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娜,黃 燦,李冬梅,余素英
(綿陽萬江眼科醫院眼科,四川 綿陽 621000)
弱視是阻礙兒童視覺系統正常發育的常見眼科疾病,屈光不正性弱視為弱視的主要類型,以散光和遠視較為常見。相關研究指出,對于視覺處于發育期的弱視患兒開展早期治療可促進其恢復[1]。臨床多以遮蓋法、精細目力訓練、壓抑療法等對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開展治療。遮蓋法、精細目力訓練雖可將屈光狀態與眼軸長度進行有效匹配,但患兒自身依從性不佳,會影響應用效果;阿托品擴瞳法為藥物壓抑療法之一,操作雖較為簡單,但患兒會有畏光及視物不適感[2]。弱視治療儀從單一色光功能紅光閃爍、藍光光刷及格片光柵增視儀,發展為具有多功能定量增視的綜合治療儀,且已有研究表明,在傳統治療方式上加行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治療,可在發揮各項基礎矯正治療優勢的基礎上提高患兒注意力及注視興趣,進而提高治療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治療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綿陽萬江眼科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4、22例;年齡3~12歲,平均(6.12±0.77)歲;弱視程度[4]:輕度(矯正視力為0.8~0.6)12例,中度(矯正視力為0.5~0.2)25例,重度(矯正視力為<0.1)9例。觀察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5、21例;年齡4~11歲,平均(6.27±0.67)歲;弱視程度:輕度13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弱視診斷專家共識(2011年)》[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眼散光度數均≥ 2.00 DC,遠視性屈光度數均≥ 5.00 DS者;均為單眼弱視患兒;近3個月內未進行任何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或訓練等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形覺剝奪性弱視患兒;屈光間質疾病、角膜疾病、眼眶病等眼部器質性病變者;有眼部手術史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法定監護人均閱讀、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患兒視力、眼底、眼位及眼球運動等眼部常規檢查,若患兒年齡 < 5歲,則進行散瞳操作時給予其硫酸阿托品眼膏(上海正大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60,規格:1%),囑患兒家屬將眼膏涂在兒童外眼角的眼瞼里面,3次/d,待連續治療3 d后行視網膜檢影驗光、屈光檢查;若患兒年齡≥ 5歲,則進行散瞳操作時給予其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Santen Pharmaceutical Co., Ltd.Shiga Plant,注冊證號J20180051,規格:10 mL/支),1滴/次,每次間隔5 min,共進行3次滴注以達到散瞳效果,于最后1次滴注完畢40 min后行視網膜檢影驗光,所有患兒均于檢查結束后1 d復查配鏡。對照組患兒行常規矯正治療:在佩戴眼鏡進行視力矯正的過程中配合以下訓練:①遮蓋療法:配置全矯眼鏡,對優勢眼遮蓋,若弱視眼視力與健眼視力相差3行及以上則全天遮蓋,1周內遮蓋優勢眼天數與不遮蓋天數比例如下:3歲4∶3,4歲5∶2,5歲或以上 6∶1,10歲以上單眼嚴重弱視兒童可適當延長遮蓋時間,當患眼視力恢復至兩眼視力相差2行或以內,采用部分遮蓋,6 h/d,6 d/周;②精細目力訓練:遮蓋優勢眼,以發生弱視的眼睛進行描畫、串珠等訓練活動,15 min/次,1次/d;③壓抑療法:對于遮蓋療法執行力差或不愿進行遮蓋療法的患兒進行壓抑療法,每晚對患兒優勢眼使用濃度為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膠(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95,規格:5 g∶50 mg),1 滴 /次,1次 /d;用藥 1周后,調整為1次/周,并佩戴可令視力欠矯的眼鏡,同時弱視眼佩戴合適的矯正鏡,使優勢眼戴鏡視力低于弱視眼,以確保患兒以弱視眼注視,患兒在戶外活動時注意戴遮陽帽,第1個月每15 d復查1次,以后每月復查1次,弱視眼視力提高至0.9或持續治療3個月而弱視眼視力不再提高時,即停止用藥。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患兒治療的基礎上行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廣州市視加醫療儀器設備有限公司;型號:SJ-300)矯正治療,具體包括:①海丁格光刷治療,將亮度調節至10 V,5 min/次;②閃爍光治療,將紅色濾光片安放至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器中,儀器亮度調節為10 V,10 min/次;將棋盤格圖像安放至儀器中,儀器亮度調節為8 V,10 min/次。