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堅
(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黨校〈上海市浦東新區行政學院〉上海 浦東 201210)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城市建設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穩步建成。在上述一系列成就下,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起到了發揮了重要作用,且成效顯著[1]。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著深厚的指導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余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2]。其中,第一卷主要介紹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即資本是如何產生的。第二卷主要介紹了在第一卷的基礎上,資本如何流通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資本是如何使用的;第三卷主要分析了資本運動總過程,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是資本使用后有關的利潤問題。《資本論》的三卷書為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和啟發,為中國經濟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3]。本文就針對《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分析其在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的應用。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中的理論基礎,包括基礎理論、發展改革理論和創新理論,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制度建設、改革、發展等成就找出依據;第二部分辯證地驗證我國經濟制度建設、改革與發展的合理性與優越性,即《資本論》指導下,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后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第三部分從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的視角論述《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的價值。通過本研究以期為中國經濟制度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提供一些輔助作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與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經濟體制改革后,中國實現了以下幾大成就: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由農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4];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實現由需求疲弱向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的轉變;區域結構更加協調,新的增長極增長帶不斷形成。下面就上述這些成就中的《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理論基礎[5]進行分析,包括基礎理論、發展改革理論和創新理論。
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核心建設理論主要包括剩余價值論、資本積累論、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理論、分配理論、勞動價值論等。
1.剩余價值論
剩余價值卡爾·馬克思《資本論》中核心概念,卡爾·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產生等同于剩余價值的產生,它揭示了資本的真正來源,因此剩余價值論是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核心理論。工人在創造生產過程中,產出的不僅是勞動本身的價值,還有比自身更大的價值,這樣資本家才能有利可圖,由此可知剩余價值就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但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部分。
剩余價值論對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為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其二為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其三為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等。
2.資本積累論
資本積累論,顧名思義就是資本家將從工人那里得到的剩余價值作為資本,再次投入生產,從而獲得新一輪資本的過程,就叫資本積累。資本積累論中的資本是由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中轉換過來的。馬克思在經過長久思考后,得出“資本積累的核心問題——即對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即通過資本的不斷投入、獲得,資本構成越來越高,最終呈現一般形式,從而導致對勞動力的需要逐漸減少,甚至不再需要。這種形式下,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許多工人階級失去工作,造成人口相對過剩。以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的人口變換規律。
馬克思《資本論》通過大量的事實論證了資本積累與工人貧困積累之間的矛盾關系,即得出資本積累的一般性和絕對性規律,因此資本積累理論也可以說是工人貧困、無知以及道德淪喪的積累。
3.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理論
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理論是指將統一角度來看待資本運行過程,從而認識個別資本再生產的形式和條件,搞清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微觀運行的機制和規律。具體過程如下:資本家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從市場上購買到一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然后以此為基礎,進行生產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生產,得到包含剩余價值的新商品,最后資本家再將新商品帶到市場上銷售出去,收回來比原有更多的貨幣。總而言之,通過購買、生產、銷售,最后回來原來的出發點,即完成一次資本循環與周轉。
4.分配理論
在資本生產與積累后,需要進行分配,因此《資本論》中的分配論是中國經濟制度改革的另一大基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按勞分配制度的確定與實施。資本分配的主體有四個: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和土地資本家四個,刻畫了利潤、利息、地租等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其中,利潤是分配的主要部分,來源于工人的生產;利息則是資本借貸所產生的一定的酬勞資金;而地租就是通過租賃土地而生產的資本。在分配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經濟制度中有關分配的內容制定得更加合理,符合中國特有的國情[6]。
5.勞動價值論
勞動是資本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勞動價值論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啟示。經濟的發展最初就是由勞動者創造的,當勞動價值論發揮作用后,會相應的帶動其余理論的出現與發展,由此可以說明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上述剩余價值論、資本積累論、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理論、分配理論、勞動價值論等幾個理論因指導和啟發了中國經濟制度的出現、改革和發展為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幫助[7]。然而,中國接經濟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除了上述基本核心制度外,還需要一定的發展改革理論和創新理論從旁輔助,制度才能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經濟制度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漫長探索與研究,在一定的基礎上一點點修正、調整過來,因此需要發展改革理論的指導。下面就《資本論》當中有關改革發展的思想進行分析。
1.《資本論》為經濟制度提供了科學方法
《資本論》中發展觀提到了關于發展的本質、定義和目的、要求等,這為中國經濟制度的發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在這里的方法論是指普通意義上方法論,從定義的角度上看,即指抽象意義上的方法論,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以分析方式、邏輯思維,將意識中非本質、非主流的元素除掉,而留下本質、必然的元素,以幫助人們理解事物的本質。中國經濟制度正是因為應用了《資本論》的抽象方法,分析了商品貿易間存在的矛盾,才揭示了經濟制度的內在本質。
2.《資本論》為經濟制度提供了基本問題
馬克思《資本論》揭示了資本逐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根本途徑,極大宣揚了人本思想[8],這為以人民為出發點,創造優質的國民生活,提供經濟發展提供基本問題建設。
3.《資本論》為經濟制度提供了發展途徑
以往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損害一部分環境的利益,導致環境惡化,所以在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了關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相互依存這一思想,這是一種可以通過勞動聯結的思想,即勞動是一個人對自然的改變過程,一般由自身行為決定。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再強調生產力的高速發展,而是敏銳地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破壞,所以中國經濟制度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9][10]。
