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飛
摘 要 番茄避雨栽培技術是從葡萄避雨栽培技術演變而來。2017年5月,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農業農村局、德江縣鳥坪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興鎮鳥坪壩區開展6.67 hm2番茄避雨栽培技術試驗。通過近2年試驗表明,避雨栽培相比露天栽培具有產量高、病蟲害發生率低、果品外形好的特點;相比大棚栽培具有成本低、便于耕作、品質好的特點。基于此,總結該試驗采用的番茄避雨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武陵山區茄果類蔬菜高產高效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番茄;避雨設施;栽培技術;武陵山區
中圖分類號:S64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16
德江縣位于貴州省高原東北部,隸屬于貴州省銅仁市,地處武陵山、大婁山匯接處[1]。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3~17 ℃,無霜期達295 d,是典型的武陵山區氣候環境。以番茄種植為例,2017年當地鳥坪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番茄露天種植每667 m2產量3 000 kg、產值7 200元,避雨設施栽培每667 m2產量7 500 kg,產值18 000元,產量、產值分別提升4 500 kg和10 800元。番茄采收后,接茬種植甘藍或花菜每667 m2產值約5 000元,全年避雨設施每667 m2產值可達23 000元,每667 m2純收入可達上萬元。
1 避雨設施安裝
1.1 材料準備
每667 m2需水泥柱88根,空心不銹鋼拱架176副,欄桿340 m,1.5絲塑料薄膜25 kg,直徑75 mm滴灌設施1 km,地膜35 kg,扣件、鐵絲若干。
1.2 選址
選擇地勢相對平坦,水源條件好,交通便利的丘陵或者壩區。
1.3 設施安裝與地膜覆蓋
拱棚以南北朝向為佳,保障光照充足。拱棚長度適宜地形為宜,一般不超過20 m。拱棚寬度80 cm,高度1.2 m。
拱棚與拱棚之間開挖排水溝,寬度60 cm。水泥柱按間距4 m、行距1.8 m,埋入0.5 m的深坑,棚頂高2 m,肩高1.5 m,水泥柱上搭建T型拱架。
為了充分利用有利的氣候條件,根據天氣情況,可選擇不同時間上膜覆蓋。雨水較多的年份,最好是全生育期覆蓋;風調雨順的年份,于開花期或著果時覆蓋;如遇干旱年份,在果實大小定型且開始轉色時進行覆膜。在生長過程中,如遇連續晴天或多云天氣時,可臨時揭膜,保證植株光照充足,以利于養分積累和花芽分化,同時減輕高溫影響。
1.4 成本測算
水泥柱(含運輸及安裝)27元/條,每667 m2需100條,計2 700元;拱架、欄桿、扣件及薄膜80元/套,每667 m2需100套,計8 000元;拱棚安裝費1 000元;滴灌設施1 500元;每667 m2合計投入13 200元。
2 栽培管理要點
2.1 品種選擇
根據種植習慣和市場需求,選擇抗病性強的雄冠F1番茄品種。
2.2 栽培密度
采取單株定植、稀植栽培模式,定植平均行距60~65 cm,株距30~33 cm,每667 m2栽植3 000株左右,以達到植株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生的目的[2]。
2.3 整地
栽培前將上茬作物在土壤中的留存物清理干凈,利用旋耕機進行深犁,夏季用薄膜覆蓋悶曬3~5 d,冬季裸露3 d以上,利用夏季高溫和冬季低溫進行物理殺蟲滅菌。利用小型拖拉機起壟,規格為寬60 cm、高20 cm,起壟時每667 m2施放500 kg腐熟農家肥、25 kg有機肥,確保番茄生長營養吸收以及土壤疏松肥沃[3]。
2.4 培育壯苗
2.4.1 種子處理
1)溫湯浸種。選擇籽粒飽滿、純度和發芽勢高的種子曝曬1 d后,用55~60 ℃溫水燙種15 min后,自然冷卻后浸泡6 h。2)磷酸三鈉溶液浸種。用清水浸泡6 h后,再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20 min,以鈍化種子攜帶的病毒,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2.4.2 播種
播種前穴盤澆足底水,待水全部滲入后均勻撒播,播后蓋1 cm厚的細土,不宜太薄,太薄澆水后種子容易露出或易出“戴帽”苗;也不宜太厚,太厚影響出苗。穴盤育苗1穴1粒,25 g種子需準備20~25 m2苗床。
2.4.3 苗期管理
從播種到出苗,要求床土水分充足、通氣良好。在育苗過程中,適當追肥,一般結合澆水追施0.1%~0.2%尿素液。隨時觀察出苗情況,當70%左右種子開始拱土時將薄膜拱起,待1~2 d齊苗后,再揭去薄膜;為防止幼苗徒長,盡量減少澆水次數,應見干見濕,以利于培育壯苗;當基質表面呈干燥疏松狀態時及時澆水;苗后期要適時控水,以促進根系生長。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并在病株周圍撒多菌靈或百菌清藥粉以防止病情蔓延,秧苗定植前10天開始煉苗,加強通風,減少澆水[4]。
2.5 定植
當幼苗長到6~8片葉時定植,定植前先煉苗5~10 d。定植前1~2 d,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多菌靈1 000倍液,加48%樂斯本(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噴施秧苗,后帶藥土定植。定植時間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下旬。定植密度采用單廂雙行種植,株距60 cm,每667 m2植2 000株左右。定植后要澆足定根水,用土密封定植穴邊緣。
