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皓月 陳明亮
1.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重慶 400042;2.陸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系,重慶 400038
“大健康”時代背景與健康中國戰略對衛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1],著力培養順應“大健康”時代發展的衛生事業人才具有重大意義[2]。研究生教育是培養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的重要階段,與我國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休戚相關[3]。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培養仍存在諸多問題,優化其培養模式是契合我國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求。據U.S.News &World Report 排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和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M)的公共衛生學院長年名列前茅,下設的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在學術型博士研究生(PhD)培養中擁有先進的培養理念與豐富的教育經驗。本文借鑒上述三所名校衛生政策與管理PhD 最新培養模式經驗,分析總結其特點并提出優化我國衛生事業管理PhD 培養模式的四點思考。
對比分析三所高校衛生政策與管理專業(HPM)PhD 培養目標可見,它們都將培養目標定位于研究者屬性。其中,JHU 強調研究的原創性,UNC 異曲同工地提出側重培養作為研究者的獨立性與創新性,而UM 則注重培養在衛生政策與服務領域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研究能力、教學能力及分析能力(圖1)。

圖1 美國三所高校衛生政策與管理專業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定位分析維恩圖
JHU 衛生政策與管理PhD 培養方案涵蓋四大研究領域:生物倫理學與衛生政策、衛生經濟與政策、衛生服務研究與政策、衛生與公共政策。該校根據各研究領域特點,提出與之匹配的能力建設要求及針對性課程設置,課程均包含2 年必修課[4]。如生物倫理學與衛生政策研究領域要求學生具備提出關于倫理和公共衛生政策的規范性建議,并獨立開展生物倫理、公共衛生和衛生政策相關實證研究的能力,相應地,其課程設置要求該研究領域學生修滿3 個學期的道德或政治哲學或高級生物倫理學課程(共15 門),特別強調定量和定性實證研究方法的嚴格訓練[4]。再如,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領域,課程設置強調扎實的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經濟評價、定量方法和計量經濟學應用基礎,且廣泛涉及衛生經濟學和公共衛生學科,以培養學生對衛生保健經濟學進行創新和嚴謹的研究,并將經濟分析的理論概念和經驗方法應用于各種衛生部門問題[4]。
UNC 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在PhD 學術政策指南(2017 年2 月修訂)[5]中明確提出,完成PhD 需具備未來在衛生服務與政策研究領域工作的16 項能力,并據此進行詳細課程設置。要求修滿43 學分,其中入學必備的5 門課程(BIOS600 統計推理原理、HPM754 美國衛生保健、HPM880 數學/Stata 教程、EPID600 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原理、SPHG600 公共衛生概念介紹)及最終學術論文不納入此統計范疇[5]。該校課程設置分為四大模塊,其中小專業課因決策科學與結果評價研究、質量與可及性、經濟學、金融管理、衛生政治與政策、組織管理與實施科學六大研究領域而異(圖2)[5]。

圖2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衛生政策與管理學術型搏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特點
PhD 課程的核心能力建設之一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師,正如能力建設中第14 項,要求學生發展在衛生服務研究、政策或管理領域的教學技能,為此學生需完成HPM871,即第一學期作為助教參加研討會[5-6]。而學生需通過完成分析方法模塊的HPM881線性回歸模型、HPM882 衛生政策與管理前沿方法學、HPM883 分類數據分析及專業發展模塊的HPM874衛生政策與管理前沿研究討論會達到學術論文撰寫與投稿能力(第11 項)建設要求[5]。
衛生服務組織與政策(HSOP)項目是UM 衛生管理與政策PhD 培養方案。該項目以應用研究為導向,科學理論與方法為基礎,整合對理論學科、衛生服務和政策的全面了解及前沿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嚴格框架內理解和分析衛生服務和政策方面的問題[7-9]。課程設置包括以下四個模塊:衛生與衛生服務——旨在為學生提供對衛生服務與公共衛生、衛生服務研究的一般方法,不同社會科學學科視角下衛生服務研究的共同基礎;衛生服務研究方法——旨在使學生具備進行原創研究和分析衛生服務問題所必需的分析技能;學科內部整合——培養學生將學科知識應用于實際衛生服務中;基于研究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則根據六大研究領域(經濟學、金融學、運籌學/決策科學、政治學、社會學/組織研究及多學科研究)進一步細化設置,以培養專業技能。如多學科研究領域專業課設置又進一步下分為三部分,包括方法學、統計學、感興趣的應用范圍,緊緊圍繞培養應用研究能力而設置[8]。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疾病譜發生重大轉變,人們的衛生需求更突顯多層、多樣、多變的特點。我們迎來了“大健康”時代,新的衛生服務模式不斷涌現,與健康相關的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出現交叉融合,與此同時,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時期,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優化衛生事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管理PhD 培養存在人才培養定位籠統模糊、研究領域缺乏綜合性和時代性、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以致難以塑造順應我國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借鑒上述高校HPM PhD 培養模式經驗,對優化我國衛生事業管理PhD 的培養有如下四點思考:
