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泰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營造林工程作為生態工程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能提升工程建設的整體質量。從目前我國營造林工程開展的實際分析,其管理的有效性決定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基于此,針對營造林工程管理的價值意義和影響營造林工程管理質量的因素進行分析,從實際出發,提出相關的管理策略,實現工程質量的全面化提升。
關鍵詞 營造林工程;價值;影響因素;整改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51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林業工程的建設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一系列的造林、護林等措施,能夠全面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化發展。目前,我國對于營造林工程的建設越來越重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性,但由于林業工程結構等自身存在的因素影響,我國對于營造林工程的管理依然是存在很多的問題,營造林本身的價值并沒有實現有效的發揮。基于此,針對營造林工程管理的價值意義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 營造林工程建設的價值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各國都開始重視對造林工程管理的重視,在全面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營造林工程管理工作也提出全新的要求。從我國的國情上分析,我國具有遼闊的森林資源,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如何將營造林工程的效益發揮到極致已成為社會的熱議話題。對于營造林工程管理的價值分析,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
1.1 減低噪音、凈化空氣
綠色植物作為天然的凈化器,可以有效減少空氣中的雜質與塵埃,其光合作用還可以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凈化,有效阻隔生產生活的噪音,為人們創造更為良好、優質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1]。
1.2 保持水土、阻擋風沙
我國幅員遼闊,中西部地區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很容易出現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問題,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問題,營造林的建設管理是最好的方式[2]。通過加強對營造林工程建設的全面化管理,能夠提升營造林工程的質量,使森林有效固定土壤,并且吸收水分、涵養水源,降低土壤的侵蝕和流失,保證土壤的肥沃性。
1.3 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營造林的后期階段,樹木生長壯大,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例如,種植果樹可以采摘水果,還可以種植藥材、橡膠等林木,這些經濟林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改善環境,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
營造林的管理質量提升對于保護物種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實驗、促進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深入研究營造林的有效管理措施,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影響。
2 營造林工程建設管理的措施分析
2.1 健全保護與管理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環境保護法》以及各省市的《關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法律、政策和制度的規定,以及各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管護方式,制定符合當地發展原則的執行規范明細,不斷完善保護管理體系,確保營造林的建設和管護工作能夠得到有序開展。同時,各級政府還應根據各自的管轄范圍劃分好營造林界限,避免出現重復管理和無人管理的情況[3]。在營造林界定劃分時,應依據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和營造林界定技術規程進行,從而確定營造林的界限以及明確種植面積、樹種以及保護管理范圍等,還應將營造林的重要信息記錄在公示牌上予以公示,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除此之外,還應尊重和保護林權所有者、經營者的自有合法權益,根據承包合同明確管理者、經營者以及所有者的管理責任,貫徹落實營造林保護管理制度。同時,還要定期與不定期地開展營造林現況檢查工、監督工作,以此保證營造林能夠得到良好的建設與保護。
2.2 完善補償制度,強化專項資金管理
1)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根據營造林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專項補償基金,其主要用于對營造林的開展、撫育和保護管理方面。2)對于營造林的補償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和標準進行發放,相關的經手和管理部門不得私自克扣補償金。3)對于各項補償金的支出,要及時記錄和跟蹤調查,明確每筆資金的支出流向,確保其都應用在營造林的建設與保護管理方面,不得對其進行挪用和借用[4]。4)應確保補償金的到賬速度,通過完善補償制度,以此激發群眾參與營造林建設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營造林建設和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5)應將營造林的生態效益納入核算體系,加大對其不可實現貨幣轉換部分的補償力度,從而保證營造林的建設能夠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后期的保護管理工作也能夠順利開展。因此,完善補償制度,強化專項資金管理是提升營造林工程管理質量的重要基礎。
2.3 加強營造林的全面化建設
營造林的建設要以發揮其自身的生態功能為基礎,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始終堅持“誰使用、誰負責,誰受益、誰補償”原則,要將營造林的使用、維護和更新工作協調統一,確保營造林能夠推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前期營造林的規劃、設計以及結構布局等工作,要聘請專業人員進行,保證營造林工程管理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在營造林建設過程中,封林、造林、撫育、補種以及管理等環節都應有專業的人員進行指導工作,從而能夠使當地的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恢復,縮短其恢復周期,提高營造林的質量,逐漸打造成樹種多樣化、結構合理化、功能齊全化的多元化營造林體系,從而增加營造林系統的穩定性,起到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作用。例如,營造林的種植上應將喬木和灌木等相結合,對其進行合理搭配,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對其進行立體化的營造,也可以有效避免因火災等其他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大面積的損失。同時,還要加強營造林當地防火、救火體系的建設,從而避免火災的發生,或在火災發生第一時間進行撲救,將其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6]。除此之外,還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自然環境特點、水文物質特點等引入相適宜的外來物種,從而增加營造林物種的多樣性。除此之外,還可有條件地開展旅游項目等,讓其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地區經濟與生態平衡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