2.6 田間管理
2.6.1 肥水管理
番茄移栽后及時施用定根水,待種苗轉青后施少量肥。移栽20~40 d時,正值植株營養生長高峰,施用以氮元素為主的可溶性肥。開花結果期,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根據天氣及土壤墑情,早晚施用肥水各一次,此時營養需求以磷、鉀元素為主,適量施用葉面肥,達到保花保果、壯花壯果目的。注意把控好棚內溫、濕度,及時施肥追肥、整枝打岔吊蔓、病株病葉清理等,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矛盾,防止植株徒長和早衰,保障植株旺盛,果實均勻[5]。
2.6.2 施肥
1)提苗肥:基肥不足,生長不良,每667 m2可用復合肥10 kg追肥。2)催果肥:第一穗果膨大,直徑2 cm左右時可用,占總追肥量30%~40%,一般每667 m2施用復合肥20~25 kg。3)盛果期追肥:初收后,每667 m2一般再追肥2~3次,施復合肥 10~20 kg,配合磷、鉀肥或其他微肥,如鈣肥、硼肥等。
2.7 病蟲害防治
武陵山區夏季多雨,空氣濕度大,番茄容易發生疫病。病蟲害防治要從苗床管理抓起,培育壯苗健苗,在高溫多雨、干旱高溫等環境下,抓好病蟲害化學、物理防治。番茄病蟲害防治應遵從“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以優選生產基地和農業防治為基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蔬菜病蟲無害化治理原則,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確保番茄產品達到綠色健康產品標準。番茄常見的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等,病毒病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5%植病靈乳劑1 000倍液噴施防治;晚疫病可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安克(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68.75%銀法利(氟菌·霜霉威)懸浮劑1 000倍液防治。
2.8 移栽采收
避雨栽培番茄在2月上旬集中育苗,3月中旬(45 d后)開始移栽,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上市。番茄采收尾期同步壓茬種植甘藍或花菜,甘藍或花菜育苗時間7月下旬,25 d后移栽,10月上旬至12月底采收上市。
3 避雨栽培的優勢
3.1 改善環境
5—7月是一年中雨水較為集中的階段,雨水會沖毀幼苗,導致肥料和土壤肥力流失,植株根系裸露,土壤板結,對番茄生長非常不利。避雨栽培能有效減少或避免上述現象發生。同時,薄膜還遮擋了強光照射,起到了遮蔭降溫作用,改善了局部小氣候,使得番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著果率,減輕裂果,使得果實商品率達到90%,有效提高和改善番茄果品品質。
3.2 減輕病蟲害
避雨栽培避免了雨水沖刷和浸泡植株,降低了植株的病蟲害傳染能力。局部溫濕度調控后,有效降低了病菌繁殖和發生率,減輕了根腐病、疫病、灰霉病、病毒病和日灼病等病害發生。在武陵山區多雨地帶,可降低發病率60%~90%。
3.3 降低成本
因小氣候得到改善,番茄的生長發育比較正常,加上病害發生減少,噴藥次數和用藥量減少,既有利于番茄品質提升,又可節約農藥、人工,降低生產成本,省工省本,提高工效,從而穩定產量,提高收入。據鳥坪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試驗實踐,番茄避雨栽培每667 m2可比露天栽培增產3 000 kg左右,增收7 000元以上。
4 番茄避雨栽培的注意事項
4.1 控制規模
蔬菜避雨栽培技術是集精耕細作、小型機械、勞動密集等技術為一體的新型栽培模式,規模不宜過大,一般集中建設以13.33 hm2左右為宜。
4.2 合理輪作
合理輪作是克服土壤連作障礙的有效措施,合理安排茬口,實行科學輪作,才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發生。
參考文獻:
[1] 曾彥粵.桂林地區番茄避雨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20,33(4):94-96.
[2] 馬清生.番茄避雨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5(3):30.
[3] 翟慶慧.淺談高山地區大棚番茄避雨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8):127-128.
[4] 田居艾.重慶市梁平區平壩淺丘地帶番茄避雨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8,12(21):31-32,34.
[5] 高安忠,徐明飛.浙中高山番茄夏季大棚避雨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7(19):6-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