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秦秋婕 蘇順軍
摘 要 松毛蟲是現階段的四大林業害蟲之一,會嚴重為害赤松、油松等松科類樹木的生長狀態,形成嚴重的蟲害現象,不利于我國松科類森林資源的良性運營與管理。基于此,簡要闡述了松毛蟲的形態特點,分析了形成松毛蟲災害的成因,對松毛蟲的防治原則、松毛蟲防治技術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 松毛蟲;災害成因;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763.4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45
松毛蟲是我國常見的松科類樹木蟲害,呈現出周期性的暴發規律,嚴重為害了我國松科類樹木資源的良性發展,不利于提高我國地區森林資源的營林管理水平。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可以發現,松毛蟲之所以呈現出大范圍、周期性、規模化的暴發趨勢,主要是受到了地區內部自然氣候條件、造林結構及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影響,促使松毛蟲大量繁殖與擴散,造成松科類樹木的大范圍死亡。為了解決松毛蟲蟲害造成的樹木死亡問題,建議工作人員加強松毛蟲防治力度,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防治松毛蟲,控制松毛蟲的繁殖與生長,有效解決松毛蟲蟲害,為松科類樹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為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1 松毛蟲的形態特點
松毛蟲是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的昆蟲,又被人們稱為“松蠶”“火毛蟲”“毛蟲”,喜食松科類樹木。《龍川縣志》記載,“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體現了松毛蟲的基本習性。自古以來,松毛蟲都是森林害蟲中為害程度最高、暴發最頻繁、為害范圍最大的林業害蟲[1]。
松毛蟲成蟲的前翅中外橫線雙垂,整體為枯葉色,前翅的外緣斑點呈現深色,中間位置呈現白色斑點,雌蛾觸角呈現短櫛狀,雄蛾觸角為羽狀。一般來說,松毛蟲的卵呈現淡黃色或者綠色,在逐漸發育成熟之后轉變為紫褐色或者粉紅色;幼蟲體長為47~100 mm,兩側有長毛,體色為灰黑色、灰褐色、煙黑色等。
2 松毛蟲災害的成因
2.1 氣候性因素
自然氣候是導致林區中松毛蟲暴發的主要原因,近兩年,全球氣候變暖情況愈發明顯,各地區氣候紛紛發生變化,短暫性自然災害天氣頻繁出現,打亂了原本的自然降雨、溫度變化、濕度變化等規律。與此同時,“拉尼娜”“厄爾尼諾”“暖冬”等極端天氣促使地區自然環境發生改變,尤其是暖冬現象的出現為松毛蟲順利度過寒冷的冬季提供了便利條件,導致大量松毛蟲安全過冬;加之降雨量的變化加劇了松毛蟲的孵化,促使松毛蟲大量存活與繁殖,引發松毛蟲蟲害的暴發[2]。
2.2 不合理的造林結構
造林結構能夠直接影響地區林區中的各類昆蟲的發展情況,生態環境穩定性的變化促使林中各松科類樹木的防御能力下降,對松毛蟲等蟲害的防范力下降,為松毛蟲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便利條件;人工林的種植為松毛蟲等蟲害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供應與養分,促使松毛蟲蟲害暴發形勢愈發嚴峻。此外,在造林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人們對林區樹木資源的利用方案發生改變,大量砍伐與外來樹種的引進促使林區內呈現出“地塊分散”的情況,加大了林區內松毛蟲的防治難度,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了松毛蟲蟲害[3]。
2.3 不科學的林區管理手段
不科學的方式手段治標不治本,是引發松毛蟲蟲害暴發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在現階段的林區松毛蟲防治過程中,由于林區內地勢地形較為復雜,存在大量的山脊與山谷,工作人員無法按照方案規劃設定踏查線路,且林區內的植物高度一般在10 m以上,加大了人工測報難度,傳統的測報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導致在后期制定松毛蟲蟲害防治計劃時出現誤差,難以有效治理林區松毛蟲蟲害。另一方面,在現階段的林區管理中,一些工作人員過于關注林區的植樹造林工作,忽略了后期的林區管理工作,在防疫檢疫、林區監測方面存在不足,無法起到防治蟲害的目的。
3 松毛蟲的防治原則
在松毛蟲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遵循“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原則”,始終將預防作為松毛蟲防治工作的主要手段。這就需要工作人員根據松毛蟲的形成原因,全面關注林業資源,優化造林結構,加強林區管理力度,以此營造良好的林區環境,避免出現有利于松毛蟲繁衍的條件,以此實現預防目的[4]。
4 提高松毛蟲防治技術應用效果的對策
4.1 做好監測與預報工作
