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刑事訴訟法 公訴變更 認罪認罰 量刑從寬
作者簡介:郭縉,廣東和桂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166
刑事訴訟法是為刑法事項而存在的程序法,其在處理刑事案件中發揮著極大作用,為犯罪案件判刑提供準確依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這是刑事訴訟法的第三次修正,同時2019年最高人民發布最新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為當前刑事案件的有效處理提供重要的前提基礎。細致分析刑事訴訟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將能夠為更好推進立法完善和司法公正提供一定支持。
(一)問題表現
在新刑事訴訟法實行過程中,公訴變更方面表現出一定不足,集中體現在:(1)立法不夠規范,法律制度支持不夠有效。刑事訴訟法中關于撤回起訴和公訴變更、追加方面不夠明確規范,且在具體行為落實中沒有全面按照既定規定進行,使得公訴人的想法、起訴書中的內容不相一致,這就需要變更起訴書,而現實情況卻是具體變更過程中,沒有履行相關義務和責任,這就會影響到公訴的公平性,內容的真實性[1]。(2)檢察機關單方面做出撤回起訴的決定,而被追訴人是無法行使抗議權的,這就導致無法全面有效開展司法審查工作,給被追訴人的利益造成一定妨礙。法院很多判決無罪的案件,都是由檢察機關撤訴方式進行的。(3)部分檢察人員沒有全面深入認識公訴權,對于其中的內容掌握存在著不足之處,從而在撤回起訴方面的行為不夠科學嚴謹,在撤回起訴之后也沒有針對被追訴人的權益進行充分保護,特別是部分檢察機關沒有及時采用不起訴管理手段,盡管沒有針對被追訴人進行起訴,但是被追訴人的切身權益仍然受到一定威脅,表現在偵查機關并未停止偵查活動,被追訴人的人身、財產所受到的限制還未解除。
(二)改進建議
1.持續完善公訴變更方面的立法
刑事訴訟法在判決刑事案件方面發揮顯著作用,公訴是檢察機關行駛自身權利的重要途徑,對于公訴變更方面存在著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將能夠充分保障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并給被追訴人提供法律保障。持續完善公訴變更,更是國家社會的必然趨勢,加強立法工作,能夠不斷提升其總體施行效果。提起公訴時,法院要能夠和案件保持著密切聯系。在訴訟動態活動進行中,會經常存在公訴變更情況,這是檢察官切實履行自身義務的重要表現,更是遵循客觀真實原則的內在要求。公訴變更是和當事人直接相關的實體權利,而對于檢察院解釋來說,其是給刑事訴訟法進行一定補充,并不具備較強的外部約束力,全部依賴最高檢察院發布的司法解釋進行判決,在權力落實過程中存在著不夠規范的問題。對此,切實開展立法完善工作,促進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保持著充分合理對接、通力合作,為刑事案件的審判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可靠支持,同時還能夠促進人民法院和檢查機關之間保持著密切溝通,減少司法沖突。想要這種“法檢一體化”執行方式切實開展并落到實處,需要有完善的立法作為支撐。
2.細致明確公訴變更的具體形式
公訴變更會給被追訴人的切身利益帶著直接性影響,為充分推進刑事案件審判活動的穩步開展,實現公正判決目標,需要針對公訴變更形式進行明確,為具體開展公訴變更活動、撤回提供充分的法律支持。針對公訴變更權的實際行使時間進行準確規定。現有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中,可以嘗試使用一審辯論前行使公訴變更權利,當結束這一環節之后,就表明案件的設立工作已經全面完成,無法再開展變更工作。將此作為公訴變更權利行使的重要規定,密切聯合公、檢、法系統,充分保證訴訟體系的有效實施。需要注意到的是,國內刑事訴訟法實施過程中,刑事案件庭審之后,人民法院院長、審委會等重要機構可以發揮自身的司法權,這會對于公訴變更產生一定影響,因而需要在庭審結束之前就行使公訴變更權[2]。
(一)相關情況
刑事訴訟法在依法減輕處罰以及免予刑事處罰的規定方面,擁有著較高程度的適用條件。檢察機關在認定量刑從寬案件的過程中,主要依據“退贓退賠”“如實供述”“被害人諒解”以及“自首”方面的相關理由,而法院在實際判刑過程中,需要結合檢察方和辯護人雙方的意見進行綜合考量,將其體現在判決書中。以交通肇事案件為例進行分析,法院對這類案件的處理,會給訴辯雙方提供良好的協商機會,雙方可以協商具體的量刑范圍,而法院采用折中裁判的手段[3]。
