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 創新能力 法治思維 法律職業倫理 國際化
基金項目:惠州學院教研教改項目“應用型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以惠州學院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JG2017051) 。
作者簡介:胡黎莉,惠州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高等法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15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之下三個大區域(香港、澳門和廣東省下9個城市)的緊密和有機合作,自從2017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研究制定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而我們謀求粵港澳大灣區長期發展必須法治先行,區域法治化是區域成功治理必然要求。一方面,法治可確保區域內各合作方公平競爭;另一方面,法治能完善產權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而最終促使區域規劃得以有效實施,達成目標。可以說,充分發揮大灣區的優勢,實現大灣區建設的偉大計劃,創新型法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一)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知識和法治思維能力是基礎
作為一名法科生,大學四年將會系統的接受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法治思維的訓練,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學好理論知識,學生對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規范、法律原則似懂非懂,即便實踐課的課時量再多,學生對實踐的內容也會無所適從,其法律實踐所獲得的知識也必定十分膚淺、有限。同時,學生對于具體的法律原則、法律制度與法律規范不僅要知其然,而且應當知其所以然,對法律知識要真正理解和完全掌握,具備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法治思維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培養創新型法治人才至關重要。
(二)具備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與道德素養是前提
法律職業與其他職業不同,諸如法官、檢察官、仲裁員、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職業,都需要法律專業人員去從事,而這些職業通常居于國家管理的重要地位,比一般大眾更為接近權力、更容易影響和運用權力。因此,法學教育對學生應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學校不僅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還要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義觀和人文關懷的理念,對法科學生而言,應當有嚴格的職業操守和自律,其人性應當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
(三)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是關鍵
實踐應用能力是創新性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法學理論如果離開法律實踐,就會失去生機,法律的生命并非邏輯,而是經驗。法科生應該學會與社會現實進行“對話”,在法律實踐中豐富法律專業知識,進一步提高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法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區別在于,法律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法律,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僅僅學好書本上的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運用法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將書本上的法律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法律,發揮法律應有的作用,建設法治國家。
(四)具有相應的創新能力是重要內涵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處于不斷更新、變化和發展的階段,出現的問題千變萬化、層出不窮,這種變化和創新離不開在法律框架下的大膽探索和改革。創新精神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面對法律實踐和社會管理實踐中的各種問題的時候,需要我們找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具備較強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創造創新能力,有獨創性的法學理論見解,人類的法律才會進步。
(五)具有國際化視野是保障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對的是“一國兩制”、三個法域、9+2個城市,香港屬于英美法系,澳門屬于大陸法系,而內地是社會主義法系。可以說,無論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有很大的不同。作為創新型法治人才,具備熟練的英語交流能力,同時應當熟知香港、澳門法律的相關規定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具體問題,才能處理大灣區內日益增多的法律事務。比如說我們處理涉港的法律服務的時候,不能光是指望沖突法,你得知道香港法律的基礎知識,澳門的法律基礎知識,都要有所掌握。擁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國際性法治人才隊伍是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一)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注重體系化法律知識的傳授和法治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具備法律人的邏輯以及評價法律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進行公司法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將域外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規則、基本理論及司法經驗加以引進并在比較法意義上進行一般原理化;另一方面,需要緊緊圍繞我國公司立法規定與司法實踐將我國公司法律制度講清楚。在每一處制度上介紹域外法律規則、基本理論及司法經驗后,都要落腳到我國公司法,本末不能倒置。同時,在講授中,堅持專業法學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嫻熟運用法言法語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法言法語所獨有的嚴謹、凝練的語言氛圍,非常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特的法治思維方式與意識。
其次,在案例教學環節設計上進行優化,重點培養學生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上的法治實踐能力。案例教學一直是法學教育的重點,案例教學的效果不是為了得出簡單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案例能夠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進行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追問。教師可先對案例背景進行介紹,然后提出引導性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可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接著由小組代表發言,老師總結點評,最后老師還要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得到鞏固。通過一系列案例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認識法律規定背后的法學原理和法律規律,從而形成法治思維,研究、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
