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喜,黃啟秋,徐琰柔
(1.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能夠探索的領域邊界也斷擴大。從傳統建筑到如今人工智能AI,從傳統農畜到如今基因工程,從傳統的薪火到如今的核電等等科學工程的發展,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座座里程碑。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推動工程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些科學進步都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工程,但是,如果這些工程的開發與實踐利用突破了人類社會正確的價值尺度,都會造成一個個錯誤導向,甚至時刻觸動人類社會的倫理邊界。例如,人工智能是否會變成軍用殺戮武器,基因工程是否造成新的物種入侵,核能的開發、泄漏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因此,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如何培養人才,培養如何的人才,如何為國家培養人才成為了教學中一個值得重點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在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道路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源泉,也是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的主陣地。懂得人與事的社會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判斷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工程倫理作為一門以人類正確價值作為導向的學科,在學科的建設發展以及課程體系的完善過程中,必須教授學生以正確的社會價值和職業倫理為教育核心。但是隨著全球文化多元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學生可接觸的事物煩復,在學生還沒在思想上建立完備的價值判斷標尺前,對學生的判斷帶了更多的影響,也使得高校倫理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愈發嚴峻。
因此,通過以教育增強學生學術水水平,以案例提高學生職業倫理意識,以實踐鍛煉學生的倫理價值思辨能力的遞進式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工程倫理的綜合思辨能力,以適應科學社會的多邊發展。本文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實踐為例,提出具體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對工程倫理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高校工程倫理教育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變得多變且日益嚴峻。同時,長期以來,為了以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我國針對工程的教育模式目光基本都注重在專業知識的教導與技術的鍛煉,而對工程倫理的教育以及普及程度尚且不足。工程倫理教育課程的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再加上被授課學生專業方向的多元化,而老師單一的專業背景造成工程倫理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具體說來,教學工作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我國工程倫理教育課程起步較晚,早期倫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為主,以工程的價值觀和實踐進行理論性的教育,并沒有與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有機結合,使得學生無法產生興趣與共鳴。許多使用的教材都是以國外引入,或許能夠為我國工程倫理教育搭建框架,但是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社會發展和教育模式,換句話說,符合我國實際需要的工程倫理教材資料缺乏。社會專業的在多元發展,但是對專業課程的倫理問題卻缺少系統性的梳理和歸納,更加無法形成系統的專業性的工程倫理課程體系。此外,常見的授課模式以老師單方面講授而已,學生缺乏相關社會經歷以及工程倫理抉擇的情況。單一的授課模式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工程倫理的重要性判斷以及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反饋的情況達不到預期。單一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內容講授為主,缺乏互感互動的教學方式,也難以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容易造成學生只是對知識蜻蜓點水,被動接收,并沒有切實讓學生學習吸收課程內容,缺乏能夠調動起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式和手段,更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降低。
工程倫理課程主要圍繞著影響社會實際工程的社會價值和道德觀念,這些倫理性和道德規則性的教學內容讓許多學生覺得繁瑣而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如今是一個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學生能夠閱覽來自各方的信息。西方社會價值觀以及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愈發嚴重,同時大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以及價值判斷能力較弱,當代大學生更顯得張揚個性,彰顯自己,思想觀念也變得多元化,從而大大降低了對工程倫理興趣和接受程度。工程倫理涉及的許多倫理道德判斷的困境同時往往與個人利益沖突,如何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提高倫理判斷能力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學生不僅僅要從教材上學習工程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案例的引導,還需要對自己現實的倫理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換言之,客觀上要求我們高校工程倫理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夠在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世界走勢的多文化融匯交流的形勢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文化差異,正確對待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描繪心中正確的價值判斷標尺。因此,單純抽象的說教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如何激勵學生的興趣和使學生形成對工程倫理的認同感和代入感,并且有效提高工程倫理課程的實務性確實是一個難題。
在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社會衍生出更多新興的行業,高校也設立更多的專業。工程倫理所涉及的學科多,與社會關聯性大。從而需要任課教師具有廣闊的知識背景。任課的教師一般更專注所屬的領域以及社會發展,而針對新專業和行業的發展并不能對學生做出更好的引導和倫理教育。同時,工程倫理的教育除了需要專業教師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外,還要正確的倫理辨抉擇能力,能夠在現實的倫理選擇中,以正確的倫理原則作為判斷的標尺。而許多教師自身經歷往往以專業領域的技術問題居多,對工程倫理問題,環境問題的綜合認識還存在不足。總的來說,各高校的工程倫理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并不是整齊劃的,而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和不足,所以授課只能淺嘗輒止,教學能力受限,課程內容深度不足。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工作者要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自身的課程教育教學現狀,還要準確分析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在高校學生的認識和實踐問題上需要能夠清晰辨別社會上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非主流的;哪些是正確風尚,哪些是錯誤的風氣等等。
