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思維方式 思維原則 思維方法
作者簡介:楊建領,河南警察學院,副教授,博士,武漢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哲學與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A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29
毛澤東創造性思維內容豐富,可多路向、多層面研究與闡解,本文擬從其基本內涵、產生發展、基本原則、基本方法以及現實價值方面予以運思和探討。
毛澤東創造性思維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創造新的理論成果的思維活動、思維觀念和思維方式、方法的總概念。具體地說,就是毛澤東同志在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唯圣唯經思維觀念以及清算、批判乃至突破黨內教條主義者王明、李立三等的 “唯上”和 “唯書”思維模式、定勢前提下,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通過總結中國革命與建設經驗而漸次構建、產生的新的思維方式、方法和新的思想觀念、理論成果。主要包括實事求是思維方式、獨立自主思維方式和矛盾分析方法、“實踐——認識——實踐”方法、群眾路線方法以及新的政治思想、軍事思想、經濟理論、文化理論和哲學觀點等。毛澤東創造性思維也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品質、特征:
(一)批判性
毛澤東同志的一生,無論是在參加革命前的青少年時期,還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時期,始終堅守著一種良好的品格——大膽地懷疑和批判;
(二)獨創性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毛澤東同志能夠獨立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勇于開拓創新。
(三)辯證性
善于運用辯證方法尤其是矛盾分析方法觀察分析思考問題,這也是毛澤東思維方式的最突出特征。
(四)廣闊性
主要表現為毛澤東同志觀察和把握事物視野寬宏,目光深遠。
(五)預見性
毛澤東同志常常預測事物如戰爭戰役的未來發展趨勢,生成預見性的和超前的思想觀點。
毛澤東創造性思維經歷了一個由產生到成熟再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五·四”運動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探索救國救民方略的思維活動中形成了初步的創新意識。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對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予以正確的分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創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作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產生了諸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等創造性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谷諔馉幈l前夕,在先后完成的兩篇哲學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中,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給予創造性地發展,產生了“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方法和矛盾分析思維方法,這是毛澤東創造性思維初步形成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闡明了中國屬于何種性質的社會、誰是革命的對象以及革命的任務是什么,解答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動力、經歷的階段和未來的前途等,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提出了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創造了整風的形式,制定了解決黨內矛盾的方針。毛澤東同志在抗戰時期具有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和產生的創造性成果說明,毛澤東創造性思維已趨于成熟。
毛澤東創造性思維在解放戰爭過程中仍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戰略策略思想,總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形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等。
建國之后,毛澤東創造性思維繼續發展。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尤其是毛澤東同志分別在1956年和1957年撰寫的《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章,屬于他堅持不懈地進行創造性思維而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拔幕蟾锩边^程中,雖然毛澤東同志出現了“左”的傾向。但他還是總結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思想觀點如三個世界劃分的見解等。
毛澤東同志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獨立思考、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集中群眾智慧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等。毛澤東同志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所運用的思維方法主要有:邏輯思維方法如矛盾分析方法;非邏輯思維方法如發散思維方法、側向思維方法、逆向思維方法以及形象思維方法等。
(一)基本原則
1.獨立思考
青年毛澤東同志曾受惠于新文化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的熏陶,形成了一種重要的思維原則:既是創新創造,就要樹立批判意識,敢于思想解放,不迷信傳統、權威乃至書本,做到獨立自主地思考。例如對待馬克思主義應當持什么樣的態度問題上,毛澤東同志的回答自始至終是:馬克思是我們行動的指南,不是教條。所以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堅定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并不是對馬克思主義持迷信態度,對共產國際和斯大林表示尊重,然而并不是不辨真偽地言聽計從。故毛澤東同志等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國革命是立足于中國社會實際和中國革命實踐、獨立自主地進行的革命。基于此,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創造的關于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關于中國革命特點的理論、路線和政策等完全是獨立思考的結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中,毛澤東同志仍然堅守獨立思考的創造精神。比如,1958年3月成都會議的講話中談到學習蘇聯、如何從蘇聯那里借鑒經驗問題時,毛澤東同志針對迷信和照搬照抄蘇聯做法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集中的批評。他指出,不能不加分析的硬搬,如果硬搬,就是缺少創造性思維,甚至會重蹈過去教條主義的覆轍。
2.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早期提出馬列主義理論要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觀點出現于1930年的《反對本本主義》中。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又提升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層面的思想載于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即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給以科學地解釋見于1942年《整頓黨的作風》文章中。他在該文中指出:“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盵1]這段話顯而易見地指出了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的思維原則,即既要堅持和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又要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在二者的結合中進行思維創造和理論創新。針對這一創造性思維原則,毛澤東同志在建國后所總結的《論十大關系中》中仍強調:學到的為一般原理,必須把學到的東西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3.集中群眾智慧
毛澤東同志認為,我們的黨員、干部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向群眾學習,集中他們的智慧和創造。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向群眾學習,集中群眾智慧呢?在毛澤東同志看來,其根本途徑只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皬娜罕娭衼恚饺罕娭腥ァ钡姆椒ú粌H是一種領導方法,同時是一種認識的方法,一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作為領導者,要進行創造性思維,首先需要有思維原材料,而這種原材料除了少部分來自于領導者個人的實踐經驗外,更多的是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但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往往是分散的、不系統的,這就需要領導者走到群眾中間,將分散于他們中的零散的、不系統的意見、建議和想法收集起來,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思維過程,形成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上升為系統的思想理論。
4.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是人創造、創新的基礎,人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所發現、發明,有所創造。
毛澤東同志在堅持客觀規律決定主觀能動性這一原理的前提下,非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他指出,如果客觀條件已具備產生變化的可能性時,那么把可能變為現實的決定原因是在樹立正確方針基礎上加以主觀上的努力,而且這種情形在戰爭中表現得更強烈。毛澤東同志認為,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客觀條件如戰爭性質和政治、經濟、地理以及國際援助等,僅僅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可能性方面,還必須付出主觀上的努力即充分發揮戰爭中自覺能動性才能分出誰勝誰敗。所以,“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兩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的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錯誤?!盵2]
