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娜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我國高等教育建設成績斐然。新中國成立初期僅有205所高校、在校生11.6萬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薄弱到強大的發展歷程。尤其改革開放之后,自20世紀90年代起開啟了飛速的發展模式,至2019年,高等學校數量增長至2956所,在校生高達4002萬人。

表1 我國2015—2019年高等教育在學人數
中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勢頭正足,與之相矛盾的是我國教育成本在不斷提高。盡管國家一再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如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175億元[1],其中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346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1.99%,卻依然無法滿足巨大的資金缺口。近些年,全國多所高校提升學費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可能會讓不少低收入家庭無力應對,以至于錯失入學機會,促使全社會對教育成本補償問題,尤其是高等教育資助制度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教育成本補償問題不是我國特有的問題,高等教育經費短缺成為世界各國必須解決的問題。通過認真研究教育成本補償機制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并與發達國家的國際化比較,對于在我國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補償制度與資助方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縱觀歷史,教育成本補償早在歐洲中世紀就已經出現,只不過當時是由教會發起的資助,目的是讓受資助者服務于宗教事務。我國早在宋朝時期,就實行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曾專門為貧寒士子制定助學政策,如減免家貧士子學費,供給膳宿之費,實行學田制度,建立義莊等。
到了近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經濟學家開始在高校教育理論研究方面嶄露頭角。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經濟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即通過投資高等教育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形成現代“教育經濟學”的雛形。1978年,英國學者伍德霍爾編寫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學生資助方案述評》,以經濟學視角探討了全球多個英語國家的貸學金政策。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育經濟學家、紐約州立大學校長布魯斯?約翰斯通提出了“成本分擔”理論,他認為高等教育成本應由學校、家庭和學生共同承擔,通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從而讓更多貧困學生獲得資助的機會。加拿大卡萊頓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韋斯特于1994年編寫了《國際視野中的英國貸學金制度》一書。這些概念和著作成為現代主要的教育成本補償機制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1.教育機會公平理論
從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社會人們追尋的目標。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就曾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2]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等人也分別提出過倡導公平教育、實施義務教育的主張。公平的教育環境,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十分重要,也成為近代經濟學家、教育學者的一致訴求。
2.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
該理論由美國教育經濟學家約翰斯通提出,他提供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思路。約翰斯通認為,在政府及其他經費投入總量不變的前提下,應適當提高學費,減少助學金,讓學生家庭來分擔部分費用。從總量上分析,高等教育經費是增加的,獲得了更多可分配資源,幫助了更多有就學需要的學生。然而成本分擔理論像一把雙刃劍,高昂的學費也讓不少貧寒子弟錯失入學機會。
3.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理論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W?舒爾茨,是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者。他認為,“人力資本是人口質量的投資,是一種能力資本、人力素質資本”[3]。簡單理解,就是將高等教育作為一項投資產業,雖然國家投資的是高等教育本身,但培養出的優秀人才,會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競爭力,相當于大幅提高國家整體的經濟收益,而有了高收益,又會有更多資金流向教育領域進行投資。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超過物力資本投資收益率”,投資高等教育的收益要遠高于投入到教育中的成本。
以上述理論為基礎,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起高等教育補償機制,我們以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和日本為例,學習兩國是如何建立高等教育資助體系的。
美國作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其學費也是非常昂貴的。年均5800(公立高校)至2.2萬美元(私立高校)的學費,對于大多數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同時,美國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補償措施最完善、資金資助體系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成本補償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之一,美國的資助資金來源渠道多樣,見表2。

表2 美國高校的資助資金來源
美國高等教育的資助方式靈活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見表3。

表3 美國高等教育的資助方式
日本的資助制度是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日本政府設立一個獨立的政策性助學貸款中介經營管理機構來經營管理國家助學貸款,即“育英會”,2004年改名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該機構由貸學部、返還部、貸學事業咨詢中心組成,三個部門各司其職,分別負責助學貸款的審核發放、貸款回收與相關咨詢,形成了“咨詢—審批—放貸—回收”的完整反饋鏈。
日本助學貸款資助資金來源有三種:國家財政借款、國家財政投資融資貸款、學生支援機構發行的債權收入。
根據助學貸款資金來源,學生支援機構助學貸款分為兩類:第一種貸款資金來源是財政借款,由國家財政部直接支出,屬于無息貸款。第二種貸款資金來源分兩部分,一部分來自國家投資資金的融資,即國家財政投資貸款。
日本的資助標準主要考察四方面內容,詳見表4。

表4 日本高等學校國家助學貸款考察標準
在我國,助學貸款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以商業銀行貸款為輔,資金來源相對單一,而且銀行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各家銀行資金發放流程缺乏統一的規范;尤其是在貧困生認定方面流于形式,認定評議小組僅以學生填寫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與日常消費行為作為考察評判標準,可信度與日常監管都存在過于依賴主觀判斷的漏洞。最重要的是,我國政府未設立專職的獎助學金評定機構,而是交由高校院系教師、輔導員來完成,缺乏足夠的客觀性。而日本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是國家經營的事業,又有“育英會”這樣的獨立組織為輔助,在貸款審核、發放、回收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機制,值得我國教育界廣泛參考。
我國高等教育的資助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基本上以高校撥款與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并未廣泛出現慈善機構、大型企業捐贈、非營利性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其中。高校自身普遍存在投資渠道單一、保守的問題,加上沿海等發達城市收入與消費水平,遠高于內陸東北、西部地區,導致同樣的資助標準,在內陸求學勉強夠用,到發達地區求學可能無法維持日常最低消費,也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美國擁有多渠道籌措助學資金的機制,獲取資助資金的形式多樣靈活,尤其是政府對社會組織、企業在助學方面的免稅、補貼政策,對于我國現階段完善教育成本補償機制有重要借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