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敬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所 甘肅 蘭州730000)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不斷積累、豐富、創新而形成的先進文化。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肅省作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幾支重要部隊都經過的唯一省份,是紅軍長征活動范圍最廣、活動時間最長、部隊達到人數最多的省份,也是紅軍三大主力軍成功會師的省份。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為主的南梁精神、以西路軍歌名斗爭為主的西路軍精神、以會寧三軍會師為主的長征精神,都是甘肅紅色文化資源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的鐵人精神、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莊浪梯田精神等,無不體現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實干作風,彰顯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和責任,承載著黨的優秀傳統和永不磨滅的革命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尤為珍貴的精神財富。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內涵和教育啟示意義,是甘肅省促進文化發展、推動經濟進步和提升文化內涵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原生動力。
甘肅省是中國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區域,也是中國革命早期的根據地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從早期的中國革命開始,到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再到解放戰爭時期所形成的紅色文化,為中國革命積累了豐富的史料,為甘肅文化的發展注入了大量的紅色血液。
從2010年至2012年,甘肅省黨史部門用了兩年時間對省內紅色遺址遺跡進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12年,甘肅省14個市州共統計出現存紅色文化資源720處。2011年以來,新增紅色遺址遺跡69處,其中革命遺址遺跡24處,紀念場館45處[1]。有當年打開紅軍通往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勝利之門的迭部天險臘子口戰役遺址;有決定紅軍長征最終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達鋪會議遺址;有抗日戰爭期間為營救被俘的紅軍西路軍將士、為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巨大貢獻的蘭州八路軍辦事處;有陜甘寧邊區最早的紅色革命政權華池南梁蘇維埃政權遺址,還有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岷縣三十里鋪“岷州會議”遺址、迭部“俄界會議”遺址、通渭縣“榜羅會議”遺址、靜寧“界石鋪會議”遺址、涇川縣紅25軍四坡戰役遺址、環縣山城堡戰役遺址以及灑滿紅軍西路軍熱血的景泰索橋渡口遺址、靖遠虎豹口渡口戰役遺址、古浪縣橫梁山戰役遺址、武威市永豐戰役遺址、臨澤縣倪家營戰斗遺址、高臺戰役遺址、肅南“紅窩山會議”遺址等[2]。由此可以看出,紅色文化資源在甘肅各市州分布較為廣泛。
2004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了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按照革命的歷史背景、事跡發展的線索,以全國地域特點為基礎劃分了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和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甘肅的很多紅色文化資源與這些旅游區和旅游精品線相互交織,比如中共中央西北局鹽井會議紀念館、隴右工委紀念館(隴西)、蘇維埃政府紀念館(渭源)等正好處于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圈”之中,將資源較為突出的白銀、慶陽、張掖等地區與延安、固原等資源亮點地區形成區域聯動、資源互補,共同發展陜甘寧紅色旅游市場。甘肅有兩條紅色旅游線路被納入國家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第一條是涵蓋八路軍駐蘭辦事處、岷州會議紀念館(定西)、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隴南地區)、臘子口戰役遺址(甘南州迭部縣)、巴西會議遺址(若爾蓋縣)等紅色文化資源在內的“蘭州—岷縣—宕昌—迭部—若爾蓋—松潘—成都”線,第二條是包括先前提到的岷州會議紀念館、榜羅鎮革命遺址(通渭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白銀市會寧縣)等紅色文化資源構成的“蘭州—定西—會寧—六盤山—銀川”線。甘肅除了上述了兩條精品線中提到的景區還有高臺烈士陵園、南梁紅色旅游景區和兩當兵變旅游景區等10個國家紅色經典景區。從紅色旅游線路和經典紅色旅游景區的確定可以看出甘肅紅色旅游在全國的紅色旅游部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為甘肅紅色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從時間發展順序來講,甘肅紅色文化資源從早期的土地革命時期開始,經歷了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建立至今。