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生輝,王文靜,楊 飛
(1.東光縣職教中心 061600;2.東光縣農業農村局 061600)
雛雞是指0~6 周齡的雞,又稱幼雛。 雛雞具有體溫調節能力差,生長快,消化機能不健全,抗逆性差,敏感易驚群,自衛能力差等特點。 因此要提高育雛的成活率,必須保證良好的育雛環境和供給營養豐富的全價飼料,并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措施。 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來談談如何提高蛋雛雞的成活率。
1.1 確定育雛時間、雛雞的品種和數量、雛雞的來源和飼養目的、飼料和墊料的數量、免疫用藥計劃和預期達到的育雛成績等。
1.2 對育雛人員進行崗前培訓, 以提高他們的育雛技術和責任心。
1.3 修繕育雛舍并準備供暖設備,保證舍內溫度適宜,清潔干燥,環境安靜,通風良好。
1.4 進雛雞前2 周要對雞舍和育雛用品進行徹底消毒,可用2%苛性鈉溶液對地面和墻壁進行噴灑消毒; 用0.1%新潔爾滅溶液對金屬用具進行消毒;用2%~3%的來蘇爾對食槽和水槽以及較小用具進行消毒,晾干備用;對育雛室進行熏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溶液15mL,高錳酸鉀7.5g 的劑量進行熏蒸消毒1h,密閉1~2d 后備用。
1.5 提前2d 對育雛室預熱試溫,看室溫是否適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1.1 體格健壯,體重合適,手握充實并有彈性。
2.1.2 精神活潑,眼睛無分泌物且明亮有神。
2.1.3 絨毛豐滿整潔,色素鮮艷,長短適中。
2.1.4 蛋黃吸收良好,臍部閉鎖干凈平整。
2.1.5 泄殖腔干凈,沒有黃白色的稀糞粘著。
雛雞出生待絨毛干燥后就應該盡早進行運輸, 以生后8~12h 為宜。
雛雞出殼后,一般在絨毛干后3h 即可初飲,一周內要用溫開水。 最初3d 給雛雞飲5%~10%的糖水再加0.1%的維生素C溶液,以促進雛雞腹中殘余卵黃的吸收,提高成活率。 初飲后讓雛雞自由飲水,確保不斷水,因為育雛室溫度高,避免引起脫水。一周后可直接飲用自來水。
雛雞飲水充足后即可開食,開食要適時,過早開食雛雞無食欲,過晚開食消耗雛雞體力,對健康不利。一般認為在出殼后24~36h 開食比較好。 這時已有60%的雛雞有求食表現。 開食采用雛雞全價飼料,同時,要求飼料新鮮、體積小、容易消化、適口性好、顆粒適中,粗纖維含量低。 網育和籠育的雛雞飼料中,還應注意添加1%的細砂礫,以幫助消化。 第一次喂料,部分雛雞不會吃食,可將飼料均勻地撒在報紙或塑料布上,耐心誘導訓練采食,先有少數雛雞采食,剩下的都紛紛模仿。 籠育雛雞只要將料槽和水槽放在醒目地方即可,3d 后就可以自由采食。
雛雞體小嬌嫩,御寒能力差,必須依靠適當的外界環境溫度來調節。供給適宜的溫度是育雛成功的關鍵。1 周齡的雛雞,其育雛溫度以32℃~35℃為宜,以后每周降低2℃~3℃,直至與室溫相等20℃左右。 育雛溫度掌握得是否適宜,最直觀的方法是看雛雞的表現,即“看雛施溫”,主要看雛雞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 溫度適宜時,雛雞表現精神良好活潑、采食旺盛,夜間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雞群疏散,均勻俯臥;溫度過高時,雛雞遠離熱源,精神不振,張口呼吸,食欲減退,大量飲水,生長發育較慢,干瘦且羽毛無光澤;溫度過低時,雛雞表現頸翅收縮,行動緩慢,夜間睡眠不安,常發出尖銳的凄叫聲,并且密集靠近熱源,甚至相互積壓扎堆造成大批雛雞壓死現象。 實踐證明,在溫度過低或受賊風侵襲的情況下,易引起雛雞拉稀,誘發雛雞白痢和球蟲病,影響育雛效果。
育雛舍內濕度過高過低均不適宜雛雞的生長發育, 出生雛雞體內水分含量大,育雛室內溫度很高,此時,如果濕度太低會造成雛雞嚴重脫水,從而影響健康和生長發育。 因此,雛雞出殼10 日齡之內相對濕度應保持60%~70%,10 日齡之后隨著雛雞體重增加,呼吸量和排糞量增加,應該保持舍內干燥,以免因濕度過高,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影響雛雞的健康。 所以,此時育雛室內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5%左右即可。
育雛密度是指育雛室內每平方米面積上飼喂的雛雞數。 密度太大,造成雛雞互相擠壓,吃料不均勻,呼吸量和排糞量亦多,從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影響雛雞的健康和生長發育。 密度太小,保溫性能差,浪費育雛室面積和設備,增加成本。 立體籠育一般情況是0~1 周齡60 只/m2,2~3 周齡40 只/m2,4~6 周齡30 只/m2。
在育雛過程中, 應在注重保溫的同時, 注意室內的通風換氣。 要及時排除二氧化碳、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和空氣中的粉塵與病原微生物,以及多余的熱量和水分,保障舍內空氣新鮮和干燥。 如果有害氣體濃度過大時就會引起呼吸道和其他疾病的發生,嚴重地影響雛雞的健康。 夏季通風還能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 但在冬季要防止賊風的侵襲, 要處理好通風和保溫的關系,否則可能引起雛雞的呼吸系統疾病。 如果進入育雛舍有刺激眼睛的感覺,則表明二氧化碳、氨氣和硫化氫的濃度已超過允許的范圍,這時候就需要加強通風換氣。
光照的目的是促進雛雞的采食和飲水。 生長階段光照時間宜短,特別是在生長后期,不可逐漸延長光照時間。 育雛的光照制度是:1~3 日齡,因為雛雞的視力差,為保證充分開食和飲水,通常雛雞應采用連續23~24h 的照明(15~30lx);從4 日齡起到育雛結束,每晝夜采用8h 光照。即夜間一般不再補充光照。這樣既節省電費,也不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
雛雞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生活力弱,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引起發病,甚至死亡。 因此,育雛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清潔衛生和消毒防疫工作, 要做到以預防為主, 治療為輔,防重于治的原則。
總之,科學合理的育雛技術是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只有細致規范的執行好,才能高效地提高雛雞的成活率,為青年雞的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而促進養雞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