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剛 曹青云
【摘 要】綜藝節目從早期的電視媒體時代到如今的互聯網媒體時代,一直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態。從電視媒體時代的公共屬性到互聯網媒體時代的公共、商業雙重屬性的蛻變,綜藝節目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寵兒”,令人欣喜的是,綜藝節目的公益表達訴求非但沒有因商業性而削弱,反而形成“守正創新”的局面,這種局面主要由綜藝節目制播平臺滿足內容生產需求、遵循媒體公共性和倡導社會責任意識合力形成。
【關鍵詞】綜藝節目;公益表達;內容生產;公共性;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1-0077-02
從20世紀90年代綜藝節目登上電視熒屏以來,便一直是廣大電視觀眾所喜聞樂見的節目形態。從早期觀眾熟知的以《綜藝大觀》等為代表的展現各種藝術形式的舞臺表演式綜藝,到以《城市之間》等為代表的益智游戲和競技比賽式綜藝,再到當下熱門的《中國好聲音》《極限挑戰》等選秀、真人秀式綜藝,綜藝節目一直以輕松娛樂的節目效果在中國電視節目形態更迭中經久不衰。
而在電視綜藝節目經久不衰的同時,網絡綜藝節目也一直在探索發展中。自2005年視頻網站土豆網創辦以來,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發展,逐漸形成了今天以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網為主要代表的網絡綜藝節目播放平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到來,用戶獲取網絡綜藝節目的渠道越來越廣,選擇越來越多,不受時間地點約束,對綜藝節目的需求越來越大。早期的網絡視頻播放平臺在綜藝節目內容上主要以播放電視綜藝節目為主,這些綜藝節目受電視臺限制大且購買版權費用高昂,而隨著平臺用戶需求的不斷增長,自身對于產品內容和流量壓力的增大,這些網絡視頻播放平臺也在逐漸開辟新的路徑,自制網絡綜藝節目成為一條可行之路。
這種“購買+自制”的方式使互聯網視頻播放平臺在收獲大量用戶的同時保證了平臺的流量,也促使中國的綜藝節目完成了從電視媒體時代的公共屬性到互聯網媒體時代的公共、商業雙重屬性的蛻變。但在這一過程中,綜藝節目商業屬性的野蠻生長,導致綜藝節目為博收視率、點擊率、話題量,實現節目經濟效益最大化,出現諸如熱門綜藝依靠購買海外版權,本土化程度低;節目類型同質化、內容單一化現象嚴重;依靠大牌明星獲取受眾、攀比制作投入、惡意炒作等畸形發展問題。
近些年來,在政府出臺一系列關于綜藝、真人秀等節目規制和平臺自身發展需要的作用下,不管是電視媒體平臺還是網絡視頻播放平臺,都在尋求新的內容創新點,以激活綜藝節目,這其中,公益表達成為綜藝節目一種成效顯著的訴求表達方式。公益在綜藝節目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眾多收視率高、點擊量大、口碑佳的公益性綜藝節目。這種綜藝節目的公益表達訴求,“就是電視節目以謀求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關注、理解、支持、參與和推動公益行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具有公益性質的節目模式。這類節目通常以人為本、關注弱勢群體、倡導環保等公益理念,借助綜藝的形式最大限度發揮電視的教育功能,并最終促進社會結構性議題的解決。”[1]
這些綜藝節目在形式或內容中強調公益性的表達,其訴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滿足內容生產需求
近些年來,國內的綜藝節目從一開始的部分引進歐美、日韓綜藝節目版權到如今過度依賴引進國外版權,甚至出現部分綜藝節目在未獲取版權的情況下“強行引進改制播出”的弊病,形成抄襲的惡習,視頻播放平臺破局的關鍵在于滿足平臺發展需求的同時創新綜藝節目的內容生產形式。這種內容生產的創新不僅僅是節目模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節目價值的創新和升華,即綜藝節目不僅要滿足觀眾的生活娛樂需求,更要滿足觀眾精神進步的需求。
當前主流綜藝節目無論是引進國外版權還是本土制作,都無法破除“泛娛樂化”與“同質化”嚴重的桎梏,特別是網絡綜藝節目,為追求點擊率和熱度,過分追求節目形式,拼場面、拼明星、拼炒作,導致“泛娛樂化”現象嚴重,節目內涵淺,無法形成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同時,在一檔綜藝節目火起來后,各大網絡視頻播放平臺便相繼出現類似“爆款”節目,內容大都雷同,“令觀眾產生審美倦怠”[2]。在此背景下,將公益元素引入綜藝節目中,無疑是綜藝節目創新中一條極其亮眼的路徑,為綜藝節目注入了“新鮮血液”。自此公益性成為綜藝節目的主要內容,更是精神內核,為視頻播放平臺帶來全新的內容,并形成顯著的社會影響。例如央視的《等著我》節目,利用綜藝節目形式搭建公益尋人平臺,成為中國唯一一檔利用國家力量為普通大眾實現“團圓夢”的節目,形成巨大的社會影響。
