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華
【摘要】“精準教學”是基于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主張,精準教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精準,精準的課堂教學是解決過重課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設定的精準、教學內容選擇的精準、學情研判的精準、預設與生成處理的精準四個方面實踐精準教學,探索初中科學從“經驗”到“精準”的科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經驗;精準教學;教學策略
教學中的“精準”是指根據課標、教材和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科教學規律、學與認知規律,聚焦課堂教學價值,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內容,構建合理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在“三維”目標上得到發展,是預期目標和教學結果完美契合的過程。在科學教學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策略探究科學課堂,實現“精準教學” 。
策略一:在設計上,目標精準研制
九年級上冊《簡單機械》第一課時是科學概念的建構學習。杠桿概念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力、功等物理學基本概念后,接觸和學習的第一種簡單機械。杠桿概念的建立需要對眾多的具體實例進行抽象概括,特別是力臂在杠桿實物上并不能直接發現,這對學生的自主建構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筆者在內容上,將教學目標精準定位為以下幾點:
(1)通過觀察與實驗,感知并尋找杠桿特征,完成由實物到模型的思維轉變,提升建模能力;(2)通過“讓杠桿動起來”的思想學會識別杠桿的支點,完成思維從靜態到動態的升華;(3)通過研究杠桿典型個例,學會區分動力與阻力,體會自然界的矛盾、對立、和諧;(4)通過探究動力的大小是否與作用的方向有關的實驗,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通過對實驗結論的分析思考,理解力臂存在的意義,逐步學會分析杠桿的五要素,培養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策略二:在內容上,結構層次精準安排
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物質的構成》時,筆者將其中一條教學目標設計成通過研究黃豆和芝麻之間存在空隙的活動,應用類比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驗類比設計,并動手制定方案、進行分子之間存在空隙的實驗,能依據證據做出解釋。目標制定后,筆者對教材的板塊安排做了一些精準調整,在課堂結構上做了精巧的安排。設計了這樣的學習路徑來精準達成目標。
任務1:列舉生活中的宏觀物質有沒有看起來緊挨在一起,其實它們之間是有空隙的事例,并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任務2: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動手做黃豆芝麻混合實驗,觀察并收集證明物體間(顆粒間)存在空隙的宏觀有效證據。
任務3:小組歸納研究的關鍵點,推薦一個同學匯報。
任務4:小組討論,嘗試設計分子間有空隙的實驗,體會研究微觀分子間有空隙可以類比宏觀世界兩種顆粒間有空隙的研究方法。
任務5:觀察實驗演示,找出混合后體積減小的宏觀證據。再通過模型形成更直觀的感受,嘗試利用證據解釋原因。
筆者認為:精準之一:遵循學生的認知線。要從宏觀世界走向微觀粒子,需要一個建模的過程。筆者設計這些任務,意在讓學生帶入已有的認識與觀點,自己動手去驗證與探究,通過類比的思想方法去遷移設計研究方案,收集證據,解釋現象,自主發現與說明,實現對組成物質的微粒(分子)的認識。精準之二:結構調整凸顯方法線。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認識看不見的微粒分子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突破認識微觀世界的方法,也是本節課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筆者將黃豆與芝麻混合實驗提前,學生能客觀直接地找到顆粒間存在空隙的證據,通過類比遷移,師生共同梳理出研究顆粒間有空隙的方法。
策略三:在導學載體上,核心問題精準設計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精準的核心問題設計是實施精準教學的有效載體,一個具有統攝性的問題能引領學習活動的走向,帶領之后的其他學習問題,使整個學習活動都能圍繞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而進行,為達成或拓展個性化的精準教學提供可能。
在執教浙教版八年級下冊《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時,筆者以“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為核心問題,以“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為引導,以“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方法來預見其原因,即“是否與材料有磁性有關”。這樣,一個可操作的研究問題就確定了。在統攝性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自然而然能夠想到“磁鐵到底有哪些特性”等更具有實驗操作性的問題。
精準的核心問題設計是精準教學的前提,問題激發問題,問題助推師生互助,敏銳、精準的導學是關鍵。課堂才能成為師生交往、合作、互動的情感場、智慧場、生命場。
策略四:在導學處理上,機會精準研判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起主導作用。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自主地去學習。同時,師生在感受上能配合、對位、精確也是精準教學的保障。
在執教《浮力》這一課時,筆者給出軟木塞、鐵塊、銅塊、橡皮泥等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的沉浮。
師:“下面哪些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會下沉?”
生:“木頭上浮,銅、鐵等金屬和橡皮泥下沉。”
師:“為什么銅、鐵和橡皮泥會下沉,而木頭卻會上浮呢?”
生:“因為木頭輕(質量小),銅、鐵和橡皮泥重(質量大)。”
筆者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論,而是把橡皮泥捏成一團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了,繼而把橡皮泥做成碗狀,再放在水面上,橡皮泥卻浮在水面上。
師:“同一塊橡皮泥,沒有改變它的質量,所受的重力也相等,為什么捏成一團就下沉,做成碗狀卻上浮了呢?同樣地,為什么鐵塊在水中下沉而用鐵制造的、比這鐵塊質量大多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學生開始沉默,意識到僅憑質量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沉浮是不科學的。這種現象與學生認為的銅、鐵等金屬要下沉的認識相矛盾。于是,產生了問題情境,不是物體的質量大就一定會在水中下沉。可見,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學生在推理中發現矛盾,引導學生產生質疑。
精準備課、精準教研、精準幫扶、精準評價是實現課堂精準教學的必備環節。教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學,并不斷地研究,即邊教、邊學、邊研。教師唯有將三者高度結合,才能讓教學成為技術,進而達到藝術的至高境界。
綜合所述,將精準教學加入初中科學教育中勢在必行,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的發展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衛東. 為真學而教——優化課堂的18 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