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威風鑼鼓曾被稱為“鑼鼓”“家伙”,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汲取了各個時代的藝術精華,逐漸趨于完美,甚至贏得了“天下第一鼓”之稱號。如今,全息投影技術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其對威風鑼鼓的傳承更為有效。文章通過概述全息投影技術,分析山西威風鑼鼓及其傳承的迫切性,討論當前全息投影技術在傳承山西威風鑼鼓中的意義,最后探究新時代全息投影技術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途徑。
關鍵詞:新時代;全息投影技術;山西威風鑼鼓;傳承
注:本文系山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一般項目)(201941039-3)研究成果。
作為較為古老的傳統器樂藝術,山西威風鑼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過去的表演風格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而全息投影技術則能讓威風鑼鼓的現代表演變得非常生動、有趣,更富有吸引力,使受眾的觀看體驗效果更上一層樓。當然,威風鑼鼓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物,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代代傳承,運用全息投影技術既是保護威風鑼鼓藝術的必要之路,也是繁榮我國多民族藝術種類的責任。鑒于此,本文著重研究新時代下全息投影技術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以促進我國優秀傳統器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全息投影技術概述
1947年,英國科學家 Dennis Gabor發明了全息攝影,能將實體事物的狀態、形態、大小、顏色、比例等記錄在感光介質上。1960年,激光問世,促使全息攝影技術取得了質的飛躍,之后產生了數字全息攝影術,又使得全息圖更為精準,更具有前沿性。所謂全息投影技術,它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真實記錄并還原立體三維信息的虛擬成像技術,而且觀眾不必借助任何輔助設備,就能夠清晰地看見3D影像,其放映效果極佳。一般來說,成功地實現全息投影技術,需要經過兩個步驟,一是“記錄”,二是“再現”,二者缺一不可。在第一步的“記錄”方面,主要是攝影的過程,即借助光的干涉原理,深層次地記錄物體的光波信息。在第二步的“再現”方面,主要是一個成像的過程,即借助衍射原理,進一步再現物體的光波信息。此外,全息投影還有一個較大的技術難關——成像介質,已被2001年的全息膜技術所攻破,從而促成了三維圖像的再現,極大地提高了該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效果。
二、山西威風鑼鼓及其傳承的迫切性
第一,山西威風鑼鼓介紹。關于鑼鼓的起源,據說是始于堯、舜時期的霍州,距今大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當時,相傳堯、舜經常去霍山為自己的子民祈福,以至于當地百姓敲鑼打鼓,以熱烈的情懷迎送二人,于是就在民間留傳了“威風鑼鼓”的說法。對于威風鑼鼓而言,它在臨汾地區的流傳非常廣泛,是一種備受歡迎的民間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其節奏明快、威武、雄壯,所以被稱為“威風鑼鼓”。在山西臨汾地區,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喜慶豐收,或者是集會游行,威風鑼鼓總不會缺席,它的節奏穩健、聲響嘹亮、氣勢宏大、陣容威武,不僅形象地展示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性格,而且再現了中國黃土高原的質樸風情,其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獨特。
第二,山西威風鑼鼓傳承的迫切性。由于威風鑼鼓本身的原因,其曲牌、內容、形式單一,創新不足,在審美需求極高的現代人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如今,一些優秀的鑼鼓表演人員年齡越來越大,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威風鑼鼓表演中的許多絕活面臨失傳的困境。在技術方面,很少有現代人能夠獨樹一幟,也鮮有人員愿意研究鑼鼓藝術,威風鑼鼓只能在節日里出現。當然,在每年的比賽活動中,也會有人組織威風鑼鼓隊參與其中,但是經費遠遠不夠,尤其是在曲譜、隊形、服飾、隊伍訓練方面都做得不夠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威風鑼鼓隊的表演內容老舊,沒有精雕細琢,更沒有任何創新之處,時代感不強,無法吸引現代受眾,這一切都迫切要求傳承山西威風鑼鼓,使其更好地發展。
三、當前全息投影技術在傳承山西威風鑼鼓中的意義
全息投影技術是藝術的載體,將其融入山西威風鑼鼓表演藝術之中,可以起到極佳的演出視覺效果。當前,全息投影技術融入山西威風鑼鼓,主要是二者在形式上的融合,既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現代人的物質財富充足,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多數人喜歡時代感強的、場面生動的、藝術內容趣味濃厚的活動,但是山西威風鑼鼓本身則達不到這些要求,只有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輔助下,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演出效果,以此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也有效地傳承與發展了山西威風鑼鼓。不難想象,一旦將全息投影技術引入山西威風鑼鼓表演之中,科技無限地拓展了編排人員的想象力,從而為整個山西威風鑼鼓藝術提供一個完全釋放的空間,最終形成充滿科幻元素的全息威風鑼鼓表演藝術,所以全息投影技術在傳承山西威風鑼鼓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四、新時代全息投影技術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途徑