(二)基本方法
1.邏輯思維方法
毛澤東同志探討并應用最多的邏輯思維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毛澤東同志除了在《矛盾論》中對矛盾分析方法作了深入探討外,還在其它一些著作中多次對矛盾分析方法予以詳盡地論說。他也很擅長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多角度地分析事物、分析革命和建設的過程與規律,辟如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國情、歷史、階級、敵我、實踐、認識等的變化發展,并總結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新觀點、新理論。
2.非邏輯思維方法
毛澤東同志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運用的非邏輯思維方法主要包括發散思維方法、側向思維方法、逆向思維方法以及形象思維方法等。毛澤東同志的發散思維方法是指他對同一個問題能從不同視角予以思考進而得到多種答案的思維方法。毛澤東同志曾遇到的諸多有關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往往是借助于發散思維方法探索解決方略的。尤其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所指揮的諸多戰役中,他對戰役的變化趨勢往往作多種可能的估計,并進一步作出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毛澤東的側向思維方法是指正面處理問題遇到障礙時,能夠靈活地從側面開闊思路,以間接迂回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戰術、解放戰爭初期的撤離延安再轉戰陜北的戰略決策以及建國之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所采用的“和平贖買”方針等,都是運用側向思維方法成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毛澤東的逆向思維方法是指使用對立的、反向的運思理路來探究那些特殊的問題、特定的難題,從而得到異于眾人解決難題的新路徑的思維方法。諸如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觀點,放棄攻打長沙、向井岡山農村撤軍的主張,井岡山反圍剿中的“誘敵深入”方針,長征途中放棄與二、六軍團匯合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貴州進軍的思路,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舉措等,都是運用逆向思維方法成功地解答難題的實例。毛澤東的形象思維方法是指借助于淺顯易懂的具體事物形象,表達深刻難懂的思想和道理的方法。毛澤東同志在詩詞創作、軍事領域等貫常使用形象思維方法。
毛澤東創造性思維的現實價值有多個方面,本文重點探討它在進一步促進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新思想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一)奠定了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的基本原則
在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新思想過程中毛澤東奠定了一項基本的思維原則,即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其內涵可解讀為:一方面,要做到毫不動搖地站穩馬克思主義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深入地研究中國實際,認真地總結實踐經驗,對馬克思主義要靈活運用,要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二者的有機結合中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
當代國際國內條件同毛澤東時代比較,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然而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造,還必須遵循毛澤東所奠定創造馬克思主義新理論新思想的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其實,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就是在貫徹毛澤東同志所創立的這一基本原則過程中,通過觀察世界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趨向,正確的做出了當今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再是“戰爭與革命”的判斷;通過深刻分析中國實際以及深入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事關全局的和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重大時代課題,產生了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以及仍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結論等,并進一步構建了鄧小平理論體系。同理,江澤民同志在中國改革的關鍵時期,胡錦濤同志在二十一世紀初、習近平同志在新時代條件下都是在遵循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創造性思維,分別創造了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新思想,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邏輯和理路雄辯地證明了毛澤東所奠定的創造性思維基本原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意義、重大價值。就像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3]
(二)提供了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的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
毛澤東同志創立的創造性思維方式以及所運用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在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造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運用。例如,鄧小平同志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產生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點就是利用實事求是思維方式、“實踐——認識——實踐”思維方法等運思的結果。他的矛盾辯證法思想就蘊含著對矛盾分析思維方式的發揮。而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人為本觀點和習近平同志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中所呈現的鮮明的歷史主體和價值主體相統一的人民觀均是運用群眾路線思維方法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新成果。又如,鄧小平同志運用發散思維方法提出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香港和澳門以及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戰略思想。他還采用側向思維方法規劃出漸進式改革方案:改革先從農村和沿海開始,然后再對城市和內地實行改革,并且在普及改革之前要先做試點性改革工作。他又通過逆向思維,沖破搞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而不能實行市場經濟的僵化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探索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這一重大創造性思維成果。再如,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中很善于運用形象思維方法,象“中國夢”的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觀念都是運用形象思維方法產生的思想觀點。
(三)指明了創造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新理論的前進方向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創造性思維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包含著豐富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以及哲學內容,而且還蘊含著一個重要的思維模式:必須在沿著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前進過程中才能真正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也是為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造指明的前進方向。事實上,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正是沿著這條道路進行理論創造的。鄧小平同志從中國的國情和實踐需要出發進行創造性思維,最終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創造了鄧小平理論這一馬克思主義嶄新學說。江澤民同志也正是在這條道路上,通過審思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得失成敗以及深入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產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仍是在這條道路上,通過總結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教訓,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則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深刻分析當今世情國情黨情以及系統思考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中,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總結出了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核心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頁.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頁.
[3]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