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網站2月15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中國的管理學院蓬勃發展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994年在上海浦東成立時,鄰近的地方大多是不起眼的倉庫和一片片水田。如今,那里已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歐盟與中國政府合作的產物,創立20多年來,也成為一張響亮的招牌。上個月,該學院在《金融時報》全球MBA(工商管理碩士)年度百強中排名第五。
其實,不僅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的商科教育整體都在蓬勃發展。《金融時報》1999年首次發布榜單時,沒有一所亞洲院校上榜,而今年有17所,其中9所是中國院校。
從許多方面來看,頂尖的中國商學院很像西方競爭對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效仿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等外國同行,在國內的北京和深圳以及國外的加納和瑞士設立了分校。中國許多商學院教授都具有西方工作經驗。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方若,在回中國前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教25年。他們的授課風格也與西方同行無異:卷起袖子、平易近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
像世界各地的工商管理碩士學生一樣,中國學生希望MBA學位能帶來知識以外的優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還為企業人力資源經理開設了一門有關如何充分利用其畢業生的課程。
現在,許多商學院還開設初創企業孵化器,幫助有好點子的學生創業。一些畢業生聯合創辦了創業公司。
校友們還受益于這些學校與中國知名企業家的密切關系。一流學校的牌子是打動財力雄厚的國內投資者的好方法。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高管,有機會與中國私營企業的大佬們接觸,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聲稱擁有中國“規模最大、陣容最強的校友網絡”——超過2.2萬名校友,其中包括3000多名CEO。
但畢業生說,校友網絡真正價值在于其他團體所沒有的無形資產。來自上海的企業家葉凱(音)說,在課堂上,企業家學員會交流平時不透露的內幕細節。課后的聚會則會討論比較細微的話題(例如與政府或國企打交道),這些都特別有用。葉先生說:“沒有教科書來講這種關系。”
外國學生也注意到了。2018年,從國際上來看,每10所美國商學院中就有7所申請人數呈下降趨勢(部分原因是簽證收緊),但亞洲商學院的申請人數卻增長了9%。對在中國授課的沉浸式漢語教學的需求也在增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最近培養了一批來自韓國現代、日本豐田和法國米其林及道達爾的高管。目前該校超過1/3的MBA學生是外國人。▲
(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