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花
分層走班制在國外,如美國,是一種教學常態。在我國,盡管已有多個省、市試點推行,但仍屬于新生事物,需要針對不同的層次進行大量的課堂研究,以期取得具有實踐意義的成果,用于指導課堂教學活動。
課堂是教育行為最常發生的地方,有效的課堂觀察能為教育研究提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并成為其有效的起點(楊玉東2011)。鑒于分層走班制教學的復雜多變性,本文擬從課堂觀察的角度記錄、分析、診斷和評價課堂,探討優化路徑,完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教學目標作為課程目標的直接載體,對教學過程起指導性作用。教學目標決定教學的方向、教學的重難點,是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重要環節。教學目標設計得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陳志剛2012)。任何脫離教學目標的課堂觀察都是“無的放矢”,缺乏科學性。因此,觀察者在課堂觀察前必須對具體課時教學目標了然于心。
各學科的課程都要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都要結合學科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程曉堂、趙思奇2016)。因此,進行課堂觀察,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原則,觀察其是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邵燕楠、黃燕寧2013)。學情包括認知學情、能力學情和情感學情,即在該課時前學生已知什么、已會什么及所處的心理狀態。只有建立在真實而完善的學情分析基礎上的學習行為才能幫助學生達到“最近發展區”。任何脫離學情分析的課堂教學都將事倍功半。同樣,缺乏學情分析的課堂觀察必然流于表面,無法作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評價,更無法建構有意義的課堂優化路徑。
以一堂分層走班制下(C層基礎最佳,B層次之,A層最弱)英語閱讀課為例,進行課堂觀察,并提出優化路徑。內容為牛津譯林版《英語》(2013年版)八年級(上)Unit 6 Birdwatching ReadingⅠ,文章主要介紹了扎龍自然保護區,并號召讀者保護鳥類和自然。
觀察者結合該班具體情況,認為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明確的學習目標、一定程度的學習自信及合作學習精神;能大體讀懂兩三百詞長度的各類文體,能根據主題從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利用已達到的理解、分析等思維水平來解決問題。
因此,該課時的教學目標應包括:(1)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詞匯,提高相關閱讀技巧,尤其是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2)幫助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理解、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等思維能力;(3)幫助學生了解自然保護區,培養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和大自然的意識。
在學習該課前,學生已通過七年級(下)Unit 4、Unit 5、Unit 8和八年級(上)Unit 5的學習了解了有關知識。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應在上述三個方面就環保主題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和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如下任務:Please have an interview in pairs.One is a member of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 and the other is a reporter.然而,觀察者發現,學生未能即刻了解任務要求,迫使教師進行了多次解釋。加之教師沒有給出充分的準備時間,導致學生呈現的成果粗糙、膚淺。
觀察者認為在該課堂活動中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教師高估了學生的學習基礎,任務呈現過于簡單,指向不明確,導致學生理解任務有困難。
第二,教師高估了學生的實際學力,為追求“高效課堂”隨意分配時間,倉促之下導致學生難出令人滿意的成果,更不敢積極參與展示。這樣的課堂其實與“高效課堂”背道而馳。
第三,課堂活動本身不難,符合學生的學力水平,但從輸入到輸出,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都必須跳躍式前進,缺乏支架支撐,出現斷層,從而影響了結果的呈現。
該活動成果多涉及細節問題,未能深度解讀教材文本,也未能展示C層學生應有的能力水平,自然也完不成培養C層學生進一步分析、推理、歸納、演繹等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
就此,觀察者給出如下優化路徑:
路徑一:充分研究學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準確評估學生學力。針對不同活動所設定的時間,既要考慮大分層——全班的總體水平,又要考慮小分層——班內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教師首先根據整體學情,布置明確、易懂的任務,幫助所有學生了解任務指向。其次,面向全體學生,給出充分的準備時間,幫助他們高質量完成活動任務。
路徑二:完善任務驅動。每一項教學任務都有一定的要求、步驟、目的,作為任務的設計者,教師在布置任務時,必須向學生介紹清楚這些要點(呂京2010)。教師呈現任務時,要簡潔、具體、指向性明確,幫助學生在最短時間內了解任務要求。
路徑三:搭好必要支架。該課堂任務屬于高階任務,教師應將其進行任務分解,為學生作好任務前準備。
