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際,其艱苦奮斗的歷程就是一部紅色革命史,這種紅色精神值得當代人民的學習與永記,而現存的許多建筑都能夠代表和體現這種紅色精神,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是其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軍事博物館是在國慶十周年的背景之下新中國的“十大建筑”之一,是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紀念和歌頌。軍事博物館建筑兩翼為4~5 層的陳列廳,中間部分高7 層,上面設有高塔,在高塔的頂部安裝了巨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建筑立面莊嚴、雄偉。從其主體的建筑平面上來看,整體呈現“山”字型,立面為中軸對稱式,體現其威嚴與紀律之感。上面有一巨大軍徽矗立于主體建筑之上,軍徽的設計也別具匠心,對于技術要求很高,這也是世界上設計在建筑物的頂端最高的軍徽,體現中國人民的團結進取精神。其制作過程的艱辛也能夠體現中國人民革命歷程的艱辛,軍事博物館的總體設計強烈的體現出國家的總體形象和意識形態,是中國紅色建筑的典范。
文化對于設計的影響毋庸置疑,在探究我們究竟如何能從類似于軍事博物館這樣的建筑設計中吸取和發揚紅色革命精神時,我們首先探究軍事博物館本身所具有的紅色精神元素。正如本文第一段中所說,從設計建設的背景來看,軍事博物館作為獻禮國慶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筑設計的典范,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自然是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得到了當時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其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是對于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偉大功績的歌頌。從其展示的內容來看,軍事博物館陳列體系以軍事歷史為主,基本陳列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爭列強和強權政治為主,其展示內容主要是紅色革命建設的成就。以黨和國家及軍隊為中心工作,舉辦具有軍事教育意義的展出。從外觀看,軍事博物館是典型的“蘇聯式”建筑,巨大的軍徽設計也是蘇聯的尖塔紅星的“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這個軍徽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軍徽,威嚴聳立。其建筑是新中國 “蘇聯式”建筑的代表,表明了建國初期建筑設計對于蘇聯風格的探索,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形態下中國建筑的設計,突出“工農兵”的設計思想。博物館正面外部有雕塑群像一座,東為軍工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形象,西為軍民團結相敬相愛的素描,正門兩側有兩座石膏塑像,東面是海陸空捍衛祖國的英姿,西面是工農婦女全國皆兵的寫照,這些雕像無不映射出軍事博物館強烈的紅色文化背景。整體的設計給人以威嚴之感,突出其博物館的設計主題。
在中國文化中,紅色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文化的基礎上誕生,在現代各種百花齊放的文化中得到發展。在當代設計中,建筑設計本身就可以理解為調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而融合精神和審美為一體的理想整體文化。類似于軍事博物館的富有紅色文化的建筑還有很多,如果說1930 年代的莫斯科以其城市改造塑造了蘇聯社會主義“現代性”的話,那么1950 年代的北京城市規劃與建設無疑也是在塑造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性。軍事博物館正是“新北京”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此后北京的地標式建筑之一[1]。除了軍事博物館,還有很多紅色建筑也能夠體現出這種紅色文化,比如非常著名的中共一大會址,其建筑風格是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筑,外墻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整體給人感覺莊嚴宏偉,這里見證了中共一大的召開,見證了共產黨的發展。同為石庫門式建筑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為兩排東西走向的住宅建筑,它的結構為磚和木,基本保留了1915 年始建時的建筑風貌。在這里也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章[2]。類似這種紅色建筑都是現代中國建筑的寶貴財富,是紅色文化在建筑設計中體現的典范,其蘊含的紅色文化元素值得當代設計師去吸收和傳承。現代建筑設計中,要想將紅色元素很好的運用在其中,首先要去深刻了解紅色文化的內容和其精髓,深入領會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歷程。只有充分了解紅色文化,才能夠將其很好的運用在設計之中。
紅色文化作為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民族品質之一,在設計中充分發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對于現代設計至關重要,體現設計的精神性,文化性,充分發揮出設計本身所具有的功能[3]。而作為紅色文化建筑的代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對于當代社會的價值不言而喻。而作為現代設計師,應該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具備基本的文化修養,主動去吸收優良的紅色文化基因,在設計中體現和傳承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