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與規劃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一環,其涵蓋的生態學、園林植物學等理念為城市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城市環境保護帶來了有力保障。鑒于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加重,而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毫無新意,在此背景下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刻不容緩,基于此,探究科學合理的園林園藝植物設計理念與規劃策略。
關鍵詞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36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可以美化周邊環境,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繼而為城市綠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近年來,工業化進程逐步加快,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層出不窮,而我國的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起步較晚,經過長期的進步與發展,逐漸形成千篇一律、墨守陳規的設計風格,所開發的城市文化相對較少,城市居民難以獲得良好的生態體驗,除此之外,特色主題匱乏,導致景觀設計與規劃始終原地踏步。為保證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的高質量,應遵循因地、因時制宜原則、景觀生態性原則、實用性原則,通過選擇本地樹種進行科學化種植,結合實際突出特色主題風格,并進行合理搭配以此提升城市生活體驗,確保城市綠化建設朝著現代化、藝術化方向邁進。
1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設計原則
1.1 因地、因時制宜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作為園林綠化的關鍵一環,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科學合理的選擇植物,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等原則,結合園林景觀現場的實際情況,確保設計規劃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應以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準,科學配置植物的種類,以此保證所種植植物能夠完全適應天氣變化、環境變化。在選擇植物種類時,應首先選擇能夠優化自然生態環境的植物,通過種植此種植物,利用其抗污性能,實現凈化空氣的目標。在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還應以遵守自然規律為原則,找準植物之間的附生關系,繼而合理搭配所選擇植物,確保植物群落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多樣性,促進園林植物的生態化及景觀性。
1.2 景觀生態性原則
所有植物都具有生命,能在生長過程中與周邊自然資源產生互動,也對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一定影響,如某些植物具備的消除毒物、調節溫度等作用,因此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時,應結合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以此保證植物自身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除此之外,應立于景觀生態學角度,以當地的天氣氣候為基準,從場地規劃特點等內容出發,確保規劃設計的有效性及綜合性,促使植物設計充分符合景觀生態化的各項需求。
1.3 實用性原則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社會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一要義,應是保證園林植物景觀具備穩定性。針對較為密集的城市人口分布情況,植物景觀的設計與規劃應秉持實用性原則,如防御自然災害、凈化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等。在大量種植地表植被后,進一步規避水土流失;通過種植防護林以此削弱風速;借助樹根的向下生長降低房屋發生倒塌的可能性。
2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創新分析
2.1 結合實際突出特色主題風格
生態文明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方向,保證各種植物能夠充分發揮藝術價值,能為當地景觀設計提供不竭動力。一旦所選擇的植物類型無法適應當地氣候及環境變化,后期維護成本將直線上升,使資金成本出現不必要的增加。針對此種情況,應以因地制宜為前提,提升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風格的特色性。而忽視實際種植環境情況,過度關注于稀有植物品種所體現的藝術價值,將使設計成本呈現快速升高趨勢,為有效規避設計成本浪費,應在植物景觀設計前期,對當地植物成長環境進行全面、詳實地考察。對于能夠適應當地生長環境及氣候變化的景觀植物,應對其進行合理科學地搭配,并優先選擇具有較高成活率的植物類型,在最大限度上確保園林植物的多樣化。在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與規劃過程中,應盡量滿足設計主題風格的各項需求,并以城市環境中的人文價值取向為基準,選擇能夠體現當地城市文明價值的植物類型,以此為基礎,強化城市文化特色。
2.2 以文化為導向加強設計內涵價值
