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謙
(廣西綠城水務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南寧 530031)
新華水廠設計供水能力為1 500 t/d,原水取自新華水庫,通過重力自流引入廠中,水廠與引水點高差約為80 m,中間設壓力釋放池1座,水廠出水也通過重力自流進入鄉鎮供水管網。水廠主要采用常規處理工藝,工藝為:網格絮凝—斜管沉淀—無閥濾池過濾,并采用AB劑生成二氧化氯進行消毒。廠內檢測設備較為簡陋,只有余氯儀,濁度儀各1臺,出廠水其它指標要送縣城疾控中心檢測,且每周只檢測一次。
2019年8月23日,經巡檢發現,水廠出水重度發黃。經檢查,發現22日夜間配置的AB劑濃度過高,二氧化氯投加量高達6.8 mg/L,且恰逢由于余氯儀故障,投加量異常沒有被及時發現。發現問題后,水廠將投加量降低到1 mg/L,但出廠水色度仍然沒有消除,根據經驗懷疑是錳超標引起,但由于水廠缺少試驗條件,出水水樣只能送至市化驗室進行化驗,結果返回周期長,為優先保證恢復正常生產,考慮利用二氧化氯的宜分解性來判斷是否投加過量,反應如式(1)。
2ClO2=Cl2↑+ 2O2↑
(1)
如果存在過量投加的問題,二氧化氯溶液在加熱和光照后會快速分解,使得水樣的黃色變淡或完全消失。
取兩份發黃水水樣,一份至于陽光下暴曬約2 h,一份進行加熱,兩份水樣均未發現黃色變淡或消失的情況,由此判斷不存在二氧化氯投加過量的問題,“黃水”應是鐵錳超標所致,2 d后疾控中心反饋的檢測報告也顯示了出廠水錳存在嚴重超標,錳濃度為0.3 mg/L。
分析錳超標的原因,考慮到庫區8月沒有蓄水、放水的情況,但溫度持續走高,認為錳超標可能由溫度升高所致。夏季水庫水溫分層明顯,水溫分層形成一種密度屏障作用,上下水體被溫躍層分開而缺少對流運動,導致水庫表面氧氣難以通過溫躍層進入水庫底,水庫底原有的溶解氧被有機物分解、還原性污染物消耗,底層溶解氧降低、pH值下降,底層沉積物中的四價錳被還原成可溶性的二價錳離子,水體中錳含量大幅度升高。
該水廠主要從新華水庫底層引水,由于溫度升高導致水庫底層沉積物錳含量的升高,水庫底層應為錳含量最高的區域。所以對引水管進行技改,將引水口從底層提高到水面下2 m,并設置多個活動接口,方便水庫藻類爆發時調整取水口位置。通過調整,在加藥量不變的情況下,色度大幅下降,但仍有微黃。
為徹底解決錳超標引發的色度問題,水廠決定采用二氧化氯預氧化措施,通過小試試驗發現,將色度控制在達標范圍內,二氧化氯投加量約為2 mg/L。水廠在進水配水井處安放二氧化氯加藥桶與絮凝劑同步投加后,出廠水色度進一步降低,但“黃水”現象仍沒有完全消失,進一步加大投藥量后,依然沒有明顯改觀,推斷有可能是藥劑與原水中錳反應時間不足所致。因此,將加藥桶向前調整到引水系統中段的壓力釋放池中,調整后,觀測出廠水色度,發現色度情況進一步好轉,“黃水”現象基本消失,通過市疾控中心檢測,結果顯示出廠水錳濃度已恢復正常。
(1)縣鎮級別的中小水廠普遍存在實驗設備和監測設備缺失的問題,面對突發情況,在實驗設備不完善的情況下,水廠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常識和經驗來判斷出廠水發生的問題,如本案例中,水廠通過加熱和光照來推斷水中的錳超標可能性。雖然僅通過色度來判斷錳的去除效果并非完善嚴謹的辦法,但在實驗設備和監測設備缺失的突發情況下,可作為一個應急的方法幫助水廠人員對事故原因進行判斷。
(2)原水錳超標多發于以水庫水為原水的水廠,由于縣鎮級別中小水廠的設備設施條件并不完善,通過加藥、工藝調整(如臭氧、錳砂[1]、投加高錳酸鉀[2]、投加石灰調整pH值)等技術手段進行應急處置的余地有限,當發生突發的錳超標時,應盡可能從源頭查找原因,判斷是否能通過調整取水口位置改變進廠水中錳的含量。
(3)加藥量的選擇需要結合理論機理,通過小試試驗進行確定,不能盲目投加。應在小試試驗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效果的反饋再進一步微調。
(4)加藥投加點的設置應考慮充分混合和反應時間的要求,結合生產實踐,將投加點適當前移,使原水中的二價錳充分氧化為四價錳,有利于通過混凝將錳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