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奧
摘 要 隨著我國果樹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成為果園科學管理的關鍵。果園生草技術對土壤改良、維護果園生態平衡及果園可持續發展有積極作用,通過生草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氣候環境條件,生草的大面積覆蓋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情況的出現,通過刈割覆蓋還能增加果園土壤的養分,使果樹得到優質的生長環境。基于此,闡述生草果園的品種篩選原則和管理方式,重點分析果園生產中科學合理利用生草栽培技術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 果園管理;生草栽培技術;生態平衡
中圖分類號:S6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15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根據2015年我國原農業部《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生態修復、提升果園生態功能逐漸被社會所重視,是國家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建設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之路的重要方針之一。目前,我國果園雜草管理多為清耕、覆膜和除草劑的使用,這些方式是以影響果園生態平衡的方法達到清除雜草的目的,對于果園的可持續生產會造成不利影響。果園生草是經過科學合理的人工篩選,在果園全園種草或行間帶種草,在栽培草成熟期進行刈割并將鮮草作為有機綠肥覆蓋果園。這樣的方式使得土壤的肥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提高,但選擇生草品種有誤或管理方式不當會導致生草與田間果樹爭奪生態資源。因此,科學合理的應用生草栽培技術能夠推動果園得到優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
1 果園生草栽培品種的篩選原則
1.1 所選品種應易于成活
在果園生草栽培管理模式中,草種的播種和覆蓋主要是集中在果樹冠層下,與自然雜草形成資源競爭關系。因此,在對草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應該選擇生育期較短、易于成活且整個栽培管理過程較為簡單的生草品種,如鼠茅草、紅三葉、結縷草、毛苕子等有極強的適應能力,抗寒性、抗旱性及抗踩踏能力較強,且在生長后期容易被管理和控制[1]。
1.2 具備一定的病蟲害抗性
所選生草品種應與果樹間沒有共同的病蟲害寄宿關系,這樣才能保證生草栽培不會對果樹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若能為天敵提供棲息條件則更為理想,或在選擇草種的過程中,可以選擇蓖麻等有特殊氣味、對金龜子和地下害蟲有趨避作用的生草品種,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果樹出現的病蟲為害。
1.3 能夠適應當地的環境要求
在對草種選擇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的草種一定要符合當地的實際生態環境特點,對當地的潛在優良品系草種選擇應優先于引種草種的選擇,這樣才能保證在栽培完成以后,草種能夠正常生長發育。如對于無灌溉條件的田間旱地果園來說,則可以選擇扁莖黃芪或者是白脈根;對于可澆灌的果園則可以選擇白三葉、紅三葉。此外,氣候和緯度差異也決定對草種的選擇,如北方地區果園可以選擇白三葉、黑麥草為主栽品種,南方果園可以選擇百喜草、紫云英為主栽品種[2]。
1.4 選擇出苗時間較短的品種
選擇草種的過程中,要選擇出苗時間較短的品種。同一個園區內,生草栽培的品種要盡可能比自然雜草提前出苗,這樣才能提前覆蓋樹冠下的生草范圍,在樹下生態環境中占據有利生態位,或是在雜草生長的初期及時清除雜草,進而有效保護栽培草種的生長環境。
1.5 優先選擇低矮且根系較淺的品種
為了避免生草品種與果樹之間的肥力競爭,可以選擇一些植株低矮且根系較淺的生草品種。從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在草種的選擇過程中以10~20 cm的根系草類為益。同時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各不相同,對于一些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在選擇草種的過程中也可以選擇一些匍匐莖類根系較為發達的品種,或如鼠茅草在成熟期呈自然倒伏狀,不與田間果樹占用空間資源,且無需刈割從而減少相應的人工管理成本[3]。
1.6 選擇產草量高的品種
選擇產草量較高、覆蓋度大且營養成分富集的生草品種。生物量較高的生草品種可以在刈割后覆蓋果園,在土壤中形成更多腐植質,給果樹的生長提供更多有機養分,同時果樹生長環境的土壤含氧力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有效提高。特別是在一些肥力貧瘠的果園中,可以選擇豆科類生草栽培,如大豆、花生、苜蓿等,與其根部根瘤內共生的根瘤菌,為豆科植物不斷提供氮素養料,不僅可以提高果園生草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在刈割覆蓋后增加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果樹生長[4]。
2 果園生草栽培的管理方式
2.1 控制刈割頻率
