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蘋
(浙江樹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5)
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5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7.9%。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有關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為30.3%,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為26.8%。目前,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文娛活動有限、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因素導致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在這些老年人中,有一個群體需要多加關心和幫助,這就是“老漂族”。所謂“老漂族”,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居住的老年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減輕子女的負擔,幫助照顧第三代而來。他們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面臨著環境適應、文化融合、身份認同、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應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獲取其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尤其是抑郁情緒),為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以期最大限度促進其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使他們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得更幸福。
調研對象為杭州某社區“老漂族”共200人,最終收回問卷200份。因為有些老人問卷填寫不完整,視為無效問卷,經統計,最終確定有效問卷164份。
研究采用《老年抑郁問卷(GDS)》作為抑郁情緒的測試工具,結合自編的人口統計學資料,組合成一份完整的調研問卷,通過分組集體填寫完成。
在有效問卷中,男性71人,女性93人。女性相對多,是因為大都是為照顧孫輩而來,老年女性擔負的責任更大,男性大都與配偶一同來,作為輔助,但也有少部分男性作為照顧孫輩的主力。
從年齡上看,50—80歲之間的“老漂族”占據了絕大部分,其次是40—50歲之間的人,年齡超過80以上的有2人。
從婚姻狀況來看,已婚并且配偶健在的140人,10人處于離婚狀態,5人處于伴偶健在但分居狀態,喪偶的有9人。
從文化程度上看,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差不多。在社區生活著不同文化程度的“老漂族”,他們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交流是否良好,是否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文化程度的影響。
從職業類型上來看,這些老年人在退休前從事的職業多種多樣,職員相對較多,其次是專業人員、農業勞動者。在其他的選項里,填寫家務的人比例較大,可能老年人對題目理解有誤。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人數基本相當。
調研結果發現,與當前的養老方式類似,絕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獨居或與配偶同住,子女住在附近。這說明老年人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但是又希望兒女住在比較近的地方,方便相互照應。見表1。
表1 “老漂族”認可的居住方式
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衰弱和性格原因,在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時,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在下沙高教社區的老年人中,有自己的愛好并經常運動的老年人不少,在164份有效問卷中,有66人勾選了經常。也有39名老年人勾選了不經常和從來沒有。見表2。
表2 老年人愛好與運動情況
調研結果發現,有一少半的老年人對未來沒什么擔憂,說明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比較稱心如意,但是也有不少老年人會擔心經濟的壓力、生活無人照料、子女關系及孤獨寂寞等。而這些擔憂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可能會造成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見表3。
表3 老年人對未來的擔憂情況
通過分析《老年人抑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調研中的老年人絕大部分沒有抑郁的狀態,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輕度抑郁的狀態,有4名老年人存在中重度抑郁狀態。
表4 “老漂族”心理健康狀態調研結果
在中重度抑郁的老年人中,有2名男性,2名女性,其中有3名老人是典型的“老漂族”,與配偶子女同住,或與子女同住,但是他們更加喜歡的居住方式為僅與配偶同住或住在養老院等機構。當前的居住方式與心里希望的居住方式不同,可能是造成他們情緒抑郁的一個因素。有3名老人對未來的擔憂是經濟壓力,說明年老之后經濟條件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影響非常大。4名老人都不經常參加運動和各種興趣活動,有一名是偶爾參與,3名是不經常。他們對社區、社會的融入與參與非常少,可見社會交往少的老年人更易產生抑郁情緒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此外經濟壓力、社會交往、晚年生活的期待等幾個方面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輕度抑郁狀態的老年人中,男性22人,女性32人。在這54名老年人中,有53名是“老漂族”,一名是獨居狀態。從外地到杭州,環境適應、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影響。