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生
摘要:伴隨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時代中的個人信息將變成重要的資本和財產的象征,個人信息在未來的時代成為一種財富。然而,大數據等新事物在給我們帶來便利時,也會帶來弊端,比如信息被非法搜集獲取、多次使用等許多新現象,而已有的信息維權體系不能與時俱進,使得金融信息脫離了金融消費者的掌控,信息成為“無償商品”,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流通,轉移到金融企業、及其它相關方。如今,中國并未創設完成個人信息保障體系,而屬于第二層概念的金融信息的保障立法亦需要彌補缺失和法律漏洞,因而需要創設并健全個人信息權保障體系。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 金融信息權? 大數據
隨著金融市場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分業監管逐漸轉向混業監管,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改變了原有的市場結構。這一轉變增強了金融市場主體整體性水平和加速了統合化過程,刺激了金融消費市場產生與發展。市場參與者財產的差異化、對損失的接受程度以及自身其他局限性,在傳統金融市場的環境下,市場主體的角色與地位逐漸發生演化。這些變化共同呼喚新的金融法上主體的誕生——金融消費者。
一、金融消費者概念的界定
2008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掀起了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風暴,促使各國重新審視自身的金融市場制度和金融創新,改革金融法律制度,加強金融監管,制訂了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為中心的法律。然而,中國金融市場機制本身就不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急需建立。在這樣的背景與趨勢下,近期有關金融方面的立法和政策的出臺體現了我國金融市場向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方向發展的趨勢,推動我國建立橫向聯系的金融市場體系,從而為金融消費者在金融市場中得以形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一)我國金融消費者概念界定的觀點及辨析
在我國學術界對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定義一直都處在爭論之中,但總的來看,主要集中到兩點:第一個問題是消費者與金融消費者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是證券投資者與金融消費者的關系。然而這兩個問題落腳于金融消費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與其他市場主體概念的交叉和重合。
1.針對第一個問題,主張統合消費者概念人的想法是,金融消費者是消費者的衍生概念,因此后者能夠對前者的概念進行整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消費者是在市場中為生活所需進行購置、使用商品或享受服務。對生活消費概念進行擴張性解釋,讓其范圍包含證券投資活動在內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金融消費活動,把進行金融活動中有對于儲蓄,資金增值和信用等某種程度需求的一部分行為看作是生活消費,從而在法律層面獲得了用消費者這一名詞包含和取代金融消費者概念這一轉變行為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2.針對第二個問題是金融消費者與證券投資者的關系。學界一般將證券投資者劃分為個人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有人設想,將存儲、保險關系中的個人主體當成一般消費者,將資本市場中的個人投資者阻擋在金融消費者門外,其意是儲蓄、保險市場中的個人行為看作金融消費行為,目的是滿足個人未來的需求,并且認為這是一種更高追求的消費行為。把資本市場中的行為看作是投資行為,認為這種行為其目的是追求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利益最大化,并不僅滿足自身消費需求,這其實將金融消費行為概念限定的過于狹隘,不能涵蓋全部金融行為。還有的人把非專業個人投資者看成是金融消費者,因為這些主體抱有個人生活消費的目的,符合金融消費者概念的限定。其次,這部分主體在交易活動中處于劣勢,掌握更少的信息資源,應當受到更多的法律保護。雖然此觀點較上一觀點基礎上向前多邁了一步,但其仍未將專業投資者納入其中。
(二)金融消費者概念探索釋義
1.針對第一個問題,就金融消費者和消費者關系而言。通過對消費者概念的延展或者擴充,以實現對金融消費者的涵蓋,使其成為具有特別性質的消費者的觀點,看似合理恰當,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指的消費者是進行一般性生活消費行為,如果將這類行為進行解釋從而涵蓋對于儲蓄,資金增值和信用等某種程度需求的金融行為,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時金融市場作為具有獨立價值的市場體系,其相應的運行模式、交易方式等都有其自身獨有的特征。應立足金融市場的獨立性價值,在原有消費者的基礎上構建出新的概念——金融消費者。從金融市場本身特點看,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持續發展,金融創新產品應接不暇,而金融產品交易的風險遠遠大于一般產品,金融消費者因為自身能力和知識所限,往往成為金融交易的受害者,其相較于傳統市場中的消費者處在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金融市場的客觀條件決定并從側面說明創立發展這一概念的必然性。