南梁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習仲勛、劉志丹等共產黨人堅持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經過積極探索創立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后又建立了以習仲勛為主席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為后來各路紅軍提供了落腳點;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三大主力軍在會寧會師是長征勝利的標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千萬名將士都在會寧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足跡,也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甘南農牧軍在肋巴佛的率領下攻打臨潭縣城后和隴南各地起義軍會師成為了解放戰爭紅色文化資源的標志。其次,因甘肅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遺跡遺址,例如在長征期間,紅軍穿越草地、翻越岷山、橫跨六盤山、渡過渭水河就產生了數量眾多的遺址遺跡。最后,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具有較為突出的民族特色。紅軍長征時期,先后兩次到達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迭部、臨潭、卓尼等地區,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如臘子口戰役遺址、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革命遺址、臨潭縣蘇維埃等革命遺址和革命足跡。
甘肅是紅軍到達陜北之前經過的最后一個省份,革命先輩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因較長的活動時間、強烈的社會影響、特殊的革命地位,給甘肅留下了以“南梁精神”“會師精神”“治沙精神”“鐵人精神”等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衍生出了眾多紅色旅游品牌和一系列主題旅游線。同時,甘肅還擁有著古老的絲路文化,數千年來,眾多的仁人志士和中外游客在四大古文明唯一交匯的地方東來西往、交流互鑒,在這條擁有奇特自然景觀、浩如煙海的人文景觀之路上產生了敦煌莫高窟、嘉峪關、懸泉置、麥積山等世界文化遺產。甘肅還擁有獨特的黃河文化,眾所周知,發源于青海的黃河在甘肅境內流經甘南、臨夏、蘭州和白銀四市州共900余公里,形成了以民族風情、草原濕地等為核心的涵納名勝古跡、黃土高原民間藝術、民族風情于一體的黃河都市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此外,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內現有55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多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其中花兒(回族)、格薩爾(土族)、環縣道情皮影戲3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目錄,伏羲祭奠、隴劇、慶陽香包刺繡、隴劇、秦腔等68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民勤駱駝客、崆峒派武術等493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甘肅因其包容性、開放性在1600多公里的境內代代相繼,形成了多元的大地灣文化、彩陶文化、簡牘文化、黃河文化、佛教文化等與紅色文化相互補充構成了甘肅鮮明的文化旅游景觀。
2017年2月,甘肅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甘肅省2016-2020紅色旅游發展實施方案》。按照《方案》的指導要求,甘肅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教育方式來傳承紅色基因。在原有愛國主義教育基礎上,樹立甘肅紅色旅游“長征豐碑、紅色隴原”新形象,創新省級甘肅紅色旅游景點景區體系,通過創建國家級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基地、紅色旅游研學基地推動紅色革命老區的地方振興、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方案》提出要在全省重點打造30個3A級以上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其中要有三分之一達到4A級景區標準,到2020年,每個4A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當年接待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全省紅色旅游接待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年均增長25%以上;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3]
多年來,以紅軍會師舊址為核心景點的會寧縣堅持以紅色旅游文化引領縣域經濟發展,本著建設“全國紅色旅游名城”、打造“全國紅色旅游城市”的目標,制定了“景城一體化、產城一體化”等一系列發展目標,圍繞著會寧會師舊址建設完成了大墩梁國家級紅軍烈士陵園等6個景區的改擴建工程,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家4A級的會師舊址成為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我心中的長征紀念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和中國旅游志愿服務示范基地。歷史上,紅軍長征途中兩次經過甘肅迭部,不僅給迭部縣留下了俄界會議舊址、茨日那毛澤東舊居、臘子口戰役舊址等20余處革命遺跡,還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甘肅省迭部縣始終把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推手,借助縣域內豐富的生態資源,通過對現有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開發,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大力發展生態紅色旅游。