他們當前的居住方式和內心喜歡的居住方式也存在一定的距離,大多數人希望僅與配偶同住,認為與子女住在一起,會產生沖突、矛盾,或者不方便,也更加辛苦,因為要照顧孫輩孩子。有18人對未來沒有擔憂,其他人在經濟壓力、生活無人照料或者孤獨寂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擔憂,這些都是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方面。有一半左右的人會經常和偶爾運動,其他人不經常運動,極少數不運動??梢?,是否參加運動或是否有興趣愛好也可以作為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106名無抑郁狀態的老年人中,有44名男性,51名女性,性別比例相差不大。年齡在40—80之間,分布比較均勻。84名老人有伴侶,可見老來有伴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職業類型分布均勻,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跟他的文化程度、職業類型相關性并不大。大部分人的養老方式為居家養老,有一多半的人與配偶、子女同住,或者與配偶一起居住,同住的原因主要是相互照顧,精神慰藉。中國人家庭觀念重,兒孫滿堂,享天倫之樂的價值觀一直都是主流。這些老年人選擇較多的是前三種居住方式,而這三種居住方式里,都有配偶一起居住,和他們當前的居住方式比較一致,這也可能是他們心理比較健康的原因。有一半左右的老年人仍然對未來有一定的擔憂,主要集中在經濟壓力、生活無人照料方面。但在有這些擔憂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
總體來說,大部分“老漂族”的心理健康狀態是比較好的,少部分老年人存在輕度抑郁情緒,極少的老年人出現中重度抑郁情緒。在164份有效問卷中發現,缺少興趣愛好、不經常運動的“老漂族”心理健康狀態較差,居住方式與心里期望的居住方式不一致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較差。老年人的擔憂較多集中在經濟條件、無人照料和孤獨寂寞等方面,也有少部分“老漂族”擔心與子女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因此,社區心理服務應該集中在幫助老年人發展興趣愛好、堅持合理運動、處理家庭關系及減少對未來擔憂方面。通過各類宣傳平臺,使老年人認識到興趣愛好、運動對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家庭關系及焦慮情緒的方法。
幫助“老漂族”適應城市生活,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晚年生活質量,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最重要的是,“老漂族”自己要有積極主動適應環境的意識。
作為“老漂族”的子女,要充分理解“老漂族”的不容易,與老人共同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從多方面幫助老人,如充分理解“老漂族”的心理特點,剛來到城市的時候,老人會感到沒有歸屬感、寂寞、孤獨,在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方面也會有諸多不適應。子女要給老人一個適應的過程,并幫助老人熟悉社區環境,教會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多陪老年人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心聲,同時保持合理的界限,給各自獨立的空間。
作為社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幫助“老漂族”建立良好的心態,提升幸福感。
1.鼓勵老年人參加社區活動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經常參加運動的老年人更易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社區除了現在已經有的各項文化娛樂活動之外,仍然要設計和組織更多的活動,以激勵不愛參加活動的老年人一步一步走出家門,參加社區活動,主動與人交流,增強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這需要老年人的子女、社區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子女要在家務、孩子方面多接手,使老年人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參加活動;社區要多組織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如唱歌、跳舞、打球等,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活動場所。
2.不同地方“老漂族”的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習俗、語言等都有各自的特色,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可以幫助“老漂族”找到自我的價值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如舉辦方言大薈萃、特色地方美食交流、我的美麗家鄉故事大賽等,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豐富社區的文化環境。
3.增加心理健康類的服務
舉辦心理沙龍,使“老漂族”通過表達自己,傾聽別人,找到理解和支持;舉辦專家講座,使老人獲得心理調適的方法與技能;和他們一起討論與子女相處的智慧,擴大他們的自我意識范圍,找到更好的家庭相處之道。老年人在家里與子女溝通較少,遇到事情也常常悶在心里,時間長了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抑郁。
通過心理情景劇、心理微視頻等方式,幫助老年人接受心理服務,既能增加受益人群,又可以擴大宣傳范圍。心理情景劇通過表演的方式表達老年人的心聲,使其產生情感的共鳴,也讓子女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內心,促進家人之間相互理解,和諧相處,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社區。
“老漂族”作為當前中國典型的老年人群,其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狀態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為了照顧孫輩來到陌生的城市,面臨著環境適應、生活方式改變、子女溝通、隔輩教育、人際缺失、孤獨、就醫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他們的晚年生活,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