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司 發起人 連帶責任
作者簡介:羅青松,廣東達倫(仲愷)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公司法、合同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157
一個公司的創辦籌建、設立、成立等環節均與發起人積極的活動密不可分,公司發起人在公司章程設置、機構設立中享受著較為廣泛的權利及相應的義務。但是由于我國《公司法》對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方面規定不完善,導致其在實踐方面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因此,探究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的現實性制度缺陷及完善策略,對于我國立法實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公司發起人主要指具有公司創辦共同愿望,負責公司籌辦事務承擔、股份認購等事務,并在相關事務籌辦合同上簽字確認的個體或群體[1]。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主要是因公司無法成立,或者公司在創辦過程中過失,導致公司利益受損、或者第三方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公司發起人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
(一)催繳機制缺失
賦予公司資金運用必須的彈性,是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但是在現行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制度中,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催繳機制,要求尚未出資股東限期進行股款繳納。這種情況下,極易導致尚未出資公司策略性運用這一漏洞架空債權人請求權,給公司發起人造成了較大的道德風險。
(二)認繳資本機制中實繳資本公示制度缺失
現行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制度中認繳資本額、公司實收資本公示方式隸屬于不同軌道,導致認繳登記、實際繳納公示偏差較大,限制了公司合作方了解企業資信渠道,極易導致法定資本制度下不同類型監管規定措施無法實施,進而讓公司發起人做“替罪羊”。
(三)發起人連帶責任現實關注偏差不明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公布的《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發起人連帶責任對于實踐中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現實弊端。但是,由于現實總是處于動態變遷中,極易導致現階段所關注發起人連帶責任出現偏差,甚至出現發起人責任類型混同情況,無法促使人們信服。
(一)制定催繳機制
我國《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若股東在公司設立階段,沒有全面履行、或者履行部分股款繳納支付義務,則依據《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原告可以請求被告股東、公司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在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后,可以向被告股東追求補償[2]。這一規定的制定,雖然賦予了其他沒有履行股款繳納支付義務的股東一定的附追索權連帶責任。但是單一從合同契約視角進行分析,公司發起人協議中契約不完備,極易導致公司成立階段終止轉化為不同出資構成與公司合同契約不完備問題。此時,在個別股東出資義務沒有履行的情況下,法定出資義務、約定出資義務均可促使債權人、公司憑借債權債務合同的簽訂,進行代位權行使。再加上公司發起人信息獲取不充分、公司發起人間存在特殊信賴利益關系等因素,導致公司發起人必須承擔無過錯的連帶責任,而過于嚴苛的無過錯責任,極易導致公司發起人股東、債權人利益保護不均衡,限制公司發起人工作積極性,與商法要求背離。因此,應以減弱股東受眾資金彈性主導權為目標,第一時間回應企業經營發展需求,賦予公司資金運用必需彈性。同時依據公司成立后資金需求變化,構建針對尚未出資股東的股款催繳機制。同時從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現實性入手,制定專門的管控機制,限制尚未出資股東架空債權人請求權渠道,保證公司管理效率。在專門的管控機制制定過程中,可以借鑒英法“partly paid shares”(即部分實繳股份制度)制定經驗,允許股份發行后股東無需即時繳納全額認購股份股款。并在公司資本登記階段,對公司股份實際繳納給付情況向區域社會聲明。
