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琳 汪存華 王勝

中國OFDI的發展背景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開始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將目標轉向國際市場,其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OFDI)是跨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主要手段之一。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經濟實力逐步增強,資本“走出去”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在2000年10月召開的第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政府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其中關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第一次在該《建議》中明確提出,從此中國的商品和資本相繼走向國際市場,2001年中國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些標志性事件見證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展歷程。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又進一步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近年,新興市場的跨境資本的發展成為推動全球經濟體復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跨國企業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宏觀經濟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資本實力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經驗欠缺,加之在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對外投資面臨著機遇與挑戰。2018年以來,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貿易摩擦的不穩定性仍然存在、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等因素給我國OFDI帶來更多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從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研究角度出發,探究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
新時代的走出去
改革開放40周年來,走出去與引進來不斷深入,從2018年起對外開放邁入了新的步伐。新時代的走出去不僅要把自身發展融合到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去,更要在全球競爭當中取長補短推動企業的高水準發展。對于對外直接投資,中國企業要在全方位“走出去”的基礎上實現“走進去”。這就要求中國企業要主動地融入到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去,熟悉當地的法律政策、經濟習慣和風俗文化,以此建立一套符合當地情況的配套企業制度和文化,從而扎根國外,實現可持續地走出去。
當前,中國新時代的“走出去”戰略方向,將會與更多的國家開展經濟活動往來,而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投資者除了根據市場潛力和當地民眾的消費水平對東道國消費市場進行預估判斷,也會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格外關注,東道國較為穩定的經濟政策環境是一種非常關鍵的隱形優勢,能夠吸引FDI的流入。如果跨國公司主體選擇投資的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建立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方面的投入成本會因此增加,額外的開支會造成直接的財務損失,同時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更高,從長期來看也會阻礙母國爭奪東道國的市場份額,降低競爭優勢。
從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和影響因素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勞動力成本、制度差異、不確定的經濟政策和自然資源等因素會對OFDI產生影響。在任何情況下,跨國公司的行為都會受到政策的約束,當政策穩定且連續時,投資者對投資活動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當政策波動較大時,就會對投資活動產生遏制,所以政策環境是影響FDI流量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新時代的“走出去”已然形成全方位開發的格局,需要進一步上升到“走進去”的層次。在新時代的“走進去”中,對外企業要準確把握東道國經濟政策的方向,穩步推進海外投資戰略。
中國OFDI與東道國經濟政策的現狀
對外直接投資的定義并不統一,不同的機構針對不同的出發點考慮,對它的理解和定義也就不同。實際上,對外直接投資(OFDI)是從外商直接投資(FDI)衍生而來的,以中國為例,其他國家或地區來中國進行新設投資或者并購投資,是屬于外商對內的投資,即IFDI;若中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新設投資或者并購投資,那么就屬于對外直接投資,即OFDI。文中所提到的OFDI均指中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投資。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
2000年以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每年都在50億美元以下,但是2001年特別是2003年以后發展速度很快,并逐步形成一定規模。據2017年10月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迅猛增長,投資流量從2003年的28.5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1582.9億美元,在這14年里增加了大約69倍;投資存量從2003年的332.2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18090.4億美元,增加了約41倍。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境內投資者共有約2.44萬家,在國(境)外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總數達3.72萬家,分別遍布在190個國家(地區),超過全球80%以上的國家地區,覆蓋國民經濟的18個行業大類,存量達到千億以上規模的有5個,對外直接投資的成績可觀。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2018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1.45萬億美元,年末存量26.16萬億美元。以此為基數計算,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占全球當年流量、存量的13.5%和5.2%,同比提升3.6個百分點,存量位居第6位,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流量承上年繼續位列按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2位,占比較上年提升3.6個百分點。
即使中國OFDI的總體流量存量一直在逐步增加,中國對某些國家的流量卻一直呈現波動狀態,特別是在經濟波動比較頻繁的時間段,這種投資規模的差異性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發生動蕩,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速度驟減,此后各國政府紛紛加強對本國經濟的政策干預,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避免經濟頻繁波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速度恢復上升。
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與中國OFDI的總體特征
金融危機爆發后,不確定性因素嚴重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發展,世界形勢和各國經濟政策的波動不僅會對本國企業產生干擾,對其他國家的跨國企業投資經營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對于東道國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中國OFDI的關系,可以用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GEPU)和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存量的增長率(REOFDI)的關系(圖1)來衡量,其中GEPU指數是18個國家的國家EPU指數的GDP加權平均值,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智利、法國、德國、印度、愛爾蘭、意大利、日本、荷蘭、俄羅斯、韓國、西班牙、新加坡、瑞典、英國和美國。從圖1中可以很直觀地發現,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對外直接投資額之間存在一定的負向關系。當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下降時,例如2004年后,中國對這18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率一直上升。當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時,例如2007年(豎線所在的位置),中國對這18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增長率在2007年開始下降,存在負向影響。