在果園生草管理的過程中,要對草的長勢進行嚴格的控制。在播種完成以后,草根會深扎在土壤中,在成熟期各項營養指標得到顯著提高以后,應及時進行刈割。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緩解栽培草和果樹之間競爭水肥的情況,同時還能提高新鮮生草的質量。在提高刈割次數以后,可以使作為綠肥覆蓋的鮮草蛋白質含量升高并降低粗纖維含量,進而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肥力。在進行刈割的過程中,果園工作人員應根據果園的實際生草品種特點,按每年刈割的次數為4次左右。在一些灌溉條件比較好的果園內,刈割次數可以適當提高1~2次。
2.2 控制留茬高度
為了保證栽培草刈割后不失去再生能力,則必須對留茬高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在控制留茬高度過程中,要根據生草的品種進行變化,對于豆科生草品種,留茬高度一般控制在15 cm以上;對于禾本科生草品種來說,留茬高度應該控制在10~15 cm。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對禾本科草進行留茬的過程中,一定要留有心葉,而豆科草則要留有分枝[5]。
2.3 刈割后的處理技術
在刈割完成后,不同的果園則需要采用不同的后期處理技術。對于全園生草的果園來說,在刈割完成以后則需要開溝來進行深埋處理,或直接將刈割下的鮮草灑在漚肥上。對于行間帶狀生草的果園,在刈割完成以后則需要及時將鮮草覆蓋在樹盤周圍,既增加果樹根系附近肥力,同時抑制果樹根系附近雜草生長。對于一些連續生產5年以上的土地則應該進行深耕翻壓,然后讓土地休息1~2年以后再重新開始進行生草,長時間連續性的生草種植則會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地質量。
2.4 施肥技術
合理科學的施肥可以提高果實及園間生草的產量和質量,但是在果園進行生草栽培以后,則可以適當減少人工施肥的次數,尤其是在園內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鮮草會快速腐爛和分解,這樣就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機質。此時如果再進行大量的施肥,則會造成果樹枝條徒長甚至影響花芽分化,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減少施肥次數。
3 果園生草栽培管理中的注意事項
3.1 播種的特殊性
生草栽培過程中為了避免栽培草與果樹之間發生肥力爭搶吸收的情況,則需要將草種播撒在樹行間,而且草帶距離樹盤外緣應該在45 cm左右,對于一些老果樹園則可以采用全園播撒種草的播種方式。
3.2 重視苗期管理
在完成生草的種植以后要及時進行定苗處理,在進行定苗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留苗,雨季內澇時期則需要及時查看出苗情況,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補苗,并對自然雜草進行徹底清除,這樣才能有利于生草的生長。
3.3 加強水肥管理
在生草出苗期,應該適當加施化肥或有機肥,這樣才能促進草苗快速生長。旱季則需要及時對果園進行灌水處理,特別是在刈割前期,果園內生草正達到成熟期,消耗大量土壤中的水和營養物質,應及時補肥,否則會造成栽培草與果樹之間的肥力競爭,降低果樹產量。
3.4 科學合理選擇刈割時機
刈割時機的選擇對于果園生草栽培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栽種第1年草苗根系較小、抗性較弱,不宜多次刈割。從第2年開始,每當植株長到40~60 cm時便可進行適當的刈割處理。因不同果園的土壤肥力都不盡相同,刈割的次數一般要控制在3~5次,在刈割完成后需要將鮮草及時覆蓋在樹盤下。
4 結語
積極推廣果園生草栽培技術是推動我國農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之一。如今我國的生草栽培技術逐漸成熟,在與傳統果園生產結合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在果園生草的栽培過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把握科學合理的選種原則和管理方式,才能將果園生草模式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相關研究人員需要對果園生草栽培技術進行更深層的優化和完善,特別是對于我國各果樹主要產區因地制宜地進行生草栽培的選種和管理模式更新,這樣才能將果園生草技術更好地應用在果園種植管理過程中,成為維護果園環境生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高志紅.生草覆蓋栽培對果園生態的影響研究進展[J].江蘇林業科技,2019(2):44-47.
[2] 黃進,王小麗,龔世飛,等.丘陵山地桃園生草栽培管理及桃樹整形修剪技術[J].湖北植保,2020(2):62-64.
[3] 孫昂,劉利民,聶琳,等.商丘地區蘋果園有草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20(4):65-66.
[4] 周燕,楊娟,朱漢高,等.盆栽丹麥風鈴草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20(1):97,128.
[5] 楊曉紅,馬蘭萍,于愛榮,等.淺談果園管理中的生草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1):82-83,90.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