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立德樹人”的內涵辨析與新時代要義

2020-02-21 04:14:02黃月細聶英華
深圳社會科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價值觀德育

黃月細 聶英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黨對“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等教育基本問題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其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黨的十九大等多個場合都進一步強調了這一根本任務。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總書記又特別強調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性課程,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那么,如何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它應該凸顯哪些時代要義?怎樣看待總書記在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又特別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其中的關鍵角色呢?這些問題成為當前我國高校擔負這一使命、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弄清楚的基本問題,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正確回答是高等教育回應新時代之問的內在要求。

一、“立德樹人”的整體性內涵與基礎性內涵辨析

從本質上看,“立德樹人”實際上是教育永恒的使命與責任,只是在不同的國家、社會和不同的時代,根據不同需要和特點會形成不同的表達。我國學者肖川認為:“沒有使命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的教育是輕薄的。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和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①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岳麓書社,2007年。顯而易見,“立德樹人”正是賦予了教育以靈魂,使教育成為一種充滿人性的、理想的、有溫度的特殊人類實踐活動,明確表達了教育追求和價值目標,直接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教育的基本問題。因此,“立德樹人”也是教育的實質,對“立德樹人”內涵的全面了解是搞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一)“立德樹人”的整體性內涵。對于“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雖然在“德”的規范和“人”的界定上會有所不同,但古今中外無不以此為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家們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思想。古希臘先哲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有德有才的治國人才,蘇格拉底提出了“知識即美德”的命題,表達知識與美德、智育與德育不可分離的思想。柏拉圖的理想國教育體系則表達了要保證德智體都極為優秀的人成為最高統治者的教育理想。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而西方近現代以來的教育思想始終深受古希臘教育思想的影響,近代以來,雖然強調分科和分階段的教育體制,但在教育的目的和學科門類的合作上,都以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完整的人”等為追求,強調德智體美諸育并舉等教育方法。因此,雖然西方教育史上并沒有“立德樹人”的明確提法,但是對教育綜合性和整體性的強調是一致的,強調通過德智體美諸育并舉來培養自由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或“完整的人”。

回顧我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的傳統教育更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由于我國傳統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社會,因而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如今看來,其中縱然有封建糟粕部分需要摒棄,但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教育“立德樹人”的鮮明特色,就是要培養能按照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去處理人際關系,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統治人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和要求提出了具體的育人目標,但始終貫穿著“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毛澤東用“又紅又專”來概括教育目標和人才標準,意即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都過硬的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到了80年代,鄧小平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頁。“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新舊世紀之交,江澤民站在時代的潮頭,將立德樹人納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中,提出堅持學好科學文化與加強自身思想修養相統一的教育方法。進入新世紀以后,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主張以人為中心,把教育與人的發展、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聯系起來。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③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頁。。不難看出,從“又紅又專”到“四有”新人、從“德法并治”方略到“教育要以人為本”的提法,顯然都是我們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不同時代的具體化,這些論述無一不是強調對人才培養的整體要求。

上述可見,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無不重視德才兼修、德智體美諸育并舉。事實上,人才培養必定是系統工程,是學校所有學科、課程、部門、院系的綜合發力和綜合結果,并不允許教育的“條塊化”分割,所培養之人才也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從教育的本質看,“立德樹人”既是一個發展性概念,又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其所說之“德”并非僅僅指“道德品質”,而是指包含了一個人所有品德、學識、才能、本領等在內的綜合素質,其本質包含了德才兼備、身心和諧、人格健康的人才標準。換言之,通常所說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都是為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各項教育都應受到重視,它們形成教育的合力,指向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才有德、有體有魄的活生生的人,這樣的“全人”教育才能體現教育的真諦。因此,雖然在教育實踐分別實施了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學科和課程,但它們之間并不應截然分開,這些不同門類的教育綜合作用于人才的培養,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然而,相當一段時期內,在部分教育者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固化思維,認為智育就是給學生傳授知識,德育負責學生的品德,體育負責學生的體質,美育則負責學生的審美能力。由于以考試分數決定升學與否的體制局限,其中又以在智育和德育關系上的思維固化最為嚴重。這種思維在高校則表現為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分離,一些專業課教師認為自己只負責傳授專業知識,而德育則應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負責,并且對德育的理解又往往局限于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而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創新創造意識和個性心理品質無關。如此一來,學生素質的培養不僅基本上處于割裂狀態,而且德育長期地被“窄化”“虛化”和“邊緣化”。顯然,若如此理解,“立德樹人”的使命和目標恐怕就與專業教學關系不大了。這種看法既與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全過程的要求不相符,也有違教育的本質和初心。

