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社區矯正 非監禁 刑罰執行
作者簡介:董默,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196
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1]。
社區矯正是最早出現于西方國家,后傳至我國的一種刑事執法模式。社區矯正源自19世紀中葉近代學派觀點的行刑社會化思想,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恩里科·菲利、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等近代學派的專家通過對古典派刑法理論的缺陷分析,提出了社會矯正的主張[2]。
近代學派的思想對各國刑事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社會矯正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刑罰改革、發展的趨勢。以美國為例,美國非監禁刑的適用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非監禁刑的適用比例達到所有被處以刑事制裁人口的70%左右,目前美國采取的以非監禁刑(社區矯正)為主的刑罰控制模式體現了法治的文明與進步,是對犯罪與刑罰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
過去在我國,沒有使用社區矯正的名稱,但是已經實施了社區矯正的有關內容,例如管制、緩刑、假釋等。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發《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六省市列為第一批試點。
2008年,全國司法廳(局)長會議決定社區矯正工作200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確提出了社區矯正,規定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將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的法律上的正式啟動,推動了我國刑罰制度走向與世界接軌[3]。
2012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了《社區矯正實施辦法》[4]。
2019年初,在全國司法廳(局)長會議上,司法部部長傅政華發出了“八大任務清單”,為2019年的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重點,任務清單中5次提到社區矯正。2019年8月16日,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召開,司法部相關領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代表等參加了本次座談會,座談會的主題是研究推進司法行政改革,司法部部長在講話時對包括社區矯正工作在內的11項工作提出了具體整改要求。
在社區矯正工作的新形勢下,結合全國司法廳(局)長會議上的任務清單和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的整改要求,筆者對省內部分司法所進行了走訪調研和電話訪談,通過調研,筆者歸納總結出當前社區矯正工作現存的主要問題,包括社區矯正工作經費不足、隊伍建設滯后、社區矯正工作的內容缺少創新性、過程管理不到位、不重視統計工作:
1.社區矯正工作經費不夠充足,制約工作開展和教育目標。社區矯正需要學習場地、教材、器材、耗材、電話、交通、培訓、參觀、講座、宣傳等,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產生不少的費用,通過調研發現,現有矛盾是經費相對不足,致使有些工作不能充分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容易更多程度的停留在監視層面,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2.社區矯正工作隊伍建設整體滯后,基層工作有待于提高。特別是縣鎮基層社區矯正工作一線,往往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由司法所工作人員和社區矯正志愿者組成,數量少,成分單一,缺少專業的培訓,業務能力水平有待于提高。
3.社區矯正工作內容缺少創新,典型經驗尚未大范圍推廣。因為社區矯正工作在我國實行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矯正工作的內容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采用組織義務勞動(敬老院、醫院、圖書館讀書服務、十字路口交通安全等公益活動)、興趣活動(手工編織、烘焙減壓及音樂、體育活動等)、建檔立卡、走訪跟進、培訓等措施,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管理機制等有待于創新。
4.檢查反饋有過程管理不到位現象,工作質量需要提升。在各級檢察院刑事執行局的社區矯正檢查通報中能夠發現一些社區矯正工作過程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例如社區服刑人員去向掌控不詳、沒有嚴格落實請銷假制度,脫管、漏管現象在部分地區有存在的現象。
5.存在統計工作流于形式的現象,統計工作需要加強。個別地區社區矯正在上級檢查中暴漏出不重視統計工作的現象,工作人員為了圖省事,不按照慣例制度進行定期報告、及時建檔,甚至出現統計數據上的矛盾、錯誤,也暴漏出對社區矯正人員的管理存在問題,容易造成交接過程中的脫管、漏管,以及社區服刑人員的僥幸心理,不利于社區矯正成效。
針對調研出的5個現存主要問題,筆者結合基層實際工作經驗,查閱相關資料并思考,提出了對應的解決建議,主要有多措施結合全力保障社區矯正工作經費充足、加大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教育培訓、豐富社區矯正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加強落實《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和管理實施細則、用信息化手段規范社區矯正工作統計和具體工作,如下:
1.多措施結合全力保障社區矯正工作經費充足。針對社區矯正經費不足問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梳理現有工作,節約可縮減的辦公支出,集中經費用于有效的社區矯正投入。第二,積極申請財政支持,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第三,聯合區域內的企事業單位,增加可收益性活動、項目,努力爭取愛心企業的資金、物品、人力、技術等幫扶。第四,聯合其他司法所進行社區矯正資源、項目的共建共享[5]。
2.加大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教育培訓。部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執法理念有偏差,存在重建檔應付檢查,輕教育成效的現象。可以通過組織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分組到社區矯正有典型特色和明顯成效的先進單位進行考察學習、掛職學習,以及邀請高校、兄弟單位的有關專家到司法所進行講座、交流,以及微信群定期推送學習材料、定期召開交流會和研討會等方式系統的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特別是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培訓,全面提升工作隊伍的理論理念、業務素質、服務水平[6]。
3.豐富社區矯正工作內容及探索創新工作方式。可借鑒其他兄弟省份的社區矯正工作創新形式和舉措、經驗,例如浙江省司法廳的創新社區矯正活動,有守法自律、道德重建、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就業創業、社會融入等“六大”教育幫扶工程以及“懺悔日”制度、“修心日記”制度、團體心理輔導、“周行一善”實踐主題教育活動。再如鳳儀司法所,定期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到監獄或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親身體驗和感受刑罰的懲罰功能,讓其在思想上受到震撼和觸動,使他們受到教育,體驗到高墻內外的巨大反差,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改造環境。還有山東省的全面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做法,包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扶持“三位一體”的幫扶機制,“部門+”模式、“專業+”模式、“村居+”模式、“基地+”模式的4大參與模式[7]。
4.加強落實《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和管理實施細則。檢察院刑事執行局要加大不定期的社區矯正工作檢查力度,要督促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嚴格落實社區矯正管理實施細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要嚴格履行工作職責,加強自查自糾、定期回頭看整改工作作風,對違反社區矯正管理規定的社區服刑人員要及時警告與懲戒,以保證社區矯正工作的權威,實現社區矯正的目的和意義[8]。
5.用信息化手段規范社區矯正工作統計和具體工作。當前,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社區矯正工作信息化平臺,能夠解決傳統的社區矯正基本依賴人工的弊端,在網絡信息化辦公方面實現了信息化建檔、遠程教育、報表統計、信息收發、工作審批、信息查詢、日常管理、信息提示等功能。利用信息化平臺能夠有效規范社區矯正工作,有力避免出現建檔不及時、數據統計不及時以及脫管、漏管問題。另外,建議對信息化平臺進行升級改造,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探索課程在線學習與考核、大數據采集(通信行為、上網行為、搜索行為、位置信息、微信社交信息、QQ社交信息、淘寶購物平臺消費數據、京東購物平臺消費數據、交通數據、住宿數據等)、大數據分析(風險評估、再社會化需求分析、心理分析等)、智能識別、綜合考評等[9]。
社區矯正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層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從業人員不斷的堅持學習、勇于創新,抓實做好社區矯正的理論研究和學習工作、抓實做好社區矯正法律和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抓實做好社區服刑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抓實做好社工矯正項目工作、抓實做好檔案建設工作、抓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抓實做好教育培訓工作、抓實做好信息化建設和數據統計工作、抓實做好監督和考核工作、扎實做好社區服刑人員的安置幫扶工作。
參考文獻:
[1]楊亞.社區矯正需要完善部門間工作銜接[J].探求,2013(S1).
[2]曾毅,段紹斌,劉智穎.社區矯正模式與對象多樣性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
[3]顏梅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十二大亮點解讀(上)[J].農村百事通,2011(13).
[4]顧順生.社區矯正執行地爭議問題解決思路[J].人民檢察,2015(11).
[5]林奇能.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及其完善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17(8).
[6]劉彩虹.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研究[J].中國檢察官,2015(7).
[7]陳猛.基層司法所社區矯正開展困境與完善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8]張卓欣.淺析社區矯正工作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延邊大學,2018.
[9]吳冠蒞.社區矯正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