在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跨國公司對于東道國經濟政策的預測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特別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跨國公司無法準確地預知未來東道國的經濟政策,其投資活動將面臨不確定經濟政策風險。同時,這種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會影響企業的預期利潤,即使是東道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所做出的積極作為,在那些已經適應現行政策做出足夠安排的企業來看也可能是不利的,對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會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東道國經濟政策給中國OFDI造成的困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對外直接投資(OFDI)早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各國只有積極發展國際直接投資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位。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OFDI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在“走出去”戰略的指導下發展迅猛,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引起全球經濟市場的注意。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企業不僅需要考慮東道國的市場規模、資源稟賦、技術水平、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以及政府干預等因素,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因素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納入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視角來看中國OFDI仍然存在以下困難:
第一,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中國的OFDI具有負向影響。東道國的經濟政策的出臺和調整,無論是否有利外資的進入都將打破原有跨國公司在該國的戰略部署,跨國公司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與新政策相適應。以此來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越不利于中國對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此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中國對不同發達程度的國家或地區的OFDI影響存在差異性。由于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保持相當的戰略合作,而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較強所需外資較少,因此當面臨政策不確定性時會降低中國對發達經濟體的OFDI,而對發展中經濟體卻有一定的正向影響,會促進中國的OFDI。
第二,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類似金融危機這種經濟大幅度波動情況發生后,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程度的上升會對中國的OFDI產生負向影響,不利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在經濟波動頻繁時期,東道國經濟政策通常需要根據本國經濟狀況頻繁調整經濟政策以穩定國內經濟社會環境,東道國經濟政策的頻繁變動將影響中國企業對該國投資的信心與安全感,中國企業會謹慎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抑制中國對外投資活動的開展。
第三,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將影響中國OFDI的成本。東道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主要是通過沉沒成本和交易成本來影響中國的OFDI。沉沒成本較高時,會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意愿,投資者會持觀望態度;而交易成本過高時,會影響投資者在東道國的投資規模。所以在東道國市場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時,投資者可能會推遲或者減少對外直接投資,以避免不確定風險過高影響預期收益。
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中國OFDI的解決對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都會互相影響滲透,為了中國企業更好地進行跨國投資經營,本文依據前文分析及實際情況提出一些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諧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
建立及時高效的預警機制。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因素對中國OFDI的影響不容小覷,為中國OFDI的發展既提供了機遇,也提供了挑戰,中國政府和企業應重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作用。一方面,對于中國政府而言,應建立及時高效的預警機制,以隨時準備應對各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情況的發生,積極鼓勵第三方機構發布有效的海外投資研究成果,及時為跨國公司搜集并提供東道國市場密切相關的經濟政策信息,加強對東道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風險的提示。另一方面,對于跨國公司而言,要對東道國市場充分了解,減少投資盲目性,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企業要加強學習,盡快適應各東道國的經濟政策環境,獲取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認可,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根據東道國具體情況和自身現狀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和策略防范風險。
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東道國的交流合作。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主要通過沉沒成本來影響OFDI,降低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意愿,延遲或者減少投資,為了降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沉沒成本,中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并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為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借鑒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的先進經驗,加強東道國跨國公司的交流合作,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發展提供指導建議。另一方面,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拓展各領域合作,進一步鞏固和深化與東道國的經貿關系,并與東道國在經濟政策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尤其是發達國家,盡量為本國跨國企業爭取貿易優惠條件,最大程度降低跨國公司在國外開辦企業的成本,以此規避目的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中介服務質量。由于東道國與本國經濟政策在環境、語言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經營需要投入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需要大量專業型人才為載體,所以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對跨國公司的中國工作人員進行職業培訓,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東道國的環境,了解東道國市場。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國內的OFDI的中介服務,提高國內的中介服務人員質量,培養專用型人才,為海外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幫助,爭取將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所導致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本文受伊犁師范大學科研項目《伊犁區域分工與協調發展研究》(YSJC14)、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開發課題《中哈霍爾公司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8ZBGJZD001)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伊犁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