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黨校 縣級黨校 基層黨校 區域資源
作者簡介:李忠亮,中共化德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副教授,主要從事政治理論基本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18
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縣級黨校作為基層黨校的主體,是全國黨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在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身邊的學校和培訓“主陣地”,理應發揮其獨特而重大的作用。十八大以來,黨校培訓工作進入了新階段,黨中央對黨校培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總體而言,縣級黨校無論在理論水平方面還是在實踐經驗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時代培訓工作的要求。縣級黨校必須直面存在的問題,勇于創新突破,不斷拓展縣級黨校提升干部培訓效果的實現路徑。
黨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縣委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對黨校工作的領導,要站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用“登高望遠”的眼光和標準來關注和研究黨校工作,把黨校工作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親自過問,多聽黨校工作匯報,多到黨校現場辦公,為黨校教學活動把關定向,解決基礎設施、所需經費、師資力量等制約黨校發展的突出問題,推進黨校教學手段和基礎設施的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提拔黨性修養好、理論素質高的干部到黨校工作,配強黨校領導班子,不拘一格海選優秀人才到黨校教學,一改黨校“養閑人”“沒出息”“末位部門”的境況。主要領導要帶頭到黨校為學員定規矩、作報告,給黨校師生提神提氣作后盾。協調上級黨校加強對縣級黨校的業務指導,用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方式、更多的辦法支持幫助縣級黨校解決在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等方面存在的困難。
縣級黨校班子,特別是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要突出教學中心地位,創新教學工作思路,把教學效果作為重中之重,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要求班子成員跟班聽課,強化班子的效果意識,在班子成員中形成抓教學效果是本職、不抓教學效果是失職、抓不好教學效果是不稱職的思想共識。讓教師做到的,班子成員首先做到,班子成員要成為指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導師”,先學一步學深一步,決不當“門外漢”。同時,班子主要領導要有敏銳的眼力,適時調整教學方向和重點,把好黨校前行之舵,要勤于、善于匯報工作,爭取主要領導的一貫支持,大力推動黨校的軟硬件建設。
黨校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是黨性教育、思政教育、意識形態教育,所以對黨校教師有特殊要求,特別是要求有嚴格的政治紀律。作為黨校教師,必須始終堅持“黨校姓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縣級黨校要把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教學科研素質放在首位,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作為重點,在黨的理論指導下,開展科研活動特別是調研實踐活動,在科研中深化對黨的理論認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滿足鄉村基層干部培訓需要,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此要在知識更新、實踐鍛煉、科研活動開展等方面強化自身建設,培育教師“崇尚真理、傳道解惑”的精神境界,真學、真懂、真信、真講的內在品格。
一是知識更新。縣級黨校由于所處層級較低,知識更新相對慢一節拍,要樹立補齊短板意識,圍繞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把教師培訓牢牢抓在手上,根據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適時派送到上級黨校、行政學院進修深造,開闊視野,多見世面,增加與名師交流的機會,在聽取“精品課程”當中不斷總結講課經驗,掌握最新理論動態,明晰理論深層結構,不斷提高認識水平。
二是實踐鍛煉。作為縣級黨校教師,在走出去培訓鍛煉的同時,要圍繞干部教育培訓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研討、教學觀摩、教學競賽等活動,培養鍛煉教師對理論多層面、多角度的認識,吃透理論的精神實質。在此基礎上培養開拓創新能力、駕馭課堂能力等綜合能力。
三是科研活動開展。縣級黨校具有“地氣”足、聯系基層群眾方便的優勢,可根據黨校教學需要,與鄉鎮、縣直機關溝通協調,建立科研、調研點,讓教師的理論能聯系實際、知識得到實踐檢驗,培養求真務實,能出精品力作的教師。通過多渠道理論學習、實踐鍛煉,使縣級黨校教師具備理論學習新觀念、實踐支撐新視野、黨性修養新境界。
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緊緊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積極探索符合基層干部知識結構、能力層次、工作需求的教育培訓新模式、新方法,引導學員用心學、用情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出狀態來,學出熱情來。