第一,以全息投影技術布局場景。從目前來看,人們更傾向于3D畫面,盡情享受豐富的視聽覺體驗。所以,在新時代下全息投影技術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過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全息投影技術來布局場景,以此打破傳統的威風鑼鼓表演場景布局。如此一來,通過增加全息投影膜布,能夠使山西威風鑼鼓更具有深度空間,再加上全息投影膜布上的3D畫面,極大地開放了封閉的威風鑼鼓表演空間,達到了時空自由轉換的目標,以動態的表演形式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
第二,以全息投影技術調度場面。隨著時代的變遷,互聯網技術成了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改變著各個行業的生存境遇,傳統藝術也在社會轉型中反省自己,不斷借助新技術來完善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講,全息投影技術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場面調度方面可以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一方面,對威風鑼鼓的表演者在綠色影棚進行拍攝,然后進行處理與剪輯,確保呈現出參與威風鑼鼓表演的人員可以進行時空穿梭的假象,再將這些場面投射到全息投影膜布之上;另一方面,借助3D捕捉技術,精確地收集表演者的外貌、動作等信息,再經過電腦處理來塑造人物,完全由3D軟件生成膚色、著裝、體態、身高、面相等,真正讓觀眾產生影視片的視覺感。
第三,以全息投影技術制作動畫特效。以全息投影技術創新山西威風鑼鼓,可以制作出現代人喜歡的動畫特效,其對威風鑼鼓的傳承功能不可低估。威風鑼鼓編排人員可以借助全息投影技術,將已經做好的3D動畫投射到膜布上,與生動逼真的虛擬威風鑼鼓表演活動相結合,進而形成一個全新的表演形式,使得表演活動的體驗更具有新穎感。在這種情況下,觀眾也會發現不一樣的威風鑼鼓藝術,更加熱情地關注動畫特效極強的山西威風鑼鼓,可以說人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新媒體科技給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總之,從目前來看,全息投影技術以其獨特的功能不斷美化著傳統藝術表演場景,其對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優勢不可低估,它能為觀眾帶來聲勢浩大的畫面,讓人們產生虛擬與現實并存的美妙感覺。作為山西威風鑼鼓藝術的從業者,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注重科技的力量,充分了解并掌握全息投影技術,使其更好地為山西威風鑼鼓的傳承服務,竭力打造出更加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威風鑼鼓藝術。
參考文獻:
[1]廖禹.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民眾參與研究:以廣西壯族螞拐節為例[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7.
[2]茹志斌.山西臨汾威風鑼鼓的歷史演進與現代傳承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3]劉華軍.歷史·音樂·社會三重視閾下的當代威風鑼鼓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6.
[4]高忠嚴,劉文娟,霍翠芳.社會變遷視野下的山西臨汾農村威風鑼鼓傳承現狀與思考[J].魅力中國,2016(45):225-226.
[5]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6]彭姝玲.威風鑼鼓傳承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2):118-121.
[7]盧俊.全息投影3D動畫與黃梅戲研究:以新版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為例[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7(3):192-194.
[8]王思超.論全息投影技術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息,2015(24):318.
[9]謝煒杰.全息投影技術原理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現代商貿工業,2019(10):195-196.
[10]王淼.中國非遺保護的思路與出路[N].中國文化報,2018-07-18(3).
[11]黃澤垚.全息時代偶像舞臺的新生:淺析全息投影技術對舞臺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8(22):34-35,41.
作者簡介:
傅曄,太原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研究方向:3D全息投影技術下的山西傳統器樂威風鑼鼓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