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隨著現代化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院校在培養舞蹈人才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和諧審美觀的培養和教育。從民族民間舞中挖掘和諧審美的元素,積極創新舞蹈教育的新路徑,培養具有和諧審美觀的高素質舞蹈人才。文章對和諧審美觀的內涵進行了探討,結合民族民間舞對培養中職學生和諧審美觀的作用,提出了運用民族民間舞培養中職學生和諧審美觀的路徑。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中職;和諧審美觀;教學
中職院校的民族民間舞教學對于培養中職生的和諧審美觀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幫助中職院校的學生塑造積極正確的審美觀,強化其審美能力。通過對民族民間舞的審美要素進行挖掘和分析,強化學生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拓展中職學生的舞蹈認知空間,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和諧審美觀的內涵
早在明末,我國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關于和諧審美觀的要求,以審美標準、審美理想和審美路徑為角度,詳細分析了和諧審美觀對于和而不同、中正平和、情景合一的要求。和諧審美觀中的和諧就是中外傳統美學的審美共識,和西方人普遍接受的二元對立審美有所不同,中國人對和而不同的審美標準更加偏愛,認為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共同構成審美標準。立足于藝術美的角度,和諧統一指的是將不同的審美要素通過有機組合的方式形成錯落有致的結構,使其具有靈動性。色彩方面的和諧統一,構建起和諧唯美的畫面,形成抑揚頓挫的情緒,帶給人們美妙的審美感受。和而不同是經過一定時間發展形成的審美標準,具有一定的動態性,符合辯證法的普遍要求。中正平和的審美要求是自古以來對真善美相互依存的審美主張,這一審美要求不僅包括現實方面的審美目標,還體現出更進一步的崇高審美理想。審美的兩大要素是情與景兩個主體,情景合一代表的則是審美主體、客體、情景之間的和諧統一,審美的前提是審美意境。情感和審美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動態性關系,形成多樣的審美意境,這并不是從刻板單一的定律中獲取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靈感的閃現,人們追求和諧審美觀,同時追求情景合一的藝術境界[1]。
二、民族民間舞對培養中職學生和諧審美觀的作用
民族民間舞能夠將人們不同的生活理想、思想信仰、審美情趣等鮮明地反映出來,與詩歌、音樂等相互融合,向人們提供娛樂、欣賞、宣傳教育的功能。通過民族民間舞能夠引發學生對舞蹈實踐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舞蹈實踐活動中,并從中獲取美感啟發,可以說民族民間舞是重要的教育介質之一。在民族民間舞的練習活動中,學生的感官愉悅度得到了提升,學生感悟到其中的新內涵和新意蘊,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舞蹈境界。通過民族民間舞,促進學生和諧審美觀的提升,強化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舞蹈藝術綜合素質。民族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將民間的精神財富聚集在舞蹈中,其中飽含深情,又具有樸實無華的特質。民族民間舞蹈十分優雅,有著鮮明的風格特點,將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精神面貌等充分全面地反映在舞蹈中,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文化組成部分。各種動作和情感等體現了民族民間舞所蘊含的和諧之美,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強化其和諧審美觀[2]。
三、民族民間舞對培養中職學生和諧審美觀的路徑
培養中職學生的和諧審美觀,有必要從民族民間舞蹈著手,強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塑造學生的良好審美觀。人們對于美感的內涵通常有著不同的理解,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指的是在輔導過程中觀賞者看到舞蹈時所形成的感受,人們認識美、欣賞美、評價美,均需要依托美感展開,作為一種心理狀態,美感能夠帶給人們身心舒暢的感受。美感是可以培養的,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能夠訓練人們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能力,中職院校的和諧審美觀培養通過民族民間舞教學,提高美育的有效性,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舞蹈素養[3]。
(一)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為了培養中職院校學生良好的和諧審美觀,從民族民間舞著手加強情境教學的有效性,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創建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民族民間舞的魅力,從而大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和諧審美觀的培養效果。情境教學指的是在舞蹈教學課堂上,由教師設定舞蹈課堂的環境和情境,最大限度實現課堂學習和學生之間的深度融合,學生對教師設定的情境形成深刻的感知,在合理的情境中,真正去感受美、認識美、認同美、創造美,實現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的融合,加強學生對舞蹈的熱愛。設定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不同學生的審美特點,積極了解學生內心對于美的感受和定義,結合審美特征、地域特點、風俗習慣、人文特征等,提高情境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強化情境教學設計的針對性,讓學生能夠真正在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提升對舞蹈的認同感,構建和諧審美觀[4]。
(二)強化舞蹈的形象性
舞蹈具有非常顯著的形象性特征,能夠帶給欣賞者更直觀、更形象的感受,觀賞者能夠從中感受到舞蹈的精髓和傳遞的精神。針對中職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和諧審美觀,教師應注重強化學生的形象性認知,通過加強形象教學,增強舞蹈的形象性、具體性,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和諧審美觀有著重要意義。形象性指的是呈現給觀眾的一種外觀形象,包括動作、形體、旋律等,將各個因素結合在一起,構建起整體的形象性。在形象性的教學中,學生可以深刻感受舞蹈的內涵和情緒,在此基礎上通過形象性的觀賞和訓練,由教師親自示范、播放視頻等,加強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形象美,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5]。
(三)強調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通常采取封閉式的教學方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和諧審美觀來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化背景下的中職院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應關注教學過程的開放性,采取開放式教學,提高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舞蹈的親和力和精神內涵,強化學生的和諧審美觀。教師可以在整個大自然中滲透舞蹈教育,實現舞蹈藝術向生活的轉變。民族民間舞蹈體現了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精神,結合中職院校當地的文化特色,提高舞蹈教學的開放性,有效提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成效。在開放式的舞蹈教學中學生真正回歸生活、回歸自然,拓展更廣闊的舞蹈學習空間,結合豐富的風俗習慣,提高舞蹈的設計效果,營造當地學生更適應的學習環境[6]。
(四)充分融入情感展開教學
在指導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自身情感的融入,采取情感教學法,將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熱情和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在采用情感教學法的舞蹈課堂上,教師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學生充分展現出來,從而引發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在民族民間舞蹈中融入教師自身的真情實感,教師向學生演示舞蹈,學生通過觀看、感受、分析等,真正體會到民族民間舞蹈的精神韻味以及教師的思想感情。教師運用肢體語言對學生的感官形成較強的刺激,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熱情,強化學生對舞蹈的認知,使其釋放心靈,感受舞蹈的美好,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其內在審美能力[7]。
四、結語
中職院校應積極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滿足對舞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將民族民間舞融入中職學生的和諧審美觀培養中,創新中職院校民族民間舞的培養理念,強化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真正實現對舞蹈魅力的感知。通過民間民族舞教學活動的展開,引導學生加強對舞蹈規律的掌握,提高自身舞蹈能力,促進中職院校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夢潔.淺析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在教學方法中的探索與改革[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8):61-62.
[2]易辛.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中情緒與情感的關系及其運用[J].戲劇之家,2020(22):141.
[3]李秀梅.鄉村傳統民族民間舞對舞蹈教學改革的啟示:評《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組合編排法》[J].熱帶作物學報,2020(7):1517.
[4]唐娜.舞蹈技巧在民族民間舞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0(18):139.
[5]吳夢婕.現代舞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2):144-145.
[6]張婷,王韋.廣西中職學校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初探[J].文化產業,2020(9):154-155.
[7]孔令昕.中職學生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探索[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9.
作者單位:
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