由于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在不同院校辦學主體不同[10-11],我國至今仍沒有標準統一的培養方案[10-12],專業定位上缺乏共識,培養目標定位模糊[12-13]。雖然近年部分高校逐漸形成了大體相似的培養目標,亦提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衛生事業人才[11],然而,這些籠統的總目標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如何進行相應核心能力建設沒有細化的培養目標及方案,即研究方向及課程設置不能很好地支撐實現培養目標。本文分析發現,美國三所高校HPM PhD 培養目標均明確定位于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又對研究者的屬性增加了各自獨有的元素。我國高校需聚焦衛生事業管理PhD 人才培養定位,明確相應能力建設要求及如何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導師引領、學術研討、實踐合作等方式塑造核心能力,可結合各自辦學理念在培養定位基礎上賦予特色元素,呈現不同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對不同研究領域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利于制訂有針對性的核心能力建設方案。此外,衛生事業管理學科具有時代性,專業定位需跟隨管理理念、政府政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14]。
目前,我國衛生事業管理主流研究領域包括醫院管理、衛生政策與管理、醫學教育管理、科研管理等[15],且各校研究領域設置差異大,缺乏綜合性、前沿性及學科交叉[11,15]。美國醫療保健系統一直承受極大壓力,不斷攀升的成本及與之不匹配的醫療質量等問題迫切需要高學歷的研究和政策分析人員來解決問題,并領導醫療改革[4]。JHU 由此設立了適應國家衛生事業切實需求的衛生服務研究與政策研究領域。我國衛生事業管理最緊缺的就是高端高素質人才[16],特別是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建立一支能滿足衛生管理與改革實踐的專業化隊伍,對促進我國“大健康”及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衛生事業管理學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學科,各高校研究領域設置需結合學科特點,加強對衛生管理人才培養外部環境的分析[16],密切關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領域,注意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應用性學科中新研究方向的開拓[15],從社會需求出發,設立急需的衛生管理專業相關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研究方向,以滿足社會對多層次、高質量衛生管理人才的需求[3,14]。
我國衛生事業管理PhD 課程設置時間短,學科結構單一,課程體系不合理,知識結構老化[3]。同時,課程體系中方法學課程比重偏低,且深度和廣度都不夠[15,17]。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部分院校課程和研究方向缺乏實踐和理論的完整論證和體系構建[13]。其次,課程更新不及時[11],缺乏與當前醫療衛生改革發展、健康保健新趨勢、衛生管理模式轉變等有效銜接[2],加之教材內容本身的滯后性,新改革、新思路沒有寫進教材,以致教材脫離實際形勢的變化[10]。缺乏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不懂方法學工具的應用,把握不了學科領域動態進展,目前的課程體系完全無法滿足高端衛生事業人才能力建設的要求。三所美國高校前2~3 年都安排理論課程學習,且每個研究領域都有針對性能力建設的詳細課程設置及考核要求,尤其注重方法學、分析學及交叉學科課程。UNC 的課程設置以能力建設為中心的特色最為突出,PhD 項目政策指南中針對16 項核心能力建設詳細設置對應課程,而UM 每個研究領域下設的課程又細分為多個模塊,如方法學、學科內整合等,以塑造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建議重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并保持動態更新;加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學課程比例,同時增加理論課深度[17-18];緊跟學科前沿發展,對專業課進行模塊化優化整合[19],要求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涵蓋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以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高、精、尖要求,緊跟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使PhD時時動態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發展,以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3,20-21];提高選修課、學術講座等課程的綜合性和針對性,充分體現“拓寬基礎,追蹤前沿”課程體系設置的要求[15,19]。
培養模式優化改革任重而道遠,現有的教育評價機制不夠合理[18]。雖很早在培養方案中提出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課程由各教研室或科室自行組織,缺少必要的監督和引導,加之缺少量化評分標準,實踐效果難以保證[22]。構建一套持續、公開、客觀的全方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綜合能力監督和評估體系[3,13],助于快速有效地改變當前的課程體系現狀[18],也有利于政府及時把握和引導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方向[3]。
綜上所述,我國衛生事業高端人才緊缺,現有培養模式存在諸多不足,優化其培養模式以建立高水平、高素質的衛生事業管理人才隊伍對促進我國“大健康”及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借鑒美國三所知名高校經驗,我們可以從人才培養定位、核心能力建設、研究領域及課程體系設置、健全教育評價機制多維度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