坐落在甘肅省華池縣的南梁紅色景區是甘肅省唯一規劃建設的“5A”級紅色旅游景區,目前,該景區已完成了旅游專線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主景區由一處大型紀念廣場和“一館四中心”構成,逐漸修復、改造了南梁革命紀念館、陜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舊址、軍民大生產舊址、列寧小學舊址、寨子灣陜甘邊區軍委舊址等八大景點,形成了紅色集群景區。甘肅省平涼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厚,僅革命遺址就有61處,平涼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以紅色旅游景區為主線,大力推進紅色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對長征界石鋪紀念園、吳煥先烈士紀念館、靈臺工委紀念館等列入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的紅色紀念場館,國家、省級、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分批次地進行了改造,初步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體系。甘肅省高臺縣的紅西路軍紀念館因西路軍的歷史和精神而聞名全國,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百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該紀念館擴建改造形成以英雄群雕、紅西路軍紀念碑、亡烈士公墓為主體的紅西路軍紀念館。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到高臺囑托“這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一定把她建設好”,高臺縣政府隨即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現狀提出了將西路軍紀念館作為一個基地,包含西路軍干部學院、西路軍主題公園、紅色會展中心、紅色旅游小鎮、國防教育科普園、河西文化體驗景區等在內的八大板塊,擬形成“1+8”的大景區模式,目前,該項目正在招商中。
甘肅各地緊扣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愛國教育功能,創新形式,在春節、清明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節日組織策劃了一系列教育活動為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個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紅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深度發展將歷史文化和政治資源優勢轉化成為了巨大的經濟優勢,也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甘肅會寧在著力打造紅色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制定文化強縣戰略,實施了會師大道、鐘鼓樓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項目,資料顯示,會寧縣2018年紅色旅游接待人數約為428萬,較2017年增長22%,全年旅游綜合收入約為26億元;甘肅省華池縣為了進一步彰顯紅色景區的教育功能,將南梁精神和紅色旅游充分結合創辦了“南梁干部學院”,截至2019年6月,該干部學院共承辦培訓40多期,培訓人次達到7000余人,隨著“一館四中心”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這些紅色景區的文化符號也愈加明顯。隨之而產生的紅色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南梁紅色旅游小鎮共建有特色餐館48戶、旅店11戶、特色商品加工銷售門店8戶,建成“南梁壹號院”等床位工程16戶68張。先后開發非物質文化類、農副產品類、工藝品類等紅色旅游產品5大類23個小項896種;有1500多人直接從事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制作和銷售[4]。紅色旅游成為當地居民致富的新路徑。
甘肅省迭部縣著力加大紅色旅游開發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先后實施了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革命遺址、臘子口戰役遺址、崔谷倉等景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3億元,當地政府還推出了紅色旅游和農業、林業、牧業旅游相結合的高原生產、生活體驗游,通過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和打造參與性較強的體驗式項目形成了融民族民俗風情、自然生態、紅色革命于一體的旅游模式;高臺縣深入開拓西路軍紅色文化資源,為傳承紅色基因、開展紅色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同時,積極搭建教育平臺,創新教育宣傳模式,圍繞參觀紅軍遺跡、弘揚紅軍精神策劃了“穿紅軍衣、走紅軍路、吃紅軍飯”等一系列教育培訓活動,吸引了甘肅省內14個市州的企事業單位近81個團隊參加,截至2019年8月,該紀念館共接待游客近33萬人次。
甘肅紅色旅游資源豐富,近幾年與其他文化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的線路和產品也凸顯特色,但從全國紅色旅游的角度來看,還存著一些問題和差距。首先紅色旅游的衍生產品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紅色經典是紅色旅游的核心,當前甘肅的紅色旅游地區大部分還是停留在紅色遺址遺跡、紀念館的傳統參觀形式上,內容也主要是圖片和物品的展示,這種傳統單一的觀光模式對于游客來說沒有太強吸引力,更談不上體驗性和參與性,品牌的傳播力也就減弱了。其次,甘肅紅色資源從土地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革命精神,雖然一些紅色文化大縣主動將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元素相結合,但是多數景點還是以革命遺址遺跡、展覽館、紀念館等形式為主,缺乏與自然資源、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資源相融合,市場化程度不高,經濟效益低,就文化內容呈現來講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后,甘肅紅色旅游資源遍布14個市州,資源分布較為分散。雖然各地政府積極主導制定規劃,但市州之間、縣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交流、互動,沒有形成全省一盤棋的聯動機制,現出“大而弱、散而亂”的現象,影響全域紅色旅游的發展。