治療時需確保患兒處于半暗室中,治療患兒一側眼睛時遮擋另一側眼睛,15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休息1周。所有患兒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治療,并定期復查1次了解患兒的視力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根據《弱視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5]將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基本治愈、提高及無效3種:視力≥ 0.9記為基本治愈;視力提高≥ 2行記為提高;視力提高≤ 1行或不變、甚至退步記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提高率。②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眼調節功能。調節幅度:采用移近法,視標被固定于40 cm處,囑患兒注視視力表中最佳視力的上一行視標,將視標緩慢移近患兒,直至視標持續模糊,記錄尚未發生模糊時的最近距離,該距離即為近點距離,調節幅度 = 100/近點距離(cm),當測量距離小于8 cm時,在被測眼前增加負鏡片,每次增加-0.25 D,直至患兒報告視標模糊,記錄所加負鏡片總鏡度,調節幅度 = 12.5 D + 負鏡屈光度,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調節滯后量:以動態檢影法進行測定,室內正常照明的環境中將中央帶有窺孔的測試卡安裝至普通檢影鏡上,指導患兒戴全矯眼鏡后站立于檢驗鏡40 cm處并引導其注視測試卡視標,檢查人員通過窺孔觀察患兒接近視軸的反光影動,快速以度數不同的透鏡加以中和,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調節靈敏度:囑患兒戴全矯眼鏡及偏振眼鏡,將偏振閱讀片置于閱讀物前,引導患兒注視40 cm處近視標,待患兒將視標看清后以±2.00 D翻轉透鏡進行翻轉,重復交替,將1 min內翻轉次數進行記錄,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③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矯正視力、屈光度。矯正視力:以國際標準視力表測量患兒戴眼鏡時的矯正視力;屈光度:散瞳休息后以電腦驗光儀(TOPCON,型號:RM-800)對屈光度進行測定,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眼調節功能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調節幅度及調節靈敏度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兒調節滯后量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眼調節功能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眼調節功能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眼數 調節幅度(D) 調節滯后量(D) 調節靈敏度(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7.83±1.31 10.32±2.18* 1.78±0.47 1.11±0.23* 4.59±0.92 6.21±1.42*觀察組 46 7.76±1.26 12.11±3.19* 1.73±0.42 0.78±0.16* 4.62±0.95 7.53±1.64*t值 0.261 3.142 0.538 7.988 0.154 4.1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矯正視力、屈光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矯正視力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屈光度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矯正視力、屈光度比較( ?±s)

表3 兩組患兒矯正視力、屈光度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眼數 矯正視力(°) 屈光度(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0.43±0.09 0.75±0.16* 7.31±1.06 6.11±1.12*觀察組 46 0.46±0.11 0.98±0.28* 7.27±1.03 5.45±0.72*t值 1.432 4.837 0.184 3.362 P值 >0.05 <0.05 >0.05 <0.05
