更換飼料等情況下應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 以減緩這些應激反應, 有利于促進雞群健康的生長和發育。 雛雞飼料營養應達到以下要求:能量2800~2900kca1/kg、蛋白為18~19%、蛋氨酸和賴氨酸分別為0.45%和1.05%,飼喂料量應根據雞群情況隨時調整,在第2 周后雛雞飼喂和飲水等工作一定要做到定時、定量等程序化,因為雛雞的生物鐘已經建立起來, 否則會影響雞群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育[3]。
雛雞入舍后可以給其飲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 有利于對胃腸道進行消毒和清除胎糞, 雛雞在一周前容易感染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 可以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恩諾沙星或強力霉素來預防,雛雞在10~14d 容易感染球蟲,可以在飲水中添加地克珠利或球蟲凈來預防球蟲病的發生。 此外每個月對雞群進行一次預防性驅蟲, 使用驅蛔靈或驅蟲凈等藥物來防治雛雞感染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