總之,教育作為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的高尚事業,所有教育內容、教學環節、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立德樹人”并不僅僅是德育的責任,單純的德育也無法擔負起這一重任。因此,必須對“立德樹人”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方才符合教育的本質與使命。若對專業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人為切割并賦予其不同的任務,一方面肢解了教育,違背教育初衷;另一方面也會置德育教育于尷尬之地,即理論上賦予其過高的地位而實際上卻又被置于邊緣化處境。只有對“立德樹人”教育本質和使命進行整體性的理解,才能扭轉把專業教育與德育割裂開來理解的誤區,改變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專業教育與德育“兩張皮”現象,真正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

(二)“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內涵。雖然說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這并不等于強調對德智體美勞諸育進行平分,就能圓滿實現。在西方教育思想的源頭可以看到,古希臘時代的教育先賢就特別強調人的德性培養。他們把勇敢、節制、正義、智慧看作雅典城邦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即“四主德”之說。“四主德”是古希臘雅典城邦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西方重視德育的傳統。

而從我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來看,“教育本為,德育為先”的理念古已有之,兩千多前的《左傳》中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①阮元:《十三經注疏(下)》,中華書局,1980年,第1919頁。的記載,意思是立德是立功和立言的基礎。由此,“做事先做人”就成為穿越千年的古訓,“教人成為人”自然成為教育的基本目標,而人之為人的根本在“德”,因而教育的首要追求是教人成為有德之人。《禮記》有云:“德者,本也”。只有抓住了做人的根本,其他知識才干的培養才能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意義。《說文解字》中對“教”與“育”分別解釋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并對德才關系、失德之危害及原因進行了深刻闡述:“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①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第11頁。教育家蔡元培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②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華書局,1984年,第8頁。諸多前人的論述無不道出了我國傳統教育“以德為先”的基本要義,構成了我們在新時代理解和把握“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思想來源。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也殷切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73頁。總書記的這一論述同樣表明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立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就能看到其中強調德性培養的基礎性內涵。我國教育實踐自古以來都強調“德教為先”、“德育為本”、“做事先做人,成人先成德”的認識與實踐邏輯賦予了德育在“立德樹人”中的基礎地位。

(三)“立德樹人”的整體性內涵與基礎性內涵的辯證關系。從上述看,“立德樹人”中強調“德教為先”“德育為本”的基礎性內涵與強調其整體性內涵并不矛盾,兩者是在不同層面上對“立德樹人”提出的不同要求,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前者是在教育的起點上,也是在“人之為人”的文化起點上強調德教是其他知識教育的前提基礎,后者是從教育的本質和使命意義上強調“立德樹人”的目標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因此,“立德樹人”的整體性內涵是對德教為先、德育為本的基礎性內涵的全面提升和超越。但是,這并不是主張只追求后者而忽視前者,因為若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內在德性基礎,教育所追求的全面發展之人的目的就根本不可能實現。并且,品德統領一個人發展的方向,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保證其才華用得其所。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怎么強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因而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無疑應該對德育有所側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所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④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共產黨員網www.12371.cn.然而,“立德樹人”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德育上而忽視了其他素質尤其是專業素質的培養,認為“立德樹人”只是強調學生品德培養之重要,從而只需要加強德育,或者以此為名把學生的立德重任推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則無疑陷入了認識誤區。這不僅是對“立德樹人”的教條化和簡單化理解,而且也不可能實現“發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標,這樣的教育則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上,難以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杰出人才。因此,只有正確處理“立德樹人”的基礎性內涵和整體性內涵的關系,才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擔負起教育的根本使命。