2019年,甘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開展了以“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全省紅色旅游創新融合發展行動,甘肅省文旅廳借助此次機會推出了融體驗式、研學式、課程式于一體的“紅色教育高臺模式”以及三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該路線涵蓋了甘肅重要的紅色遺址等旅游資源,但根據市場化的反應來分析,甘肅紅色旅游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有待加強。第一,因為政府在紅色旅游品牌的宣傳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大部分的紅色旅游資源缺乏自主意識,自身對紅色旅游資源的品牌傳播積極性較低,再加之甘肅省各地雖然實施了不同規模、不同方式的品牌宣傳活動,但整體缺乏協同、合作傳播意識。第二,甘肅省諸如高臺、會寧、南梁等大規模的紅色景區主要依靠于大型節日活動進行紅色主題活動和紀念活動,而不是舉辦長期、連續性的傳播活動,從整個宣傳上來講缺乏系統性,民眾對于紅色旅游品牌的認知不足。第三,目前甘肅省文旅廳和各市州文旅單位都比較注重紅色文化的網站建設,隨著新媒體的深入發展,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都相應建立,但也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各地文化特色不明顯、網站服務功能弱的問題,直接降低了游客的便利體驗。
經過多年發展,甘肅建成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紅色旅游景區,這也成為促進甘肅省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從產業聚集化水平來看,紅色旅游產業的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一是紅色旅游的服務信息體系不健全,甘肅省市州旅游網站多數是對紅色景點的介紹以及相關活動的介紹,缺乏和紅色景點相對應的酒店、就餐等信息,也未建立起一個對接紅色旅游現代化管理型的信息共享平臺。二是就紅色旅游景點宣傳而言,建立的宣傳網站有強有弱,網絡信息更新普遍較慢,沒有建立起融旅游個性化定制、特產購物于一體的服務平臺。
紅色旅游發展是政府主導性最強的文化產業,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急需旅游的全域化發展,在文化產業領域、產品設計各方面實現產業融通、融合,充分利用國家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等有利契機,通過打造紅色主題公園的思維以及開發體驗式、情景式旅游的理念,引領紅色旅游新發展,推動紅色旅游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跨界融合發展,建立一個類似于紅色旅游管理協調的機構,將交通管理部門、文旅部門、住建部門等政府其他部門協調起來,實現“紅色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文化旅游、康體旅游、養生旅游、鄉村旅游以及森林旅游的“行業聯動”格局,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的內容,擴大民眾參與紅色旅游的范圍,通過提高紅色旅游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將甘肅的紅色旅游景點向“全域旅游”轉變,推進紅色旅游發展。
甘肅在紅色旅游這一方面應該結合自身優勢,把自身置于全省、全國紅色旅游的大發展中,充分發揮紅色景區運營、管理等機構的品牌傳播作用。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加強紅色旅游與甘肅省特有的始祖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展現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特點的品牌形象;同時,借助重大節日組織一系列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旅游文化營銷,有效提升當地紅色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積極推進“紅色旅游+”和“互聯網紅色旅游”,利用民眾好評較高的攜程等旅游平臺,將文化和旅游產品相結合,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紅色旅游風格,促進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通過打造紅色研學基地深入挖掘甘肅紅色文化價值,建設紅色小鎮,打造綜合性的旅游服務中心,深化當地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從而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到紅色旅游產業發展中。
加強“復合行政”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各景區各自為政的現狀。由于甘肅紅色景區的分布較廣,各地區又因政策不同,就紅色景區的開發力度也不同,而“復合行政”可以有效改善甘肅各市州之間在旅游開發方面存在的這種現象。建議甘肅在各市州紅色景區之間建立某種資源利益共享機制,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共同發展優勢,實現紅色旅游景區間信息共享、客源一體、效益共贏的局面。除了通過“命運共同體”方式著力打造甘肅紅色旅游景點品牌,還應該加強甘肅與其他周邊省區的紅色旅游互動,諸如與陜西、寧夏等知名的紅色旅游勝地從市場客源、旅游線路、旅游產品等多方面建立長期性的跨區域合作關系,將分散的紅色資源依托周邊各省較為強大的紅色資源優勢聯合起來,向全國紅色市場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