針對工程專業的教育,必須實現“意識-規范-能力”綜合性培養目的,同時把工程專業知識與工程倫理教育齊抓嚴,教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提高倫理道德判斷能力,成為工程專業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必須多角度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將案例分析教學模式,小組學習模式等多種新模式有機融合,制定符合倫理課程的教學中,提高課堂質量和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切實做好課程內容調研以及更新,以提供適合我國本土發展要求與道德倫理價值的教學內容。具體來說主要以以下幾個措施。
工程倫理課程不僅僅要教授學生正確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標準,還需要讓學生懂得在現實情況中,以正確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標準作為自己判斷的標尺。工程倫理教改的關鍵問題是工程倫理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改革工程倫理教學內容不是背棄現有的教學內容,而是及時調整,更新和完善現有的教學內容。因為我國大多數工程倫理教學內容都源自于國外。改革工程倫理教學內容,應緊緊抓住我國當今社會工程倫理的定位,根據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與趨勢,及時、充分地社會的正確倫理價值與工程倫理案例,及時修改、完善教材內容。針對大學生實際工程經歷比較少的情況,應當在課程中集合大量與其專業相關或符合的本土案例和時事進行分析討論。這樣既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有效提高學生的倫理判斷分析能力。而且,教師能夠歸納學生們的分析情況,篩查出學生判斷出存在的誤區與不解,能夠為后續的課程提供有效的導向,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以及課程務實性。此外,以本土案例進行分析討論,能夠彌補教材本土化不匹配的不足。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倫理判斷能力,并對課堂上工程倫理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汲取,消化,教學過程中也應當以小組專題討論的形式展開業務工作。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后尋找自己身邊的或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工程倫理案例進行分析,并在課堂上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對自行收集的案例進行分析反饋。具體包括:典型工程倫理案例小組探討、工程倫理問題小組辯論、影視影像資料展示、學生個人或小組自講等方式,通過這些方式來激發學生對一些倫理問題的興趣和認識。通過學生小組之間相互評論分析,教師提出指導與幫助,讓學生們能夠對案例有更加深入到了解以及更加正確的倫理判斷。每堂課由學生先講,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又增強了吸引力。學生們在實踐中運用課堂上的知識,是最有效的知識鞏固方法,同時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倫理價值判斷和對工程倫理重要的認識。學生的案例分析也能夠增加教師的案例分析的資源,此外,還能讓教師掌握學生倫理價值判斷薄弱的地方和感興趣的案例,有效提高了教師課程的多元性以適應社會發展與專業發展的多元性。
針對社會發展和專業的多元性和教師的專業局限性的矛盾,以及課程教材尚不完善的問題。對工程倫理課程老師進行專業性的培訓很有必要。通過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使老師掌握工程倫理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業務能力。工程倫理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制約工程倫理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信息時代信息日新月異,國際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環境變化越來越容易讓大學生所涉獵,也因此使得學生對國際國內的熱點更加關注,對此,作為工程倫理教育教學工作者,既要敏感地抓住這些問題,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及時地把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適當地穿插在教學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現實生活的價值判斷。同時,教師要善于釋疑解惑,要對影響和制約學生接受理論教育的重大現實問題作出科學的解釋和理論的說明。通過組織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短期工程倫理專業課程學習,教師間教學討論或外出參觀學習等方式對單一專業背景的教師的知識背景進行拓展,讓教師熟悉當今社會存在的工程倫理問題,難點。不同專業背景老師之間的討論,能夠激發教學思維的碰撞,有利于教師課程的進一步優化提升。此外,不同專業背景老師的討論,能夠凝練出對社會普適性的工程倫理價值判斷規范和標準,有利于本土化工程倫理教材的撰寫和完備。
工程倫理課程模式以及教材還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問題,課程的教學氛圍亦有待提高。本文提出工程倫理教學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對工程專業類人才培養不斷深入與優化,同時亦注重學生工程倫理的教育和倫理價值判斷能力的提升。通過對工程倫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改革建議,對工程倫理課程完善與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高校工程倫理的改革創新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它既需要正確的導向,高校工程倫理教育工作者內部提高自身責任意識,業務能力并能夠切實擔當作為,同時需要工程倫理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的相互配合和開拓創新。高校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四育人作用,才能實現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才能為工程倫理課程開拓創新。
參考論文:
[1]尹芳,楊智明,毛雨,等.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倫理課程實踐[J].云南化工,2019,46(8):195-196.
[2]陳雯.工程倫理教育中案例教學的必要性與改革研究 [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8,16(2):183-187.
[3]于靖,徐心茹,周玲.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增強綠色化工理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1-6.
[4]宋曉琳,高強,劉浩,等.工程倫理與工程訓練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2):213-217.
[5]何菁,叢杭青.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創新探析[J].江蘇高教,2017,0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