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
摘 要:經典作品是語文課本中常常出現的一種文本類型,它們既使學生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也從這些經典故事中了解了對應的時代的特色,有助于擴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經典故事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本文也將基于這一點來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策略。
關鍵詞:經典誦讀;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我們的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指出,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人生百味,理解作者情感。朱自清先生也曾經提倡過要將經典誦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輔助性活動,由此可見,經典誦讀活動對于學生學習以及素質提高的重要性。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上其實沒有什么經驗,沒有真正的將這個活動落實到位,導致活動的開展效果不足。
接下來筆者就將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希望給廣大讀者一些教學上的靈感。
一、基于學情,循序漸進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教學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只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的教學才能取得效果。這句話放到今天的教學中其實也是適用的,我們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時候也需要循序漸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我們開展活動時候選擇的經典故事或者作品超出了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范圍,學生自然無法對其產生興趣,也自然得不到好的效果。
我們在作品選擇的時候需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短到長,讓學生在有余力的前提下進行誦讀,促使他們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興趣以及誦讀能力的不同,為學生量身定制誦讀的篇目,這樣可以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達到更好的誦讀效果。
就以《西游記》的誦讀為例子。這部作品學生都很了解,也很熟悉,主要描述的就是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歌頌了不懼艱難險阻的精神。選擇這部作品讓學生進行誦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任務的性格特點,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字的精妙。但是這部作品的問題也很突出,它是一部大部頭巨作,里面的篇幅很長,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有所取舍,盡量選擇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片段進行誦讀,像是“三打白骨精”、“大鬧天空”等,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師導讀,輔助進行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樣也是這個活動的開展這和引導者,在組織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教師發揮的引導作用很重要。很多的經典作品都有著很深刻和豐富的內涵,而這些顯然是學生很難去感受和體會的,這就會讓學生在自己誦讀的過程中將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華麗的詞藻上,而忽視了對其內核的感悟。教師引導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去感悟經典作品中的情感和內涵,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可以獲得情感和文學素養上的雙重塑造。
比如我們在選擇《游園不值》這首詩作為誦讀對象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其中做出適當的引導。在學生誦讀“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的時候,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用比較輕柔的語氣去讀,并且還可以親自用手部的動作來演示“小扣”這個詞。而在誦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句的時候,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句詩的情感,讓學生使用喜悅、歡快的語氣來誦讀。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誦讀對象的內涵和情感可以有更深的理解,同時理解以及誦讀的難度也不會那么大,更便于學生去理解這些經典作品的意境。
三、多元展示,激發興趣
經典誦讀的方式其實有很多,一些教師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時候想當然的將活動的類型定位為簡單的誦讀,但其實我們在實際開展的時候可以將誦讀的形式多樣化,像是自編歌舞表演、小品、歌舞劇、編寫讀后感等等都可以成為誦讀的展示形式,同時這樣多樣化的誦讀展示方式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動激情,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比如我們在誦讀《魯賓遜漂流記》的時候,就可以將課外與課內知識進行鏈接,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閱讀全文,并就文章的內容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將自己覺得吸引人的片段節選出來,編撰自己的讀后感。
而在課堂上,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片段,并闡述喜歡的原因以及自己對于文中人物的理解。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將學生的讀后感做出點評,將主題深化。通過這樣多元化的誦讀活動,學生與經典作品之間的距離會被拉近,學生不再覺得經典作品嚴肅、不符合自己的興趣,也能在無形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和審美情操,這對于學生語文的繼續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四、結束語
經典誦讀是一項對于學生語文學習很有幫助的活動,這個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拉近學生與經典作品的距離,在加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以后的語文學習起著奠基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能夠在活動中做的就是做好引導的工作,在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基礎上,適當的引導學生去感悟作品的情感和時代內涵。
參考文獻:
[1].王耀宗.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9(3).
[2].伏蓉. 如何有效開展低年級經典誦讀活動[J]. 甘肅教育,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