二、遵循媒體公共性
媒體在社會演進過程中扮演著維護公共利益、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角色,是公共傳播和宣傳的途徑與渠道,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加強媒體的公共性職能。“目前,我國媒體的公共服務仍然存在著投入不足和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嚴重不到位;多被詬病的內容取向的異質化低俗化、內容單一化、目標選擇的功利化、受眾主體地位的模糊化,導致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媒體服務職能的偏離,使媒體的公共服務有悖于大眾媒體公共服務的責任。”[3] 在這種局面下,媒體更應該尋求出路,做出改變,倡導公益,強化公共服務職能。
“隨著時代的變遷,媒體形態也在不斷更新變化。”[4]綜藝節目作為媒體構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節目形態,應當堅持遵循媒體公共性原則。綜藝節目在為觀眾提供生活娛樂需求的同時,更應起到引領作用,在社會進步過程中形成諸多新的社會公共秩序。這其中,綜藝節目中的公益元素表達以其積極性、無償性和公共性特點在媒體的公共職能推動社會形成新的秩序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東方衛視播出的第五季《極限挑戰》中,節目以保護長江為主線內容,號召大家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這種在綜藝節目中注入環保和垃圾分類的公益元素,倡導觀眾從綜藝節目中走入現實生活,響應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的號召,使綜藝節目極富構建公共秩序色彩。
三、倡導社會責任意識
綜藝節目在從電視媒體時代的公共屬性到互聯網媒體時代的公共、商業雙重屬性的蛻變過程中出現了過度追求商業性的局面,經濟利益的追逐誘使綜藝節目通過“泛娛樂化”保證節目收益的最大量化,“但是,過度商業化的邏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傳媒文化性的逐漸沒落,傳媒對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的缺失問題嚴重。”[5]
傳媒的公共屬性與其構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職能,是要求其必須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并通過傳媒文化產品影響受眾,倡導觀眾社會責任意識的加強和形成。這就要求綜藝節目在追求經濟價值的同時應該恪守社會責任意識,利用綜藝節目的影響力感召受眾踐行社會責任感。綜藝節目中的公益表達訴求通過綜藝節目展現公益元素,傳達公益思想,倡導觀眾致力于公益行動當中,通過綜藝節目觀照自身,將綜藝節目的公益表達訴求與社會責任意識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實際公益影響。例如騰訊視頻播出的《忘不了餐廳》,是全國首檔聚焦認知障礙疾病的觀察類公益節目。節目通過五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服務生在餐廳招待顧客的內容,呈現認知障礙疾病患者的病理特征,讓觀眾充分了解認知障礙疾病,走近和關愛認知障礙疾病患者,獲得觀眾的認同,并影響觀眾付諸于實踐,切實關愛身邊的認知障礙疾病患者,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石穎.探析電視綜藝節目的公益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32-33.
[2]安曉燕.對國內“慢綜藝”節目的思考[J].中國電視,2018,(08):43-46.
[3]劉星河.媒體融合進程中廣電傳媒的公共服務強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6):101-103.
[4]劉日照.論我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現象[J].今傳媒,2018,26(12):36-40.
[5]薛國林,李志敏.論中國傳媒價值認同—以馬克思公共性思想為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9):15-19+25.
作者簡介:張劉剛,男,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曹青云,女,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