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康惠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只有加快鄉村振興,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1]其中,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關鍵所在。早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提出要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重心貫徹落實到農村建設之中。幾年過去了,中央仍然重視農村的振興與發展,進一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20字方針”隨時代的變化進行了調整,而“鄉風文明”的要求卻沒有改變。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在發展新農村,還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政策,鄉風文明的作用都不可忽視。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保障,甚至是靈魂所在。只有以鄉風文明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才能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進一步帶動鄉村向繁榮發展方向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2]鄉村振興不僅要重視建設物質文明,還要將精神文明貫徹到底,在壯大發展產業以及經濟的同時,不斷挖掘鄉村的文化內涵,使農村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要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整個過程,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鄉村振興是振興農村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領域的振興,具體來說,就是增加鄉村的物質財富、提高農民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創設良好的社會氛圍,實現農村“五位一體”。要想推動鄉村的產業發展,離不開鄉風文明,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良好的經濟基礎能夠為建設鄉風文明提供有效的支撐,同時,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又能夠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文明鄉風與鄉村產業的結合能夠賦予產業獨特的鄉村文化內涵,打造農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實現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生態宜居需要打造環保的發展理念、綠色的生活方式,而鄉風文明建設首先就是要樹立文明新風尚,不斷強化鄉村居民的環保理念,讓鄉村居民養成良好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確保鄉村產業發展環保、鄉村生態環境健康,為農村內部形成良好的生產、生活模式提供良好條件。由此可見,鄉風文明是“生態宜居”的前提。從某種程度來講,科學合理的管理鄉村,就是在為文明鄉風鋪設道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村民能夠以此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有助于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體系,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所以,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內容、核心以及靈魂,抓住了鄉風文明,就等于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其中也包括鄉村社會。在過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物質社會逐漸繁榮,對發展的需求也逐漸增大,但是鄉村的生產力有限,無法充分滿足逐漸壯大的發展需求。現在,鄉村的生產力水平有所提升,但是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發展模式的調整,在生產過程中暴露出的不協調、不健康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制約了整體的發展需求。人們不再僅僅局限在滿足最基礎的溫飽需求上,轉而想要獲取更加美好的生活,這種轉變足以能夠說明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農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上升到一定層次,開始渴望尋求精神層面的滿足。鄉風文明建設其實就其內涵而言,就是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提升農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鄉風文明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精神指引,從整體上增強民眾的思想道德以及科學文化水平,拓展農民的精神視野,增加農民振興鄉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倘若一個鄉村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那么鄉村振興工作將會步履維艱。培育文明鄉風,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良好家風,熱情好客、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淳樸民風,有助于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改善農村社會人們的人際關系,形成互幫互助以及平等關愛的良好氛圍,為鄉村振興提供環境保障;培育文明鄉風,能夠從整體改變農民們的思想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滿生機活力的精神保障;培育文明鄉風,有助于提升農民文明素養和自我修養,塑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時代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農民整體素質水平的高低關乎鄉村振興工作的實施效果。然而,從目前農村的發展現狀我們能夠看到,不少農民深受陋習的影響,較短時間內,他們很難接受新思想,因為大部分農民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導致農民整體素質較低。尤以婚喪嫁娶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在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講究排場等現象依然存在,各家之間盲目攀比,誰家彩禮高、誰家菜品多、誰家排場大,婚喪嫁娶成為炫耀財富和人脈關系的幌子,從某個方面講,這為奢靡現象提供了“溫床”。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拜金以及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逐漸浮現于農民的腦海中。在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背景之下,農民價值觀有所變化,比如:他們只管賺不賺錢,而不在乎對不對,有的甚至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惜犧牲道德底線。而且部分農村青壯年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不愿讀書又不想工作,貪圖享樂,沉迷賭博和網絡游戲,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信仰。
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與鄉風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鄉風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建設為基礎保障,同時,鄉風文明建設又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與動力。但是,和物質文明比較來看,鄉風文明的建設難度更大,花費的時間更多,投入的資金也要比物質文明多得多,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見效比較緩慢,考核難度大,所以很多鄉村領導往往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沒有真正了解鄉風文明可以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只認識到其問題,將它視為“虛功”以及“慢活”。于是,為了滿足發展經濟的需要,地方領導將精力和資金更多放在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由于農村文明建設的經費是有限的,物質文明建設的投入增加了,自然而然,鄉風文明建設等精神文明領域投入的精力和物質就少了,使得鄉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得不到滿足。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相應的載體支持才能順利開展,而重要載體之一就是農村文化建設。最近這幾年,很多農村致力于發展經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文化生活的發展。農村內部沒有完善的文化設施以及場所,種種條件不符合農民的實際要求,鄉風文明沒有足夠的物質載體。比如,不少農村沒有完善的基礎文化設施,圖書館和很多文化設施等都比較陳舊,知識庫十分落后,甚至有些設備逐漸變成閑置資源。不僅如此,除了沒有充足的文化產品,也沒有優質的文化服務,導致農民無心參與文化活動。很多農民平日閑暇時間基本是與手機以及電視作伴,精神生活十分空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對鄉風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價值導向,進一步整合農村社會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形成價值認同基礎上的價值共識,從而把握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向,引領價值;宣傳時代精神,讓全體農民都秉持熱愛祖國以及擁護共產黨的信念,同時,農民也要積極順應改革的潮流,向著艱苦奮斗以及自力更生方向邁進;不斷建設農村思想陣地,積極傳播新思想,打開農民的視野,及時轉變及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讓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特定思想之中,大力推進農民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以及職業等方面的道德,增強農民的集體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等。
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身上肩負著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決定、有效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一切群眾、努力推動改革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基層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文明鄉風建設中所擔負的責任和重擔,不僅要帶領群眾“富口袋”,還要讓群眾“富腦袋”。在積極引導群眾提升發展經濟能力的同時,還應當讓農民樹立掌握科學文化的意識,從整體上提高其綜合水平,擔負好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直接教育、管理以及監督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以及服務群眾的職責。此外,還要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同志們要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抓緊一切機會將其付諸到實踐之中,徹底消滅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積極向農民傳播先進以及合理的生活方式,帶頭移風易俗,引導農民徹底摒棄不符合實際發展現狀的習俗,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給群眾立標桿、傳美德、做表率,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傳播者、弘揚者,成為具體行動的實施者。
在進一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離不開重要的物質基礎,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建設。所以,要將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作為重點,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注重公共事業的發展,為打造良好的鄉村文明營造良好的環境。具體措施包括:首先,建設農家書屋以及農村文化中心廣場,還可結合當地特色建立博物館,不斷挖掘農村內部的資源;其次,在新思想的指導下,推進便民文化活動。例如圍繞勤勞致富、崇德向善、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內容,深入開展“星級文明農戶”、“五好文明家庭”、尋找“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等各類道德評議、評選和宣傳活動,[3]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由先進工作者帶動全村農民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形成建設文明鄉風的良好氛圍。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4]要想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明確鄉風文明的重要性。鄉風文明則鄉村振興。沒有高度的鄉風文明建設,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要想加快鄉村文化建設的步伐,實現鄉村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在鄉村振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強調鄉風文明的發展理念,以鄉風文明之“魂”引鄉村振興之“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