根據松毛蟲的基本特性、蟲害形成原因,建議工作人員做好林區內的監測與預報工作,貫徹落實基本防治原則,為有效開展松毛蟲治理活動提供重要數據資料。在實際過程中,工作人員要積極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通過設置遙感遙測設備、實時監控設備以及燈誘設備,搭建林區監測信息系統,全面獲取林區內的松毛蟲發展情況,實時監測林區整體環境。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監測信息系統獲取關于松毛蟲的精準數據,如生存情況、分布情況、松毛蟲數量等,同時預測松毛蟲的災害發展情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5]。
4.2 科學劃分區域
根據松毛蟲的基本特性、蟲害形成原因,建議工作人員科學劃分林區,保證各區域內部生態循環系統穩定,保證樹木生長狀態良好,提升樹木自身的蟲害防御能力,以此提高地區松毛蟲的防治效率。工作人員還需要合理劃分不同的松毛蟲防治區域,結合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分為“常態區”“輕度蟲害區域”“重度蟲害區域”,針對不同的區域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例如,針對重度蟲害區域,工作人員需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同時對蟲源地進行改造,分別引進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藥劑防治措施,最大程度控制蟲害發展,避免蟲害擴散。
4.3 綜合防治技術
根據松毛蟲的基本特性、蟲害形成原因,建議工作人員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為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目前為止,生物防治技術是最符合綠色、低碳、環保理念并具有良好治理效果的防治手段。例如,若林區中蟲害主要為3~4齡幼蟲,工作人員可以引進蘇云金桿菌,控制每667 m2噴霧施播量為40萬~80萬IU,并避免在雨季使用。工作人員還可以結合林區樹木分布情況,適當設置人工鳥巢,招引益鳥,或者在林區放置赤眼蜂,利用“生物天敵”實現對松毛蟲的預防與治理,有效實現防治目標[6]。關于松毛蟲的“生物天敵”,工作人員還可以分別引入“多角體病毒”與“赤眼蜂”。一方面,結合地區松科林的實際情況,根據當年的林區松毛蟲監測數據資料,引進JDS-CPV型號的多角體病毒,可以選擇水劑類型,通過集卵增殖病毒、套籠集蟲、人工飼養增殖、林間高蟲口接毒等不同方式,完成多角體病毒的投放;在投放之后,工作人員需要搜集林中的病死松毛蟲,利用松毛蟲尸體提取多角體病毒,在病毒中加入濃度為0.06%的硫酸銅,制作形成松毛蟲病毒病誘發劑,促使松毛蟲大范圍發病,提高滅蟲率。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可以引進赤眼蜂。赤眼蜂是松毛蟲的天敵之一,能夠有效控制區域內的松毛蟲數量。在松毛蟲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以人工繁殖的方式提升林區內的赤眼蜂數量,控制赤眼蜂在林中的寄居率達到70%左右,以此達到最優的殺蟲效果,有效防止林區中的松毛蟲為害,保護松科樹木。此外,工作人員還可以適當引進白僵菌,將這一菌種運用于林區冬季的松毛蟲防治中,有效滅殺松毛蟲蟲卵,避免松毛蟲成功越冬。
5 結語
在松科類林業資源管理中,防治松毛蟲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工作人員要正確認知松毛蟲造成的為害,認識到防治松毛蟲的重要性,考慮到松毛蟲蟲害的發生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此有效規避松毛蟲為害,提高林業資源管理效率。在實際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樹立科學的松毛蟲防治觀念,緊緊把握“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理念,遵循松毛蟲的防治原則,分別做好林區監測、松毛蟲預報、科學劃分區域、生物防治蟲害等工作,以此營造良好的林業資源環境,促進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革,龐麗杰,王志強.尚志國有林場落葉松毛蟲監測及防治技術[J].防護林科技,2020(4):83-84.
[2] 劉輝,劉芯利,劉芯紅,等.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9,13(32):55-56.
[3] 張守東.落葉松毛蟲發生情況及防治技術措施[J].吉林農業,2019(20):96.
[4] 張學光.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重要意義和防治方法[J].種子科技,2019,37(8):128.
[5] 侯炳柱.落葉松毛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探討[J].農家參謀,2019(16):127.
[6] 李和爽.松樹赤松毛蟲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9(3):14-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