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清
摘要:文章通過保羅·托馬斯與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指出執行力對中小銀行的重要性,根據工作中執行力弱化的表現形式,分析其主要原因,并從打造執行文化、提升合規意識、提高制度設計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加強過程管理、嚴肅問責、加強學習、完善績效考核等七個方面提出提升執行力的管理意見。
關鍵詞:執行力? 中小銀行? 合規經營? 建議
一、前言
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保羅·托馬斯說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家的洞察力加上員工的執行力!企業成功=5%的正確決策 +95%的高效執行”。中小銀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穩健發展,合規經營與風險防范是前提,而貫徹落實內外部政策與規章制度的關鍵就是執行力。
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曾說過:“千重要萬重要,防范風險最重要;千制度萬制度,不執行等于沒制度;千成績萬成績,出了案件沒成績;千要求萬要求,不落實等于沒要求”,切實指出了銀行風險防范重在制度的落實與執行。
那么,到底什么是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對某指令的執行能力和執行力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實踐活動,是連接目標和結果的重要環節。執行力是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只有擁有高效貫徹執行力的集體,才能打造卓越的工作業績。
一般來說,制度是執行力的先決條件,沒有制度,執行力無從談起。當前,國內外銀行案件頻發,涉案金額巨大,嚴重威脅著銀行的信用與客戶的資金安全,其主要原因是規章制度執行不徹底,風險防范不力所致。
二、制度執行力不強的主要表現
近年來隨著“三三四十”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合規文化建設等監管措施的推進,監管力度不斷的增強,各銀行業機構自上而下的內控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健全,銀行員工的合規意識普遍提高,但與此同時國內外大案要案頻發,違規違紀行為屢禁不止,部分制度完全沒有發揮其相應的管理、導向作用。
實際工作中,制度執行力不強的主要表現:第一,有章不循,慣性操作。有的機構對新制度組織學習不及時、不系統,使員工在具體業務中,對新的規章制度事前不知或理解不深入,依常規辦事,隨慣性操作。第二,執章不嚴,投機操作。有的機構在執行政策、制度時,忽視制度的嚴肅性,主觀上選擇性或遞減性執行制度,“搞變通”心懷僥幸,投機操作。第三,知錯不改,屢查屢犯。有的員工在辦理業務過程中,明知同類問題已經違規通報,但認為不是針對自己,故缺乏嚴謹的態度,類似的違規行為照樣出現。第四,“人情難耐”,服從性違規。一些員工原則性不強,以人情替代制度,以服從替代執行,以關系替代規章,所謂 “領導要求”大行其道,使制度執行被扭曲,也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第五,違章不究,究而不嚴,助長違規。有的機構管理人員對工作中的違章行為視而不見,不問責或從輕處罰,懷著“慈悲心腸”“大事化小”的心理處理問題,致使部分員工僥幸心理和依賴思想嚴重,一定程度上助長違章違規行為的發生。
三、制度執行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設計不合理
一個有效的制度應該具有規范性、強制性、程序性與可操作性的特點,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制度設計缺乏整體思考,制度出臺前,部門之間的聯動統籌不足,不同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缺乏足夠的協調,出臺后的規章制度之間存在沖突,使得基層工作人員感到無所適從,增加了操作的難度。還有一些制度設計本身存在缺陷,如標準不明確,缺乏實施細則,可操作性不強。
(二)制度主動執行意識不強
有些機構對監管政策、管理制度、領導講話等重要文件的傳導、學習不及時、不深入,不時出現基層機構轉發上級有關規定、文件嚴重滯后,甚至有對文件、規章視若無、睹束之高閣的現象,進而導致一線經辦人員對上級行精神不了解,或對制度理解不透徹,依常規辦事,隨慣性操作。有的機構管理人員主動執行制度的意識依然淡薄,對違規、越權、逆程序操作等問題見怪不怪,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亟待加強。
(三)重結果,輕過程的理念,是制度執行力弱化的主觀因素
一些人員在對制度的認識上更多地局限于“不要觸紅線”“不要出事故”,即更多地注重合規的結果,對執行過程是否符合規章制度缺乏自律和戒心。操作中應有的程序被簡化,操作流程被習慣所替代。
(四)責任追究避重就輕,或重對責任人處理輕對領導問責