此外,公司發起人可在公司內部規章制度、公司章程制定時,設置專門的條款,對尚未出資股東認股后股權繳納給付情況進行規范,賦予董事會一定權利。在董事會具有一定資金彈性主導權之后,于控制股款實際繳納支付層面,要求僅繳納部分股份款項而沒有全部繳納股份款項的股東,在規定時間內將剩余資金補交完全。同時為了促使尚未全部繳納股款的股東在規定時間內將股款交全,可以在約定繳納期限設置的基礎上,利用合同約束的形式,經董事會,向股東發出催繳通知。通過上述催繳制度設置,可以免除上游爭議股東發起人間信賴利益、信用擔保責任,降低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主觀過錯程度。
(二)完善認繳資本機制中實繳資本公示制度
我國《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若在公司設立籌劃成功后,有限責任公司因實繳資本公示不到位或不真實導致非貨幣財產實際價值顯著低于章程規定數額,原告可以要求公司發起人承擔資本補償連帶責任,返還認繳股東出資額[3]。從債權人視角入手,由于公司設立創辦初期,缺乏完備的人力資源機構及完善的管理體制,相較于發起人而言債權人交易成本持續上升,無下降趨勢。此時,若沒有廣泛的實繳資本及信用數據體系公示制度,就會導致債權人利益保護機制無法順利執行。再加上2013年公司資本制度變革的進行,設置了一系列較為激進的措施,如廢除最低資本額要求、廢除登記要求提交驗資證明、允許企業內股東自行協調出資期限等。上述措施的制定,極易導致公司發起人無權處分行為相對于所有權人無效,法益沖突下不同類型實體利益維護就受公平正義的法理邏輯、社會效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這一特殊環境中,針對公司發起人苛刻的連帶責任,極易導致公司發起人對外承擔與自身無關的責任。
依據上述情況,為避免認繳資本制度下無實繳資本公示制度導致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真實信息真空期的存在,可以引入“減資”標注的方式。在現有信息公示制度運行的基礎上,公司發起人可以要求各股東根據認繳資本機制要求,及時將資本較少的信息進行詳細標注,以便第一時間發現交易風險。
其次,引入償債能力聲明機制。即摒除以往法院確認的減資程序,而是在認繳資本機制中引入償債能力聲明機制。利用企業內高級管理人員信用擔保,提高企業公信力。
最后,在無法引入償債能力聲明機制的情況下,可以與債權人協商,要求其同意運行法院確認減資機制,從根本上避免債權人保護基礎薄弱導致的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問題。
(三)明確發起人連帶責任現實關注偏差
關注現實是《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的明智之舉,為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明確提供了依據。但是作為特別法,商法對于具體發起人連帶責任制度構建、問題解決是否與發起人連帶責任現實關注相符并無法有效確定[4]。基于此,相關人員可以從商事法領域入手,結合不同商事規則及《公司法》內容,對隸屬于司法領域的發起人連帶責任進行進一步細化分析。如依據《公司法》第九十四條第一項及第九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在公司無法成立時,對于特殊的募集設立公司,可以要求公司發起人對出資人返還股款,并加算銀行同一時期存款利息連帶責任。同時考慮到公司發起人在《公司法》、《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規則表象方面的差異,可以借鑒日本典型例證。即在《公司法》中明文規定,股份公司發起人需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同時針對現階段新成立公司股權極易分散導致的股東控制權膨脹情況,可以公司發起人對控制權監管入手,強化發起人責任。即合同相對方在進行合同簽署訂立時,明確由公司履行義務,而不是由公司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僅在合同主體主動要求時,發起人方可承擔連帶責任。以保證發起人、公司各自地位及其社會需求的充分滿足。
綜上所述,在創業浪潮的推動下,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自主公司創辦中,而公司設立是公司創辦籌建的前提,隸屬于法律行為體系中多方法律行為或單方法律行為。基于法律行為中多方法律行為、單方法律行為特性,為保證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制度在現實環境中穩定運行,應在現有認繳資本機制運行的基礎上,增設與現行《公司法》條例相符的實繳資本公示制度及催繳機制,形成完善的股東出資法律制度,為公司發起人連帶責任現實性困境的有效解決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華玥.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J].法制博覽,2016(3):100-101.
[2]林花.現代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法制博覽,2016(1):56-58.
[3]林志方.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8):211.
[4]王湘淳,扈艷.論公司侵權中主導決策股東的連帶責任[J].湖北社會科學,201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