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江
摘 要 對林業調查、林業規劃與林業設計的概念進行簡要闡釋,并從環保與經濟兩個角度入手,分析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實施價值;圍繞調查深入程度低、規程執行水平差兩個方面,研究了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改善技術條件與加強管理力度兩個部分,嘗試提出了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 林業調查;森林資源;技術條件
中圖分類號:S757.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46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與重要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生態保障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森林同時具有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效益屬性,全面加強基層林業生產的工作水平,是功在千秋、勢在必行的美麗中國建設要求。基于此,有必要對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展開探究與討論。
1 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實施價值
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是一項內容復雜、銜接緊密的工作體系,包含林業調查、林業規劃與林業設計3個部分。1)林業調查主要圍繞森林資源及其周圍環境展開,具體調查內容涉及森林生長情況、林區地質條件、森林環境質量、配套社會資源等多個方面。2)在獲取到充足、真實的調查結果后,相關人員即可開展林業規劃工作,對森林資源保護與林業生產經營的短、中、長期發展進行研究展望,并確立科學、標準的工作目標與建設戰略。3)林業設計則是基于林業調查與林業規劃兩個工作環節進行的文本、圖表或模型設計活動,其工作成果能更加直觀、具體地展示調查結果與規劃思路,從而為林業生產與林業保護的實踐活動提供依據與引導[1]。
在林業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實施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作為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具有必要且緊迫的保護需求。切實做好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可幫助相關人員更加全面、詳細地了解森林及其周邊環境的整體情況,以便更加有的放矢、科學合理地制定森林保護與恢復方案,為森林系統的健康運行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森林資源也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經濟性資源與戰略性資源,其雖然具備一定的再生性,但恢復周期相對較長。所以,若無計劃、無限度地采伐林木,勢必會引發嚴重的資源危機問題。基于此,做好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也有助于相關人員更加理性地規劃與實踐林業生產活動,實現森林資源生長規律的順應與利用,從而在支持林業經濟穩步推進的同時,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例如,在開展森林撫育間伐工作之前,相關人員應全面做好目標林區的調查、規劃與設計工作,以便確定林木采伐的時間、強度,保證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一般來講,若調查中發現目標林區中被壓木、瀕死木及枯立木的數量大于林木總量的1/3,或林木的樹冠直徑大于林木高度的1/3,應及時規劃實施間伐工作。在此基礎上,應根據調查結果設置具體的采伐強度等級,盡量將目標林區的林分疏密度、林分郁閉度分別控制在0.7、0.6左右。
2 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調查工作深入程度低
林業調查是規劃、設計、生產等一系列后續環節的重要基礎,其工作成果是否深入、全面、真實,與林業建設的整體質量密切相關。但從目前來看,在基層實踐中,林業調查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其誘因有多個方面。1)技術水平落后。經行業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很多林場仍在使用1∶10 000林班圖、皮尺、低等級GPS、低配計算機設備等工具,難以滿足高精度、廣覆蓋的森林調查條件需求。同時,各類工具還存在系統版本落后、構建損耗嚴重、設備帶病工作等一系列負面問題,進一步限制了林業調查的落實質量。2)出于技術低下、人手不夠等原因,不進行全面實地調查的情況在基層林業調查中時有發生。一部分人員會將前期的調查結果直接挪用至本期工作中,進而導致林分因子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出入,易對后續規劃、設計、生產等活動產生誤導。還有一部分人員僅在小范圍內進行林區實地調查,再將調查結果按調查面積與林區面積的比例放大,以此作為林業生產的基本依據。這樣一來,也會導致調查結果過于粗放,難以反映出森林真實的分區與整體狀態。3)漏查、不查必要性的調查內容,如受災林木種類、林木受災程度、征占林地中公益林類型與保護等級、珍稀樹種、古樹名木等,也會降低前期調查的落實質量與依據價值[2]。
2.2 相關規程執行水平差
在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實踐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遵守多種法律規定,如《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森林法實施條例》《森林采伐更新辦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大一部分人員在工作中缺乏規范意識,使得相關規程的執行力度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例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對森林資源的天然更新等級進行了確定,具體條件如表1所示。在調查、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若相關人員并未嚴格按照規程要求進行等級評估與生產實踐,將很難保證林業建設的質量。
3 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優化建議
3.1 改善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技術條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真實、快捷、精細地獲取到目標林區的整體信息,就必須要從技術角度入手,實現基層林業調查工作中軟硬件條件的升級改善。從目前來看,可將由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衛星定位技術)構成的“3S”技術體系作為建設重點,將遙測裝置、無人機、GPS-PDA等設備引入并應用到林業調查實踐中,以突破人力、人數的固有限制,實現各項森林調查信息的優質采集。在此基礎上,相關人員還應做好三維建模技術、仿真預測技術、大數據技術等計算機技術的有效運用,以便更加科學、合理地分析森林變化規律與分布特點,從而制定出符合目標林區實際趨勢的規劃戰略與設計方案。
3.2 加強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管理力度
為了避免各崗位人員在調查、規劃、設計等林業生產活動中存在的粗放化、隨意化問題,防止調查內容漏查、挪用前期數據、規程執行不力等情況發生,基層林業單位管理人員應全面加強各個生產環節的管理力度,以確保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在高質量、高效率、規范化的狀態中運行,并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政策、技術規范的標準要求。
例如,在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中,不同調查因子、林區性質的允差標準存在很大差異,部分如表2所示。實踐時,若管理人員發現基層人員缺乏對規范允差標準的清晰認知,或驗證發現調查數據、設計圖表存在數據超限的情況,應嚴格要求基層人員進行信息整改,并及時開展《森林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等文件的教育培訓工作,以免此類負面情況再次發生。
4 結語
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無論是對于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科學保護而言,還是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相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全面分析調查、規劃、設計3個環節的風險問題,并實施技術條件改善、管理力度強化等有效的處理策略,以確保為采伐、營林等后續生產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據與方案導向,積極推動我國林業建設與生態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旭,趙國輝,趙強.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的思考[J].科學技術創新,2020(7):144-145.
[2] 王四喜,劉華.基層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問題與對策建議[J].綠色科技,2019(17):196-199.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