2.其次,就金融消費者和證券投資者兩者的聯系而言。金融消費者不僅在存款、保險市場中,而且也存在證券市場中,即儲蓄、資本市場等金融業中的個人行為都屬于金融消費行為,市場主體都包括金融消費者。把儲蓄、保險市場中的個人行為看做金融消費行為,而把在資本市場中的行為看作是投資行為的觀點,是人為拆分了金融市場,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整體性,不利于金融產品創新。另一方面根據投資者的投資能力,認為個人投資者是金融消費者,而專業機構因為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以及更理性的投資策略,不能認定為金融消費者。此觀點存在邏輯錯誤,把區分個人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的尺度標準,適用到區分是否是金融消費者,而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和知識水平與金融消費者沒有必然聯系,也不能作為其區分的標準。其實,在金融市場中,個人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兩者一直都處在動態的轉化中。所以,應當將兩者都納入到金融消費者中,同時根據金融消費者投資能力和知識水平,分類為專業金融消費者和一般金融消費者。這樣一來既能對專業投資者進行保護,又能根據金融消費者投資能力和知識水平,進行不同程度的保護,達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
3.綜觀以上觀點,筆者認為金融消費者的概念應當立足于本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客觀條件,符合金融市場發展方向,順應并借鑒國際經驗。金融消費者概念界定,不僅要注重市場加入主體身份的協同革新,更要根據財產、專業技能和風險損失承擔能力不同的金融消費者在法律規則設計架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與立法上的差異化安排,同時完成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與各金融行業市場的整合,最后達到公平、效益與秩序等金融法內在價值的協調一致。
二、大數據時代下金融信息流動的風險
(一)外來性風險
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金融信息的存儲、流動等都在網絡環境中進行,而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有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由于社會的快速變化,數據的虛擬化進程加快,數據存儲的總量迅速膨脹,而互聯網技術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造成技術的相對滯后,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導致大量的數據閑置和數據使用的低效化。第二個問題是網絡安全問題,這個問題從互聯網產生那刻起就一直存在,并不是當下才產生的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互聯網企業異軍突起,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其中包括互聯網安全技術),網絡攻擊事件頻頻發生,造成大量的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
(二)內生性危險
內生性風險指的是金融機構本身對于所獲取的金融類信息進行的數據使用、評價、處理,因此而加劇了信息安全問題的產生。在金融市場中企業由于其特殊優勢,在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中能夠得到非常多消費者的信息。在大數據背景下,金融信息本身虛擬化成為一種虛擬財產,同時市場中金融機構掌握著金融信息和控制著金融信息的分析,而且在市場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信息分布不均,信息資源只掌握在很少數的主體手中,這種供給與需求之間巨大的缺口,促使形成了復雜而龐大的利益鏈條,握有豐富信息資源的企業或機構在自身逐利性的驅使下,不惜超越規定所允許的范圍,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的活動。
三、金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模式的探究
金融消費者是信息法律關系中的主體,是信息的所有權者,對信息享有民法意義上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能。
(一)中國現階段金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我國現存規范性法律文件中未見對個人信息的完整保護機制,即對個人信息保護未進行專門立法,即使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存在一些規制,但都是零星分布,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而且在現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也尚未正式引入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在各分行業中,大多企業都用“客戶”一詞稱呼之,但并不具有法律意義,只是金融機構對其提供服務的相對人的習慣性稱呼,無法體現金融消費者特殊的法律特征及法律地位。