為加強城市文化的整體設計效果,突出特色主題設計風格,應以文化為導向,不斷提升設計內涵所呈現的精神價值,比如,北京市所選擇的市花是月季和菊花,上海市為玉蘭。在選擇植物種類時,應確保所選植物與當地城市精神文明相互依存、彼此依托,并保證植物具有深層次文化內涵,繼而促進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效果的不斷增強。
現下園林園藝設計技術普遍使用CAD繪圖等方式,經過長期大量的操作實踐,技術弊端逐漸顯現,其中包括無法直接構筑植物細節的感官效果,缺少在引導觀察視角中的實際體驗,部分設計者雖具有較為突出的城市空間架構經驗,但在植物景觀設計中的微觀細節方面,難以實現充分把控,進而導致所設計的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缺乏美學價值。針對此種情況,為確保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的文化精髓得以深度開發,設計者應盡可能選擇進行實景拍攝,并選擇3DMAX渲染等功能輔助設計,在完成預設景觀效果地描繪之后,保證人文價值在設計稿件中得以真實反饋,并以此為前提,確保定稿設計方案具備更高可行性的整體規劃方向。除此之外,可利用植物開展文化主題地創造,以此豐富城市空間、渲染城市氛圍,烘托城市文化主題意境,從而為城市居民帶來和諧良好的深層次文化感受。
2.3 合理搭配以此提升城市生活體驗
現代化的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需要具備服務社區等基本功能,以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為例,在開展設計與規劃時,應充分考慮生活主體在園林景觀中得到的感受效果,針對此種體驗價值展開深度挖掘,為提升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就目前情況而言,部分設計者對于植物景觀設計功能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其只能提供庇蔭功能,而大量選擇容易成活、生長速度較快的植物品種,但此種植物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包括植物因樹干較高而占據大部分公共空間,導致社區公共空間內的整體光照水平受到影響,甚至與居民樓的光照度發生沖突,此種設計理念呈現的體驗效果,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各項功能需求。針對此種情況,在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社區生活主體的體驗需求,在對所選擇植被進行色彩搭配時,應以保持協調性作為主要原則,以植物色彩所產生的對比效果為例,落葉樹可與常綠植物進行搭配,如蔥蘭、麥冬等。在常綠樹植物地篩選過程中,可優先選擇具備耐陰性、花色較為明亮、花期相對較長的植物,如彩葉草、竹桃等。通過對所選擇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確保審美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以此為當地創設綠色自然景觀,進而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對不同類型植物進行合理搭配,保證植物種植密度的合理性、適當性,以此切實增強植物景觀設計的滿意度,從而為群眾收獲居住舒適感提供保障。
2.4 選擇本地樹種進行科學化種植
在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規劃與設計中,設計者應選擇生命力較為旺盛、病蟲害出現次數較少的本地樹種,以此促進樹木成活率的快速提升,繼而減少苗木維護期不必要的維護費用,在最大限度上節省成本,相反,若選擇外來樹種,不僅會提高成本資金投入,還有可能造成植物之間形成競爭,搶奪有限的生存空間,嚴重影響到本地樹種的健康生長,對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一定威脅。同時,應遵循植物的生長規律,設計者應明確不同的植物,在生長習性方面各不相同,對周邊環境所提出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在植物景觀設計時,應保證植物生長的條件及需求與外部環境相符合,在植物種植前期做好考察工作,對當地土壤種類、植物承受性展開綜合分析,對地形條件與樹種種植所需條件進行對比,以此為前提選擇最適宜的植物樹種。為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保證植物種植的科學性,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結合種植場地的實際情況,在最大限度上增加植物類型,確保其具備多樣性,并科學且合理地規劃設計植物景觀。在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時,切忌任意選擇植物樹種,或過度側重于降低成本投入,避免因單一性植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適當增加觀賞性植物,利用其能吸收有害物質、凈化水環境等特點,進一步提升植物景觀設計質量。
3 結語
針對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展開分析具有劃時代意義,設計者應摒棄傳統落后的設計理念,打破文明內涵欠缺的設計弊端,通過對周邊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在掌握當地城市文明內涵的基礎上,設計特色植物景觀,并以文化為導向展示設計的精髓價值,通過合理搭配以此提升城市生活體驗,并選擇選擇本地樹種進行科學化種植,繼而確保植物景觀設計的多樣性、合理性、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劉娜,王亞楠,王龍.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設計與規劃探討[J].花卉,2019(12):162.
[2] 王長娜.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探析[J].現代園藝,2019(6):49-50.
[3] 王喜春.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探析[J].現代園藝,2018(20):92.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