二、“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要義

促進人的發展和完善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和任務,但是教育的價值屬性是由其服務的社會制度所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實際上對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提出了總體要求,也指明了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大德、公德和私德三個維度上加強品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一)“立德樹人”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正因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來指引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培養,價值屬性是教育的根本屬性,“培養什么人”與“為誰培養人”正是教育哲學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因為它們關系著培養出來的人會為誰服務的大問題,也就是關系著國家發展的大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都極其重視教育,把教育權力視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了教育,就占領了意識形態高地,抓住了意識形態話語權、領導權,國家的未來就有了保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引。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①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68頁,第169頁。價值觀之所以最穩定、最持久,在于它是人們經過反復認知、比較和篩選之后建立起來的深層次觀念認同,反映了知情意的心理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反過來指導和支配人們的言行。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亦是如此。表面上看,價值觀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人們卻能時時感知其存在。人們選擇什么、贊成什么、淘汰什么,都是價值觀在發揮作用的表現。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容易導致人們價值觀的混亂,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是需要建立一種主流價值觀,以引導全社會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這就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經過多年探索和總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涵蓋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確立了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展現了黨、國家和中華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具體到教育上,我們也可以發現“立德樹人”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②新時代關于“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教育宗旨,最明確的回答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又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立德樹人”包含“明大德、守公德和嚴私德”三個維度的道德要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對大學生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要求,明確指出了道德的層次及其相互關系,給大學生指明了基本的道德遵循。

大德是道德中的最高層次,指的是心懷國家、心系人民的崇高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學生說:“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73頁。表明當代大學生是否能明大德、講大德是與國家命運攸關的大問題。實際上,中國自古就形成了要求青年“明大德”的傳統。《大學》開篇寫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至善”,無不顯示出青年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大學問就是為了擔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之意。清朝思想家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人盡皆知,上世紀初梁啟超的《中國少年說》所寄予青年之厚望,十九大報告中“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論斷,無不透露出要求青年“明大德”的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明大德”的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追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質言之,青年大學生“明大德”,就是要抱定理想信念,要有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強國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公德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雖然處于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卻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基石,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社會道德體系猶如大廈,需要有穩固的根基,否則容易導致整個體系的崩塌。由于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廣泛交往基礎上的人員流動頻繁、關系復雜、公共交往發達的社會,為了維護公共生活的和諧有序,需要建立最基本、最能凝聚共識,從而最具有廣泛適用性的交往規則和行為規范,因而相對于傳統社會對個人心性美德的推崇,現代道德體系更加強調基礎性道德的重要性。公德狀況最能體現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因為它檢驗的是人的道德理性,相對于道德情感而言,道德理性往往需要更強的意識自律才能達到,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9頁。。在公共交往中,人們相互克制、謙讓、體諒和尊重就是這種道德理性的體現,看似普通平常,實則難能可貴,這也正是人們把社會公德作為衡量現代文明水平標尺的原因。由于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傳統社會,限制了公德的形成和發展,這給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青年大學生作為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理應在遵守公德方面起模范帶頭作用,做文明的現代人。

同時,公德雖然是基礎層次的道德規范,但它卻是現代社會的精神價值在道德上的集中體現。現代社會的精神價值指的是社會從傳統向現代、從身份向契約的轉變過程中以承認和捍衛人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權利為宗旨的一系列精神價值,是對人的主體性的確證。因而,社會公德不僅僅是一種新型社會規范的形成,它表明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表征著人們擺脫了封建臣民身份而獲得現代公民身份,從而擁有了自由和獨立性,并在抗爭中逐漸獲得民主、平等等公民權利,推動社會走向法治,最大限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可以說,社會公德與民主、法治的社會制度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體兩面,一面體現了社會的道德狀況,一面體現了社會的制度安排。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能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權利的價值就被確證為現代社會最珍視的精神價值。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確立為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正表明了我國人民對現代社會精神價值的追求。培育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與要求青年大學生“守公德”也具有不言而喻的自洽性。

