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躍,李粉茹,王 艷,鄒海明,謝 越
(安徽科技學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安徽 鳳陽233100)
《環境學》是高校環境類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環境科學專業的基本知識,以環境基本規律為主線,涉及環境問題、環境學原理、環境調控等[1]。此外,《環境學》作為環境科學專業入門基礎課程,承擔的教學使命遠遠超出介紹環境基礎知識本身,對于學生深入了解專業、樹立專業自信,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徽科技學學院2004年環境科學專業開始招生,2006年開設《環境學》課程。近年來,環境學相關的研究日新月異,《環境學》的課程教學需要進行相應地改革。雖然,我校早在2011年已經把《環境學》立項為校級重點建設課程,但由于各種原因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學校課程設置及要求緣故,所有專業課均在二年級及以后開設。錯過了學生最渴望了解專業知識的最佳時期,缺乏專業學習的熱情。二年級以后有不少同學參加了學校的各類社團活動,致使部分學生受活動的影響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該沒課程的學習,還有學生忙于應付英語四、六級考試、部分大學生奔波于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比賽等,常出現學生缺課、上課精力集中、不認真聽講等現象。此外,二年級以后,許多其他專業課程已經相繼開設,環境學中的基本原理與規律涉及的溫室效應、污染物在生物體內遷移轉化過程等知識與專業課中環境化學、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中均有不同程度涉及與交叉,因此,講解到這些課程時,因問題類似,學生感覺無新意。
《環境學》課程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缺少必要的實驗課程,實踐教學見習安排另一學期。因此,學生上課時感官認識較少,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較差;課堂教學講授模式缺少互動空間,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不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由于環境學課程性質主要以概念、基本環境問題、防控體系等為主,需要記憶東西偏多,加上學生實際上對環境專業研究方向、前沿研究內容及發展趨勢接觸很少,故課程容易讓同學感覺枯燥。
以往考試,主要采用閉卷筆試(80%)和平時成績(20%)的方式,學生往往考前集中一段時間死記硬背,就能順利通過考試,這也導致學生不重視日常課堂教學。此外,該考核方式也難以全面考查和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學校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調整了《環境學》課程的開課時間,由原先的第四學期調整為第一學期,安排在新生入學后,軍訓結束時開始上課,通過課程組教師在一起認真研討,制定了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學時安排由原先的54學時(全理論),調整為42學時(理論36,實驗6學時),并在同一學期安排了環境學實習,為期一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一本好的教材,是課程教學成功的一半。目前,關于環境學方面的教材很多。堅持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出版年限較近,出版次數較多的原則,以及綜合考慮教材自身內容體系及知識結構層次,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選用了南京大學左玉輝教授主編的《環境學》,該書以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為主線,分環境問題篇(描述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實)、環境學原理篇(闡述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環境調控篇(論述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三篇展開論述。其中,環境問題篇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物理環境、生物環境、全球變暖。環境學原理篇包括環境多樣性原理、人與環境和諧原理、規律規則原理、五律協同原理、環境科學。環境調控篇包括人口—環境調控、經濟—環境調控、資源—環境調控、生態—環境調控、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各篇相對獨立而又有機聯系,內容深入淺出,配有“閱讀材料”欄目,便于讀者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開拓視野。
首先,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以選定的教材為參考,按照學時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理出一條主線,圍繞主線組織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更新補充環境領域內最新的環境熱點問題、政策、方法、工藝、技術等內容;其次,以理論課章節內容為依據,合理安排實驗課,實驗課類型以演示實驗為主,使學生能夠直接體驗到學習這門課程的作用,比如,在水環境章節課堂內容結束后,可以開展臭氧高級氧化技術處理染料廢水,讓學生很直觀感到染料從有色到無色的過程;在大氣環境章節課堂內容結束后,可以開展文丘里濕式除塵器凈化含塵氣體,讓學生很直觀感到含塵氣體中顆粒物從有色到無色的過程,增強其專業認知度和歸宿感。再次,在理論和實驗課結束后,開展為期一周實習,安排學生參觀環境監測站、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有機肥料廠環境管理與規劃部門等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進行認知實習,特別是,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了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該公司展覽館的參觀,學生徹底明白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途徑,使學生直觀了解未來就業去向,激發其學習興趣。
首先,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課尤為重要。第一課通常是緒論課,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要上這門課”、“這門課主要上哪些內容”、“怎樣學好這么課程”,特別是第一個問題,一定要花大力氣講解透,我們的經驗是先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即“環境科學專業怎樣”、“ 未來能干什么”、“專業前景如何”,在這基礎上再闡述這門課程重要性就能水到渠成,進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及歸屬感[2]。其次,實行教授授課和教師團隊教學制度,《環境學》專業課是環境類專業入門課程,表面上看起來主要是一些文字型內容,但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極高,要求教師能夠深入淺出介紹相關內容,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由一個教師完成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且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實行教授授課和教師團隊教學制度,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專業成長和科研經歷,有所側重的重點闡述,對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專業自信將大有裨益。再次,在教學上采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啟發式、互動式、探索式和協作式等教學手段[3],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角色互換,安排合理章節,讓學生參與課堂講解;此外,突出現場教學,比如講到物理環境章節,我們安排了用輻射儀測定學生自己手機的輻射強度,然后講解相關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極大的調動起來,課堂教學效果良好[4]。最后,積極開辟學習第二課堂,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形成線上線下知識的獲取,突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能力,體現在學習能力及習慣的培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推薦學生可以在國家精品課程網上了解《環境學》這門課程的相關內容。并且我們建立了QQ群,圍繞課程,將部分與課程相關的學習材料包括課件、短片、視頻、等發到群里,大家自學討論。此外,我們還給學生推薦了相關專業網站,比如中國環境網、地下水環境網等,還有環境類的公眾號,比如土壤地下水修復、環評愛好者網、環境工程等,方便大家課下學習,并且可以在課程微信群里共享內容,交流心得體會等。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多采用閉卷筆試(80%)和平時成績(20%)的方式,試卷主要是“填空+名詞解釋+問答通”題型,導致學生只關注最后考試成績,考前突擊死記硬背,順利過關,弱化了過程管理,不利于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我們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案,多環節結構成績包括作業、小測驗、匯報演講、小論文、實習考察報告和期末筆試成績,綜合定量評價平時成績(上課、考勤作業、課堂表現)占30%,小組成績(小測驗、小論文、小演講、實習考察報告)占30%,期末筆試成績占40% 期末筆試試卷結合上課講述理論知識和平時的實踐教學活動,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試卷內容多范圍廣應用性強,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徹底擺脫“平時不努力,作業靠抄襲,期末來突擊,考試要死記,60分就大吉的局面”。
針對《環境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較高,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學生的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教師教學評價也較好,教學質量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