在認罪認罰案件之中,想要實現良好的量刑從寬目標,需要合理把握各項影響因素,重點包含以下兩種可能:(1)肯定因素,這是確保量刑從寬幅度得以提升的內容,集中在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再犯的可能性較低,在選擇適用簡化程序的基礎上進行,退賠退贓的實際數額,從人性化角度考量家庭因素等。(2)否定因素,有效控制“從寬”的內容,包含被追訴人是累犯的情況,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并不會給案件的進行帶來實際幫助,也就是辦案價值不高。
(二)完善建議
充分發揮刑事訴訟法在刑事案件審判中的科學指導依據作用,盡可能保護被追訴人的利益,鼓勵他們認罪認罰,積極推出量刑從寬規定,但是為了更好保證司法的公正性,還需要不斷完善具體實施規則。
1.準確界定好認罪認罰的內涵。本文主要認為“認罪”是應該承認并認可犯罪事實和罪名,且能夠明確刑法評價的相關后果。立法者在不斷完善認罪認罰規定的過程中,一方面針對層級化的從寬遞減比例進行設定,另一方面還需要明確不同量刑情節的具體實施情況。在判斷“從寬”情節屬于“可以”層次時,檢察機關或者法院在裁判的過程中,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都較大,可以采取從寬處罰,當然也能不采用該手段。同時還需要注意到《刑法》對于法定的減輕處罰的相關條件已經做了明確規定,其都是案發前或者案發中的內容,對于認罪認罰這一犯罪后的行為,并不屬于法定情節,從這一角度來看,認罪認罰行為所帶來的僅僅是從輕處罰,這必須是在法定量刑范圍內進行的,且不能夠是減輕處罰[4]。立法者在明確從寬處罰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綜合各種從重以及從寬的情節,以此為前提,確定出基準刑幅度的實際降低情況。
2.構建多層次從寬體系。在認罪認罰方面的從寬處罰,需要有完整體系作為支撐,其中需要針對主刑和附加刑的具體從寬情況進行細致規定,并考量到刑罰執行方式、強制措施方面的從寬處理。
3.在量刑判決方面需要制定出統一有效的指南,為具體量刑從寬判決的實施提供科學的指導。在指南中要細致規定好多種常見判例,而具體辦案人員在依據這一指南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結合規范性和靈活性,準確把握好量刑評議表的具體幅度。
第一,辯護律師和犯罪嫌疑人開展證據核實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遵循著不能告訴案件內相關證據的原則,對于特定證據來說則是例外情況。辯護律師告訴犯罪嫌疑人相關案件證據,需要區分具體證據類型,對于已經確定有罪的實物證據可以告訴,但是對于無罪的證據來說則不能告訴;而在同案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被害人陳述、被告人陳述以及證人證言等方面言詞證據,則是不能告訴的。這是因為一旦告訴犯罪嫌疑人相關案件內證據,會違反“自由陳述”的原則,會容易給犯罪嫌疑人造成誘導,同時還會違反證據保密的原則。
第二,辯護律師可以向犯罪嫌疑人核實證據,和“認可犯罪嫌疑人閱卷權”并不相等。盡管辯護律師受到案件當事人的委托,但是依然擁有著獨立的地位,辯護律師在維護犯罪嫌疑人權益,必須是以“案件事實和法律”作為前提依據。法律上并沒有規定犯罪嫌疑人可以閱卷,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
公訴變更問題是新刑事訴訟法施行中表現出的一個問題,需要持續完善公訴變更方面的立法,細致明確公訴變更的具體形式;而對于認罪認罰案件中量刑從寬規則的完善與改進來說,通過準確界定好認罪認罰的內涵,構建多層次從寬體系,以及在量刑判決方面制定出統一有效的指南,可以起到良好效果;同時本文還介紹了“核實證據”的理解方面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尹琳. 新刑事訴訟法實施后的公訴變更問題[J].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9(2):40-14.
[2]張荷, 丁永財, 詹王鎮. 司改語境下刑事被追訴人庭審話語權保障研究[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4):102-103.
[3]萬毅. 認罪認罰從寬程序解釋和適用中的若干問題[J].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9(3):125-126.
[4]孫長永. 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從寬”若干問題探討[J]. 法律適用, 2019(13):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