私德是相對公德而言的概念,指適用于私人生活領域、處理私人關系的道德規范,包括個人品德、修養、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生活中處理愛情、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的道德規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為核心,體現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私德與公德的劃分來自于近代西方思想家對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的區分,英國倫理學家邊沁率先提出了“私人倫理”與“公共倫理”的區別,其后密爾在《論自由》中明確區分了“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在我國,公德、私德的區分始于梁啟超,在《新民說》一書中,他分別闡述了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及其相互關系。在梁啟超看來,公德利群,私德修身,但它們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都是“人生所不可缺之具”,是人之本體的兩個方面。

事實上,私德與公德緊密相聯,私德是公德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私德修養,就難有良好的公德表現。雖然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強調在公共生活中對個人行為的約束性,主要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規范。而私德是個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強調個體的自律性,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誠信友善等規范,但是無論公德大德,都必須以良好的個人品德為基礎。青年大學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把個人品行修養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自覺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才能為明大德、守公德奠定堅實的人格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68頁。因而,并不能把私德、公德嚴格分開,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往往相互滲透、融合,共同作用于社會生活。回到西方的語境,可以發現二十世紀以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不贊成把公德與私德截然分割開來,那種認為公共生活中可以完全不顧私人生活的道德標準和私德與公共生活完全無關的主張在現代政治生活中都已經無法立足。

(三)“立德樹人”指向“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才培養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大業承前啟后的關鍵時刻,黨和國家對青年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今日之青年就是明日之棟梁,國家民族的未來總有一天會托付到今天的青年手中,因而,青年有什么樣的理想、本領和擔當,將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興衰成敗。青年的成長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把青年的成長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任何時代的有識之士和杰出領袖的共識。早在上世紀初,面對任人宰割、積貧積弱的中國,梁啟超為了激起青少年的斗志,就曾在《中國少年說》中發出過振聾發聵的聲音:“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③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41頁。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曾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青年是否能具備“四有”,關乎改革開放的成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對青年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就是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應有模樣,是對“立德樹人”的形象書寫,也是德才兼備人才標準的新時代表達。有理想,既指個人的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等,又指能擔負起民族復興大業的崇高理想,用社會理想引領個人理想,用個人理想托起社會理想,從而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十九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現實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頁。總之,“有理想”指明了青年大學生奮斗的方向。有本領,就是要求青年大學生在理想的召喚下求真務實,學好專業知識,強健身體素質,不僅擁有謀生技能,而且擁有擔負民族復興、建設國家的歷史使命的本領。青年一代有學識、才干、能力和創新的勇氣等,這些都是“有本領”的范疇,“有本領”是青年一代實現理想、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條件。有擔當,不僅指個人的角色擔當、工作擔當、家庭擔當,更指向一種社會擔當、國家擔當、歷史擔當,體現出青年大學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責任感,表明的是“有理想有本領”的實踐指向。由此可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是一個綜合了方向、條件和實踐的有機統一體,表達了青年一代應有的格局、胸懷和對國家民族的承諾,是涵蓋青年大學生良好的品德、豐富的學識、杰出的能力、過硬的本領、強健的體魄等要求在內的時代新人形象,準確詮釋了“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整體性內涵。

總之,黨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為我們認清高校在新時代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目標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對其整體性內涵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樹立起教育的全局觀,而對其基礎性內涵的把握,則有助于我們夯實教育的基石,堅守教育的初心。探究“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要義,無疑是對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的回應。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價值觀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a|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剧情伊人| 911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二三|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99精品久久|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亚洲精| 亚洲欧洲综合|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av毛片| 亚洲永久色|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啪在线91|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欧美色99| 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va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永久在线播放|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99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97国产在线视频|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xxx| 亚洲三级色| 另类综合视频|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午夜a视频|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伊人福利视频| 日韩资源站|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