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重駒,馬文敏,楊美瓊,勞群秀,陳孟循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市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佛山 528000)
激素替代(HRT)方案是凍融胚胎移植(FET)常用的內膜準備方案,該內膜準備方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日益受臨床工作者青睞。與自然周期不同,HRT方案是通過外源性添加雌激素及孕激素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受到抑制,通過人工模擬的方式使內膜獲得同步化改變。充足的雌激素才能誘導足夠的孕激素受體[1-2],對胚胎著床產生重要作用。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不斷發展,諸多文獻表示在鮮胚移植周期中,高水平的雌激素對胚胎著床產生不利影響,如溶黃體效應、對子宮內膜分泌的干擾、子宮收縮波增強、內膜容受窗變窄等。
雌激素在內膜生長及胚胎著床中起著重要作用,是HRT周期中的一個可控變量。本研究旨在探討HRT-FET周期中內膜轉化日血清E2的水平與妊娠結局的關系,期望對臨床工作帶來一定的指導作用。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在佛山市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FET的1 398例患者共1 502周期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年齡≤37歲;胚胎冷凍方法為玻璃化冷凍,進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排除標準:曾進行降調節預處理、內膜準備過程中有優勢卵泡發育、內膜準備過程中存在經皮或陰道內使用雌二醇、解凍失敗周期、子宮畸形、合并內外科基礎疾病等。
1.內膜準備:所有患者均采用遞增法HRT方案進行內膜準備,研究前有/無進行口服短效避孕藥預處理。在月經第2~4天開始口服戊酸雌二醇(補佳樂,拜耳,德國)或17β雌二醇(芬嗎通,雅培,美國)4 mg,用藥第6~7天加服至6 mg/d。一共用藥12~14 d后進行經陰道超聲監測,當內膜厚度≥7 mm、血清孕酮(P)<3 nmol/L則進行內膜轉化。未達到轉化標準者增加雌激素用量,最大雌激素劑量不超過10 mg/d。轉化內膜藥物為:黃體酮(黃體酮注射液,浙江仙琚)60 mg/d+地屈孕酮(達芙通,雅培,美國)30 mg/d、黃體酮陰道緩釋凝膠(雪諾同,默克雪蘭諾,英國)90 mg/d+地屈孕酮30 mg/d、黃體酮80 mg/d。
2.激素分析:內膜轉化日常規抽血檢測LH、E2、P,檢查均采用電化學發光法,設備型號為羅氏cobas 8 000(Roche,德國)。批內變異度:LH<1.2%、E2<6.7%、P<5.3%;批間變異度:LH<2.2%、E2<10.6%、P<8.2%。
3.胚胎評分判定:卵裂期胚胎參考Peter標準進行質量評估。
4.妊娠判斷:移植后13~15 d進行血HCG判斷,如HCG≥50 U/L,則在移植后28 d進行B超檢查,如B超可見孕囊,診斷為臨床妊娠;否則為非臨床妊娠。孕囊生長在正常宮腔外,診斷為異位妊娠;妊娠28周前胎兒丟失則診斷為流產。
5.分組:(1)按不同平均E2水平進行分組:根據樣本數據,患者的E2平均值為800.9 pmol/L,中位數為650.7 pmol/L。故將患者分為3組:A組(E2≤550.5 pmol/L,533周期);B組(550.5 pmol/L
本研究入選1 398例患者共1 502周期。A、B、C三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1.8±3.2)歲、(32.1±3.3)歲和(32.3±3.2)歲,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內膜轉化日血清E2水平因分組因素各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余指標,如不孕年限、內膜轉化日內膜厚度、IVF周期占比、常規方案占比、移植胚胎數、優質胚胎移植數、優胚移植周期占比、內膜轉化日血清LH、P水平等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
研究結果表明,A、B、C三組的臨床妊娠率分別為48.6%、46.7%、34.3%,其中C組的臨床妊娠率低于A組和B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B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三組間的流產率、異位妊娠率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不同血清 E2水平患者一般資料及臨床結局比較[(-±s),%]
注: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根據不同的臨床結局進行分組,結果顯示臨床妊娠組的年齡小于非臨床妊娠組[(31.6±3.4)歲vs.(32.3±3.2)歲],臨床妊娠組的移植胚胎數[(1.97±0.29)vs.(1.91±0.40)]和優胚移植數[(1.17±0.85)vs.(1.05±0.83)]均大于非臨床妊娠組,臨床妊娠組血清E2水平[(756.1±580.2)pmol/L vs.(838.4±716.3 pmol/L)]低于非臨床妊娠組,以上結果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臨床妊娠組與非臨床妊娠組在不孕年限、內膜轉化日內膜厚度、IVF周期占比、常規方案占比、優胚移植周期占比、血清P、血清LH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2)。
