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陽
摘? 要:音樂是最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聲樂演唱是音樂藝術中最直接、最樸實地抒發思想情感的藝術。長期以來,聲樂演唱過程中存在過分注重聲音技巧,而忽略了歌唱的情感表達,基于對音樂藝術及聲樂演唱的熱愛,筆者特別選出《我愛這土地》這首歌曲為例,來闡述“聲樂演唱中情與聲的關系”、“歌曲演唱中情感表達的藝術處理” “聲樂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完美融合的具體處理”等方面來說明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聲樂演唱;歌曲藝術;情感;表達
以《我愛這土地》為例來分析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的完美融合
聲樂演唱的情感表達,是聲樂演唱創造的核心,這是因為,聲樂的演唱魅力與美感效應。都取決于聲樂的情感表達。聲情并茂,以聲傳情,正是以情作為聲的體現基礎的完美結合。因此,情感表達的處理在聲樂演唱中猶為重要。它也是歌唱者進行的二度創作引起聽眾情感上的共鳴必不可缺的一環。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歌曲之源,聲樂演唱中只有通過分析歌曲,才能更好的表達情感,才能賦予聲樂藝術無限的魅力。
一、《我愛這土地》的演唱發聲方法
唱歌要靠歌喉發出聲音,即運用歌聲來表達某種特定的情緒。在某種意義上說,人的聲音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控制工具,以“聲”表“情”,唱“情”才是目的,所以有人說以“情”帶“聲”,“聲”為“情”設,從而使聲情并茂。這些可以說是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歌唱家的共同要求。
大家關注到一個美學問題,就是唱“情”還是唱“聲”, 這是聲樂界歷史爭論的一個美學問題,也許是促使聲樂發展的兩個側面吧!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有聲”,概括地反映了這種爭論,也表明了作者對唱“情”和唱“聲”的褒貶,唱“情”和 唱“聲”對立的統一,既有統一也有矛盾。“聲情并茂”加上“情景交融”是演唱者要求的高度境界,這是統一,如聲中無情或少情,肯定令聽者索然無味。
二、準確把握歌曲情感基調
每首曲調都有一個情感基調,是深情贊頌,是親切自豪,是歡快熱情,是莊嚴雄偉,是明朗開闊,還是真摯自然或哀婉傷感等等,演唱者都需要在挖掘詞義的同時掌握住感情的基調,基調準確才能有助于內容的表達與主題的發揮。這是因為情感基調是作品情感表達表現的總趨勢,它體現出一種情感的整體綜合,而這種整體綜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題表現所需要的。
三、細膩的表現情感變化
掌握一首曲調的情感基調,也可以說是掌握了曲調感情“主旋律”。然而要豐富他的表現力,還必須注意情感的細微變化,追求情感表現真實而細膩的歌唱家,從不放松曲調的一字一聲的情感體驗和處理,以增強“主旋律”的表現色彩;對于局部細致處理,不僅不應影響整體的體現,而且還能發揮深化主題的作用。
四、融入個性的演唱
個性是屬于個人的,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人,這包括人的智慧、觀點與表現。沒有個性的藝術家永遠不會有驚人的成就。如果說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聲音是工具,技巧就是方法,修養是本質,那么個性就是原動力。缺乏個性的聲樂演唱者是不能行之久遠。對于同一首歌,演唱者應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歌曲經行不同的情感處理,只有融入個性演唱才會使你在聲樂演唱的殿堂中更顯魅力。
情感表達在聲樂演唱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處理情感表達,是一門學問,是一種必備的才華藝術。當然,我們在處理情感表達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它的“度”。
五、演唱技巧與情感表達完美融合的意義
缺乏情感的歌唱是沒有生命力的,是空洞的,但是,我們更要明白,歌唱者的責任,不只是使自己感受到歌曲的情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聽眾感受到它的存在。演員并不是為了暴露內心情感而流出悲傷地眼淚,演員正在演唱中要注意喜而不狂,怒而不暴,哀而不哭。正確的把握情感的度。要做到恰到好處,不過火,不太滿,不唱盡、不做作,有時還要留點余地,所謂“夜長曲盡意未盡”,讓觀眾區回味。特別對于一些熱情、豪放的作品應多加設計,不能只靠熱情而未體現氣勢。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好聲樂表演中情感表達的“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作為歌唱著最終的目標。
聲樂藝術是一種感性的體驗,表達是一種情感邏輯,有著求美和多樣性的特點。我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那是因為人類的感性體驗是相通的。聲樂演唱正是通過浮游感情的歌唱拉近演唱者與觀眾的距離,是之產生共鳴,筆者認為:歌唱必須觸及靈魂,通過歌者的表演在現整個生命和愛的雙重靈感。歌唱就是生命和愛,歌唱及時表達情感,情就是聲之本,歌曲的情感表達就是聲樂演唱的意義所在。
最后,作為一名普通聲樂學習者愛好者,在今后的學習和表演中,筆者將歌才可能在演唱中使嗓音收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與文化背景、文化內涵相結合,使自己更具有表現力,更好的為我所用。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我們要全面培養自己的歌唱藝術表現力,安排好感情色彩、聲音形象和演唱技巧,從而提高歌唱的情感表現深度,使我們的演唱具有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這是每個歌唱者應該堅持不懈、刻苦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只有做好了這些,放自如,感情運用恰到好處,獲得較完美的演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