一是充分挖掘縣域內紅色教育及廉政教育教學點開展現場教學。開辟干部教育培訓的“第二課堂”,開展體驗式、啟發式教學。特別是利用“5.4青年日”“7.1建黨日”“9.18事變日”“10.1國慶日”等重要節日開展現場講黨課,重溫入黨誓詞,緬懷先烈功績,繼承先烈遺志。近兩年,化德縣黨校即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秋靈溝守備一師國防教育基地、黨風廉政建設展廳、集寧戰役紀念館、烏蘭察布黨史館等館場,開展黨員干部培訓十余次,讓學員融入到場景之中,用心用情體會共產黨人走過的風雨歷程和經歷的艱難困苦。
二是融合聽、看、議、釋授課方式開展立體教學。聽,教師把嚴謹的學術性語言“翻譯”成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講給學員聽,講出“地氣”味,講出“泥土”情,教師政治立場鮮明正確,不含糊其辭,不模棱兩可,易于學員消化吸收。看,主要是課件插圖緊扣主題,富有代表性,寓意深刻,有視覺沖擊力,與文字相得益彰,具有針對性、真實性,盡量取材于縣域內干部群眾耳熟能詳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現實場景,看后有觸動有感想。議,采取結構化研討,讓每位學員都有麥克風,從他們最熟悉、最關心、最牽掛、最擔憂、最迷茫的事情講起,培養學員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研討活動當中來。釋,消除心中疑慮,達到統一思想是培訓的目的和宗旨,教師在與學員的互動中善于發現“癥結”,要打通學員的思路,耐心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一對一地交流,讓學員豁然開朗。
三是合理設置培訓班次開展差別化教學。緊緊圍繞十九大精神,針對不同培訓對象,精選不同培訓內容,開設“機關課堂”“鄉村課堂”“企業課堂”“社區課堂”“田間課堂”等差別化課堂。科級干部突出政治理論、黨性修養、執政能力;一般干部突出黨章黨規、業務知識、能力素質;農村黨組織干部突出廉潔自律、黨建業務、公道正派、服務群眾;專業技術人員突出政策法規、職業道德、科技創新。同時,針對緊迫的工作任務,適時調整培訓重點內容。去年以來,化德縣黨校即把脫貧攻堅確定為重點培訓內容,認真講授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論述和各級黨委的戰略部署,廣大基層干部在脫貧攻堅培訓中表現出很高的求知熱情,干部的“精氣神”和工作能力大大提升,為國家級貧困縣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做出了基層黨校積極的貢獻。
針對縣級黨校普通存在軟硬件建設滯后的現實,特別是象化德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條件差,財政較為困難,黨校建設存在不少短板,表現為基礎設施不夠硬,教師隊伍不夠強,教學質量不夠高。面對現實條件,要不懈怠、不止步,強責任、擔使命,在充分利用好校內條件和激發教師干事創業熱情的同時,積極作為,補短板,求實效,創造條件高質量完成各項培訓任務。
一是利用“黨建直通車”補短板“提效率”。部分沒有遠程教學設備的黨校,可把講臺設在組織部門“黨建直通車”。“黨建直通車”把各鄉鎮與宣講機房相連接,教師在機房授課,授課內容以遠程傳輸的方式傳至各鄉鎮分課堂的熒屏上。具有高效、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學員能就近、及時參加培訓,時效性強。今年以來,化德縣黨校即通過“直通車”為各鄉鎮、村委會黨員干部講授脫貧攻堅、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黨支部工作條例等知識4期,參訓人數達2000多人。
二是從機關社會挑選“特聘教師”補短板“擴內容”。針對校內教師知識結構單一,講授內容綜合性不強的實際,可廣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知識結構的“特聘教師”前來授課。社區基層的黨建工作者、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當中均有“特聘教師”人才,還可邀請從本籍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開展“助力家鄉發展”教學活動。此舉可保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內容均有教師備課、均有教師講課,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助于學員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是爭取上級黨校送教下基層補短板“拔高度”。針對校內教師或從教時間較短、或教學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的客觀實際,可對上級黨校提出送教下基層請求,征得省(自治區)委、市委黨校支持,選派優秀教師來縣級黨校授課。去年以來,“送教專家”為化德基層黨校學員分別講授了習近平治國理政哲學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課程,切實幫助學員學懂弄通所學內容,悟透理論真諦。并帶動校內教師創新和推動結構化研討等教學方式,激發了學員們的熱情,引導學員們進入到“培訓狀態”中來,積極思考領悟體會。通過精深授課和形式創新“拔高度”,引導學員認識“上水平”。
四是共享縣內教學場地設施補短板“強陣容”。對校內教學場地小、容納人數少、設施不夠健全、形不成規模效應的縣級基層校,可報請相關縣級領導協調,本著共享場地設施的理念,充分利用中小學等機關單位的場地設施,開展大規模的培訓活動,在學員中樹立起莊重感、儀式感,從而培養他們提高對加強培訓的認同感。今年化德縣黨校借助場地資源舉辦大型脫貧攻堅培訓班2期,對鄉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進行了集中統一培訓,每期參訓學員400人,縣領導也參加了規模化培訓,收到了良好的培訓效果。
明確上述實現路徑,采取有力措施逐個付諸實施,縣級黨校教學必將在提高學員理論水平、提升學員工作能力、增強學員黨性修養上取得新成效,必將持續地完成好所承擔的各類培訓任務,體現新時代縣級黨校的新擔當、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