2.金融機構獲取、應用、處分或者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流通的規制不夠完善、不夠清晰明確。由于權利義務的不明確、不確定,導致無法對金融機構的行為提供模式化要求,最終出現權利與義務失衡,金融企業的違規行為沒能得到有效遏止,金融消費者的信息權益自然會遭遇侵害。
3.違法泄露金融信息的行為所需付出的成本太低,體現在執法尺度太過寬松。依法治國要體現法律的懲罰和教育作用,要增大違法行為的社會成本和法律成本。對違法行為的規制既要注重事先預防又要注重事后控制,這意味著不僅要制定嚴厲的措施,還要 “嚴格執法”,追究違法者的責任。
4.民事救濟力度和方式明顯不足。金融信息權是個人信息權的一種,我國民事法律規范中至今沒有構建有關個人信息權利保護體系完整的制度,更不要說在民法框架下建立有關保護金融信息權的制度。
(二)中國金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制度建設意見
1.金融消費者信息權是金融消費者權利中的一種,因此對金融消費者信息權研究可以融入到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模式中操作,縱觀國際有關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立法模式包括三種。第一種是在分業經營市場狀態下,不進行單獨制定法規,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相關規范零散分布在眾多的各金融行業法范疇中;第二種是頒布并施行統一的金融業服務法,金融消費者庇護利用專章、專節加以規定,這一模式符合混業經營趨勢,如韓國的《資本市場法》,日本的《金融商品售賣法》與《金融商品業務法》都采用這一模式;第三種是進行專門立法,如美國《多德—弗蘭克法案》。
中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建設可以借鑒日韓模式經驗,這樣既順應金融領域的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的趨向,在基礎的立法活動中設立專章保護消費者的權利,這樣在立法、執法、司法甚至在守法層面可以節省成本資源。同時在私法體系下,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概括性規定,要在民法保護的規則體系范圍內再統合新階段出現的(如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等)金融行業所展現出的普通與特殊相結合的特征。進行分類細化,作出特色化設計安排。
2.明確并加強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義務。域外各國對金融消費者的立法保護,往往都是建立在對金融服務提供者或者經營者具有較高條件基礎上,規范金融產品服務供給者必須承擔更多任務和責任,尤其是誠信和忠實義務,禁止故意泄露信息等。充分保障信息權利者的信息決議、持有以及收益等權益,并且規范金融服務機構信息來源渠道合法性和取得方式的合法性、適當性。另一方面,作為信息資源的所有者和信息資源的經常占有者,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服務提供者兩者往往形成一種利益競爭關系,同時也應當建立利害沖突預防制度,以對其實現全面保護。
3.設立個人信息管理的特殊職能機構,以增大對金融信息的保護。面對未來技術、經濟、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問題,信息權益保護的形勢變得越來越緊迫,未來對信息安全問題的處理,需要更加專業的執法力量來進行,而現有的一般行政機構將不能承擔此重任。為此需要順應現有的趨勢,未雨綢繆,建立相關專門機構進行管理,明確職權,提高效率和管制能力,推動我國信息保護事業的向前發展。當然如今大數據的發展,不光僅僅催生一些新的產業,同時也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產生新事物,如醫療大數據、消費大數據等,而無疑金融大數據是這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該機構應該實現跨專業、跨行業的監管。
四、結語
大數據作為一種新事物,其產生到現在所帶來的法律問題,以及其對個人信息尤其對金融消費者信息的保護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值得我們深思。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對其態度應當是積極的,對其帶來的問題應當事先做好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
參考文獻:
[1]楊東.論金融消費者概念界定[J].法學家,2014(5).
[2]邢會強.信息不對稱的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2).
[3]武漢大學課題組.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研究[M].證券法苑,2014:399.
[4]張繼紅.論我國金融消費者信息權保護的立法保護—基于大數據時代金融信息流動的負面風險分析[J].法學論壇.2016(3).
[5]陳潔.投資者到金融消費者的角色嬗變[J].法學研究,2011(5).
[6]管斌.論金融法的風險維度[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12(3).
[7]楊東.論金融法的重構[J].清華法學,2013(11).
作者為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