有的機構面對上級行或監管部門的檢查通報,只是簡單將涉及本機構的問題查看并整改,而沒有對通報涉及的問題進行認真剖析、進度挖掘,從而吸取教訓、舉一反三,進而防范同類問題在本機構的發生。對違規人員的責任追究上,依然存在重追究當事人責任輕追究管理者責任的問題。由于雙線問責不到位,各級領導無須對下級成員的違規負責或即使負責也責任較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管理人員的監督責任心。由于處罰不到位,降低了制度的威懾力。
四、提升執行力的幾點建議
銀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生存并獲得競爭力,合規經營是基本前提。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在于對規矩的執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提升執行力:
(一)打造具有執行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核心作用就是把不同思想的人形成一種共同的理念,形成一種凝聚力。要想打造具有執行力的企業文化,不能只靠道德行為約束,要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增強員工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凝心聚力促執行。
(二)制度執行常態化,提高員工對制度的敬畏意識
一般而言,制度的出臺不是作為一種臨時性或階段性“運動或活動”規范,更不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是要求相關人員共同遵守的行動準則與規范。制度本身具有權威性、約束性與相對穩定性,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循,制度期望達到的效果需自上而下、持久地貫徹落實——即通過執行力體現制度的生命力。加強對制度執行的常態化管理,有助于樹立以制度管人的管理理念,幫助員工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維轉變,提升員工對制度的敬畏意識。
(三)提高規章制度設計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一項規范制度應該是客觀經驗的總結和對未來事態預測,客觀要求制度本身應該符合操作實際。因此,規章制度出臺之前,加強不同部門間溝通協調,防止不同規章之間的矛盾,充分聽取一線人員的意見,全方位考慮后出臺的制度才能更具合理性與可操作性。而且,隨著業務的發展與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需定期不定期的對制度進行修訂與更新。
(四)加強過程管理,規范員工行為
銀行是一個高風險的、專業性強的流程作業單位,對制度的遵守必須貫穿于操作的每一個環節,對合規操作的判斷不能只注重目的和效果。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多個環節,與多項規章制度相關,如果只看目的和效果,很容易使操作過程規范缺失。大量事實證明,許多違規操作及其引發的風險事故都是因為在操作過程中違規并由過程監管疏漏產生的。
(五)加大檢查力度,嚴肅問責
實際證明,有效的檢查、督導是提高制度執行力的重要途徑。銀行內部要重視合規風險排查,加大檢查力度,切實排查重點領域風險,提高工作質效,進而促進執行力的提升。同時,要嚴格按照 “雙線問責”“上追兩級”的原則,對有關人員進行責任追究,明示違規成本,以發揮警示和震懾作用。
(六)強化對通報與案例的學習,增強警示作用
檢查是對于布置工作的檢視,也是對執行情況的落實,通過檢查進一步規范業務操作。通過對監管部門及上級行的檢查通報主動剖析、深度學習,對同業或行內其他機構被通報的問題,引以為戒,吸取教訓并舉一反三,及時整改本機構當前工作中的不足,進而提升自我工作能力與管理水平。
(七)績效管理,促進執行力提升
科學完善的績效管理能夠有效地激發員工的熱情、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間接提高員工的執行力。通過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員工的執行力、執行結果進行全面監測、考核和評價。確保政令暢通,對執行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堅決查處,以維護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近年來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日益加強,對銀行風險管理與合規經營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加強對規章制度的執行,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風險,有利于小中銀行健康發展。制度要想產生持久有效的動力源,不折不扣的執行是前提,堅持不懈的貫徹是關鍵,故贏在執行,貴在堅持。
作者單位:遂寧銀行總行信貸業務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