表2 不同臨床結局患者一般資料及移植情況[(-±s),%]
注:與臨床妊娠組比較,*P<0.05
以非臨床妊娠及血清E2作為兩個變量繪制ROC曲線(圖1),得出曲線下面積為0.540(P=0.008)。通過ROC曲線計算,得出非臨床妊娠周期的血清E2的截斷值為1 045.5 pmol/L,靈敏度為20.8%,特異度為86.7%。
圖1 血清E2與非臨床妊娠的相關性分析
HRT周期與排卵周期不同,HRT周期患者的內源性甾體激素分泌不足,其血清E2大部分與外源性雌激素補充相關,因此血清E2能作為一個獨立的控制指標。胚胎植入需要適量的雌激素刺激[3-4]。Paria等[5]的實驗證明,如胚胎植入前有雌激素分泌,切除卵巢胚胎可正常植入;但在雌激素分泌前切除卵巢,則胚胎不能植入;單純添加孕酮將不能維持胚胎繼續發育,添加外源性雌激素可誘導植入。雌激素作用不足,將使子宮內膜停留在容受前期改變[6-7]。
超生理劑量的雌激素卻不利于胚胎著床。超生理劑量的雌激素從蛋白信號分子、基因層面及代謝層面上對子宮內膜的容受性產生不良影響[8-11],同時也對母胎界面的構建產生負面影響。2015年Patel等[12]在小鼠實驗上發現高水平雌激素下凋亡蛋白水平增加,BCL2-α水平降低,誘發早孕期間合體滋養層細胞凋亡。高雌激素水平也會干擾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糖原的合成和分泌。綜上所述,異常升高的雌激素對子宮內膜容受性產生不良影響。
HRT周期與自然周期不同,沒有排卵后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引起圍植入期血清E2異常升高[13]。因此,HRT周期內膜轉化日高水平血清E2可能對胚胎著床產生不良影響。在本中心1 502個HRT-FET周期中,C組的臨床妊娠率顯著低于A組及B組(P<0.05)。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臨床妊娠是多個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臨床妊娠組和非臨床妊娠組在年齡、移植胚胎數、優胚移植數、血清E2水平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臨床妊娠組的血清E2(756.1±580.2)pmol/L要低于非臨床妊娠者的血清E2(838.4±716.3)p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內膜轉化日雌激素過高與臨床妊娠率降低相關。從圖1的ROC可以看出,血清E2水平升高與非臨床妊娠呈正相關,具有統計學差異;曲線下面積為0.54,血清E2的截斷值為1 045.5 pmol/L,靈敏度為20.8%,特異度為86.7%,血清E2在該截斷值時特異度較高,當血清E2低于該值時可能預示著更高的臨床妊娠率。因此我們猜想,內膜轉化日血清E2水平的過高,將對妊娠結局產生不利影響。Fritz等[14]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研究結果,HRT周期孕酮使用前血清E2高峰水平與繼續妊娠率負性相關,當E2在10th百分位數組(135~214 pg/ml)(1 pg/ml=3.67 pmol/L)時的繼續妊娠率最高(54.6%),E2在11th百分位數至90th百分位數組(215~689 pg/ml)時的繼續妊娠率為32.9%,E2在91th百分位數組(692~1 713 pg/ml)時的繼續妊娠率僅9.1%,三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意義;同時該文中ROC曲線提示,當血清E2≥截斷值330 pg/ml(1 211 pmol/L),血清E2升高與非繼續妊娠相關,曲線下面積為0.62。我們認為高血清E2水平可能對胚胎著床產生不利影響。2018年姬萌霞等[15]的研究也顯示,在HRT-FET周期臨床妊娠組的移植前血清E2水平低于非臨床妊娠組[(1 186.2±858.2)pmol/L vs.(1 333.3±983.1) pmol/L]。
Remohi等[16]的研究與我們的研究出現不一致的結果。他們根據不同血清E2水平分為5組,分別為<100 pg/ml、100~199 pg/ml、200~299 pg/ml、300~399 pg/m和≥400 pg/ml(1 pg/ml=3.67 pmol/L),研究提示各組間的妊娠率、流產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該研究的HRT周期均經過亮丙瑞林垂體脫敏,脫敏后雌激素的反應性差異可能是結果不一致的原因。Niu等[17]的研究也出現不一致的結果,該研究依據血清E2分為3組(0~25th;25th~75th;75th~100th),其中3組間的妊娠率分別為32.2%、38.4%、36.3%,結果無統計學差異;該研究納入周期數為274周期,每組的人數較少可能是引起研究結果差異的因素。國內鄧玲等[18]將人群分為兩組(E2≤600 pg/ml組和E2>600 pg/ml組),妊娠率分別為64.4%和57.8%,結果無統計學差異;但該研究中部分人群陰道內應用了17β-雌二醇,可能引起血清E2水平顯著升高致選擇偏倚,方案不一致可能引起研究結果差異。
綜上,在HRT-FET周期中,內膜轉化日血清E2>1 101 pmol/L時,與臨床妊娠率下降相關。內膜轉化日血清E2有望成為預測HRT-FET妊娠結局的重要參考指標,指導臨床用藥及胚胎移植策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