弱視是一種危害兒童視功能的眼部疾病,因眼睛內進入光線刺激不足,致使視覺細胞發育受損,視覺功能減弱,視力水平減退,患兒雙眼調節幅度、靈敏性多不同步,持續發展可加劇損害視功能,甚至失明。但弱視是一種具有可逆性的眼部病變,相關研究指出,因屈光異常所致的弱視一經發現后及早開展相關治療與矯正訓練,可提高患兒視力恢復正常的概率[6]。
屈光矯正療法和弱視訓練療法為常規弱視矯正治療方法,各種方法的實施措施及治療原理均不相同。屈光矯正療法指通過阿托品阻斷M膽堿受體,促使眼部瞳孔括約肌處于松弛的狀態,麻痹眼部調節功能,從而測得最準確的驗光結果,明確患兒屈光狀態,之后長期佩戴合適的矯正眼鏡,促使患兒視網膜成像清晰,改善弱視癥狀,恢復視力水平。在屈光矯正治療的基礎上,開展包括遮蓋療法、精細目力刺激、壓抑療法等多種治療手段在內的弱視療法,可增強患兒雙眼調節能力,協同促進患兒視功能的改善,提高弱視治療效果[7]。遮蓋療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將視力較好的一側眼睛進行遮蓋,使發生弱視的眼睛單獨觀測事物,以此使發生弱視的眼睛被迫使用,使其在頻繁使用中提高視力[8];精細目力訓練以描畫、串珠等活動形式對患兒進行治療,通過促使患兒弱視眼睛于細小目標上進行注意力集中,以消除其感光細胞的受抑制狀態,改善不良視力[9];但患兒年齡較小,治療依從性較差,難以長期持續進行,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壓抑療法則對于治療過程中依從性較差,不能較好遵醫囑進行遮蓋治療的患兒具有較好的有效性,但瞳孔開大,患兒會畏光,尤其是患兒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大量光線也會對眼產生一定的損害刺激,且長期進行壓抑療法可能會引發眼瞼紅腫、發癢等不良反應[10]。
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中的海丁格光刷以及紅、白燈閃爍矯正治療可在常規精細目力訓練的基礎上將視標精細度增加至10倍及以上,降低視力升高的難度,以此提高患兒視力[11]。此外,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中高對比柵格圖處于不斷閃爍狀態,患兒在注視狀態下可對其外側膝狀體產生刺激以引發興奮,視覺信號傳導功能受到興奮傳導作用進而刺激視覺功能及視中樞細胞,進而提高患兒視力[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矯正視力均高于對照組,屈光度低于對照組,表明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治療小兒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兒視力水平。
眼調節是眼的重要功能之一,指晶狀體屈光能力隨注視距離而改變的現象,弱視眼視力較差,不能進行精確調節,使光線進入正視眼后無法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調節幅度是調節近點和調節遠點之間距離的屈光度表示形式,調節幅度降低會引起調節近點遠移,影響視覺質量;調節滯后代表調節反應水平和調節的準確性,輸入模糊信號的有效性、視覺信息處理中樞的敏感性及晶狀體核睫狀體的效率下降均可導致調節滯后量水平升高;調節靈敏度可評估調節反應的速度和持久力,反映眼調節控制情況,其水平與患兒調節反應速度與持久力呈正比[13]。遮蓋法、精細目力訓練以及壓抑療法是對視覺能力的孤立訓練,即患兒經過相關訓練后可清晰明白物體本身樣子,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則可通過視覺定位達到聯系性視覺訓練,不僅可以使患兒看清物體外形,還可使其明確物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對關系,使患兒辨別物體相對位置及方向的能力得以增強,可以有效鞏固并提高患兒視力,建立更為全面、系統的立體視功能[14]。其中,海丁格光刷可對中心注視引導,將注視點于一標定點移動,強光源漂白和抑制偏心注視點,產生后像,從而糾正存在的偏心固視,提高患兒視力;閃爍光背景可使后像持續時間延長,依托后像精細作用,將中心凸注視能力激發,使注視功能改善;同時,大腦皮層除具感受野外,還具其它多種功能,可對圖形、顏色、空間頻率等進行分析,此為閃爍紅光對弱視治療提供了依據,一明一暗的閃爍紅光,可對黃斑中心凹區形成刺激,進而使黃斑皮質系統、中心凹錐體系統功能增強[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調節幅度及調節靈敏度均高于對照組,調節滯后量低于對照組,表明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治療小兒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可提高眼的調節功能,促進患兒視力水平恢復。
綜上,多功能弱視綜合治療儀治療小兒屈光不正性弱視患兒可改善患兒視力水平,提高眼的調節功能,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