就本活動任務而言,教師可以搭兩層支架。支架一可從教材中獲取,即要求學生先完成教材隨附的關于扎龍自然保護區的對話填空練習。此練習作為任務先導,能很好地幫助學生了解采訪的基本格式和內容范例。在此基礎上,搭建支架二,結合思維導圖(見下圖),要求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想提出哪些問題?然后教師補充,構建主問題和問題鏈。在此基礎上,學生必然能圓滿完成任務,從而在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方面獲得應有提升。

在另一個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就“Should we protect all the birds?And how?”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有個別學生回答“No.”,被教師否決了;對于How的回答,則流于表面,機械重復已學內容。
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呈現結果,教師也很滿意。但觀察者認為,該任務仍存在如下遺憾:
第一,重“預設”輕“生成”。對“Should weprotect all the birds?”這一問題,教師預設學生都會回答“Yes.”,但實際上有個別學生回答“No.”。學生課后表示,有的野生鳥類不宜過度保護,否則可能會破壞天然食物鏈。此觀點與本課時主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也是非常好的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批判質疑等創新性思維品質的切入點。然而,教師本身未能對該話題進行全面分析,對課堂生成缺乏包容性和開放性,未能充分給予學生闡述個人觀點的機會。
第二,該任務思維起點過低,教師低估了C層學生的思維能力,缺乏學情研究。“As Grade 8 students,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 birds?”這一問題對C層學生來說并不具挑戰性。如上文所言,學生對相關話題已經作過探討,該任務實際上是在重復已有認知。就學生呈現的任務成果而言,幾乎是在照搬上一單元的探討結論。
就此,觀察者認為,優化路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預設”與“生成”并重。美國著名教育專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議:好的教育計劃會避免無數在你班上可能出現的問題(轉引自吳玲、郭孝文,2008)。同樣,精心的“預設”能灌溉出美麗的“生成”之花。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進行課堂預設。預設時,教師應對話題進行全面分析,并預測可能的課堂生成。就本課時主題而言,保護大自然毋庸置疑,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則存在前提與“度”的問題。教師首先應對該話題進行辯證思考,方能從容應對出乎意料的課堂生成,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的開放性。
第二,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課堂基點。課堂任務設計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機會。就上述活動而言,該環節作為課堂的“收官”任務,應略高于學生現有核心素養水平,這有助于學生在已有認知水平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生態保護的理解,從而能綜合運用分析、比較、判斷、信息整合、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來解讀任務,并運用較高層次的詞匯和表達法進行語言輸出。要做到這一點,話題必須具有開放性。就分層走班制而言,保護鳥類是A層水平,從保護鳥類、保護野生動物到保護環境是B層水平。而C層的主題完全可以在B層基礎上拓展到生態平衡的話題。教師在任務前同樣應為學生搭好思維與語言支架,引導他們進行開放性思維和高層次的語言輸出。
英語閱讀課堂需要優化,但并非為了優化而優化。優化必須關注如下幾點:
閱讀作為最基本的語言輸入手段,其功能絕不局限于此。英語閱讀教學絕不能滿足于完成閱讀練習—鍛煉閱讀技巧—達成情感提升的“三步走”模式。閱讀課堂應該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以語篇為依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應從語篇角度關注整體性。閱讀教學中所設計的情境、問題和活動等都必須支架化。情境前后勾連,具有完整的意義;問題由淺入深,由點到線直到成鏈成網;活動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擴展延伸,環環相扣,組成活動支架,讓學生循序漸進。在分層走班制下,教師應充分研究學情,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好不同的支架。
在分層走班制下,面對不同的教學層次,學生的學情截然不同。閱讀教學應該在學情基礎上進行課堂預設,同時尊重學生存在多元智能的可能,盡量全面預估可能的課堂生成,為不同層次學生制訂不同的情境鏈、問題鏈和活動鏈,搭建不同的任務支架,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擅長的智能領域有所進益,在不擅長的領域得到增補。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直接、直觀的課堂評測手段,能夠既定量又能定性地幫助教學者研究課堂教學實錄,尋找優化路徑,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基于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課堂觀察應具有連續性和全面性。同時,應關注課堂觀察的團隊化、常態化和學科化。在分層走班制下,針對不同的教學層次和課型,課堂觀察的原則、方法、側重點和角度等也應有所不同。因此,觀察者還需要長期收集案例,以供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