(二)注重德育教育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開設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并將其作為必修課置于培養方案中。而且職業倫理與道德教學要針對不同年級進行不同的課程設計,貫穿于法學本科四年教育體系的始終,大一和大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三和大四學習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的職業倫理,由淺入深、潤物無聲,最終在學生畢業之際實現將他們打造成德法兼修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
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教學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學生,通過法律診所、法律援助、模擬法庭等職業技能課的學習,將法律職業倫理融入課程實踐,當面對諸如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倫理、律師自身的利益與公平正義沖突等問題時,可選取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如“南京彭宇案”“辱母殺人案”“內蒙古鴻茅藥酒案”等典型案例,讓學生展開探討,并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情與法之間,金錢誘惑和職業操守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應如何恪守職業道德,如何權衡和選擇,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得到精神洗禮和道德熏陶。
最后,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國家憲法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世界環境日”等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法庭辯論賽、專題講座、專題征文和學術沙龍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的法治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學生自覺維護平等、公正、法治、誠信的社會擔當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首先,增加實踐課的課時量,注重實踐課程的教學。在培養方案中,除法學專業十六門核心課程外,可根據學校的不同情況增加若干實務課程,如企業法律實務、律師實務、法律文書寫作、刑法實例分析等。同時可邀請有經驗的律師、法官、仲裁員等實務專家開展嵌入式教學,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從而做到像法律職業人一樣去思考。另外還可利用暑假寒假的時間,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去參與真實的法律援助活動、訴前調解、收集證據、撰寫簡單的法律文書,來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課堂中的四十五分鐘,改革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在校期間獲取知識主要是在課堂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課堂教學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場地。老師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深度參與和良好的師生互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法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實踐教學的理念貫穿于理論教學之中。通過理論探討、案例教學、課堂反轉、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教師由“主講人”的角色,轉向“組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更好的體現教學相長。
(四)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首先,優化課程結構。在法學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中,根據創新型法治人才的基本要求,結合本區域對人才需要的實際和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時俱進調整課程內容體系。根據不同的需要增加專業拓展選修課,比如專利代理、法律英語、港澳基本法等,這是創新性法治人才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不可或缺的。此外,可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并納入教學計劃,增加創新創業實踐課的比重,鼓勵支持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其次,改革傳統的考試方式。現行的法學專業考試多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題型多以選擇題、名詞解釋、問答題居多,考試的內容傾向于記憶性,死記硬背的成分較多,這不利于法律隊伍精英化的選擇方向。另外學生的考試成績以期末統一考試為準,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故傳統考試方式已不能適應創新型法治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必須改革考試制度,嘗試做一些探索,采取多種多樣的考核方式。隨著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的多樣化,應注重過程考核,對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有獨立見解和積極思考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獎勵。另外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測評,對于課后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課后作業認真完成的學生、參與校內外各種比賽獲得獎項的學生,老師也可設立不同的獎勵標準。同時為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對考試的題型、內容、方式、方法、題量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五)提升國際化視野
首先,加強法學教育的合作。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在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了緊密的合作,但在教育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相對滯后。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校數量眾多,其中有眾多高水平大學的法學院,尤其是近年來廣東省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全面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廣東省內大學的辦學水平也實現了躍升。如果能有效推動粵港澳三地加強法學教育合作,積極探索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加強跨法域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探索諸如專業項目的國際合作與法學雙學位聯合培養模式等多種國際合作與交流模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資源,必將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國際化視野。
其次,建立多維度智慧學習環境。隨著后大眾化和信息技術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師灌輸式教、學生被動式學、師生交流少、會考試而能力弱等弊端暴露無遺。而實行慕課(MOOC)、翻轉課堂、云課堂這樣的合作式教學模式,以適應教育信息化與法治建設信息化的新形勢,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導學相結合,法學專業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這樣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國際上的最新法律法學動態,看到在不同法律價值觀和不同法系的國家里不同力量的互相推動、制衡和參與,開闊了眼界,對提高學生處理國際法律事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