《資本論》中凝結了馬克思最深刻,最豐富的思想和理論,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創新理論在《資本論》中并沒有明確提到,但是卻始終貫穿中國經濟制度發展的前后,從價值創造、剩余價值生產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等多個角度闡發了科學發觀、技術發明、新機器改造對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的推動作用。以上一系列活動過程都包含了與創新概念相近的含義,經過歸納總結,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創新思想,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創新勞動比一般社會平均勞動更為復雜,同時也更為高級。創新勞動雖然是從常規勞動發展而來的,但是前者往往不受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限制,而是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用一種全新的觀念、方式、方法進行創造性勞動。
2.創新的主體是以一切形式參與生產的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主體是雇傭到的工人,自然創新主要參與者也是勞動者,這種關系在資本主義中會導致資本家大量占有勞動者的超額剩余價值,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基礎上,利用創新思想進行改革,發展中國自己的經濟改革與發展道路勢在必行[11]。
3.創新的周期受超額剩余價值決定和影響。超額剩余價值的出現會促使資本家性持續進行新層次的創新,從而獲得更多超額剩余價值,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條完整經濟鏈。
4.創新中包含許多技術創新、科學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多種基本形式,這在中國經濟變革和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2][13]。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制度的指導下,中國從落后貧困一步一步發展到了富足大國,人民從饑餓、溫飽逐漸邁向了全面小康,中國經濟在這幾十年間得到了飛速發展,躋身世界前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經濟制度為上述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對其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包括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等[14]。
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下,發生變化最明顯就是國民生活水平的變化[15][16]。經調查,近7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最為迅速,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從3600多億元增長到21萬億元左右,較之前提高了60倍。此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到2018年為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另外,城鎮新增就業情況明顯好轉,已經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緩解了就業難的情況。在上述背景下,中國貧困狀況得到了極大緩解,貧困人口數量極大減少,減少大約8000多萬人。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下,最近這幾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增強,在過去五年GDP的調查里,最低的增長速度為6.7%,最高增長速度為7.8%,到2018年為止,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甚至達到90.0309萬億元,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6%,完成年度計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8%,二季度增長6.7%,三季度增長6.5%,四季度增長6.4%。而國家經濟的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糧食總量持續高產,畜牧業產值保持總體穩定狀態;工業生產總值平穩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新興服務業快速崛起,屬于朝陽產業;銷售市場火爆,電子商務提供較大助力;投資增長緩中趨穩,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加快;進出口貿易水平創造歷史新高,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居民平均消費水平平穩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業形勢明顯好轉,城鎮失業率明顯下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態勢持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數量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九幾年的600多億元逐漸增長到40萬億元,經濟呈現幾何數字式的增長,趕超了日本,并且穩居世界第二地位。發展到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連續三年分別跨越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的大關。而201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已經達到9000多萬美元,遠遠高于同等地位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由上述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的《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合理性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國內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重點偏向了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用于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的弊端,而對市場經濟的建設性指導卻選擇了忽略。然而,這種偏向是不正確的,是片面的,因為在馬克思《資本論》的經濟學思想中具有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警醒價值,還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指導意義,這一點毋庸置疑。下面就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和發展視角分析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以期為中國經濟制度建設提供指導。
我國經濟體制有別于西方資本主要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而是將市場經濟與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相結合,形成了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且這一經濟體制經過多年的不斷實踐,證明其有效性、科學性,因此我國經濟制度必然會與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一些共性,即《資本論》對我國經濟制度改革與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經濟制度改革與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下,沿著計劃到市場的獨特路徑所建立的一種特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與英國市場工業化道路相似,因此英國當年為建立自身經濟制度所走過的路、付出的辛苦和代價,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以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可以是中國經濟建設的寶貴財富,而《資本論》作為研究英國經濟發展歷史和現實的偉大理論,對中國經濟制度建設的指導無疑是最有用的。
在馬克思《資本論》中描述過很多例子,這些例子的存在可以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可在發展中得到很強烈的啟示,具體表現為:第一是市場經濟的效率性問題;第二是勞資關系及其處理問題;第三是收入差距和兩極分化問題;第四是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和經濟危機問題。
總而言之,馬克思《資本論》在深度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同時,也產生一些理論和具體實例,對中國經濟制度改革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世界觀和方法論、前進的方向等,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建設與增長,為中國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自新中國建立后,中國經濟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而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為更好地進行中國經濟制度改革與發展,本文對馬克思《資本論》及其當代制度價值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基礎分析、《資本論》的作用以及價值分析等,以期通過本研究,為中國經濟制度改革與發展提供指導和借鑒,使之更加完善和有效,促進中國經濟更加繁榮,提高國家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