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麗
摘 要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而完善相關農業保險制度對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基于此,通過分析我國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在發現目前運行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提出更好發揮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風險分散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66
1 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保險補貼立法落后
當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農業保險法,農業保險的很多領域存在法律真空。法律的缺失給農業保險現實中的發展帶來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很多保險公司對中央的政策沒有十足的信心,再加上其業務經營在前期需要較大的基礎設施以及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往往在這項業務上缺乏積極性。而很多地方政府也因為相關法律的缺失對該項惠農業務并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缺乏支持。2)各農業保險的經營機構在具體業務經營上沒有統一的標準,具體到承保、核賠等流程上也較為混亂,最主要的是各保險公司在跨省業務上難以操作與承接,從而無法實現業務的拓展。3)保監、審計、農業農村等管理與監管部門在對相關業務的財務與法律審核上只能按正常的商業保險來進行,難以適應農業保險的特殊性。
1.2 缺乏統一協調組織,未能充分發揮政府積極作用
中央一號文件的實施,使得政府部門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財政、農業農村、畜牧、氣象等部門均參與其中,但未明確牽頭組織部門,也未建立有效的工作聯席制度。目前,財政部門負責監督農業保險中的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保監部門監督保險公司業務經營,農業農村部門協助保險公司展業、定損和理賠,多頭監督導致難以有效配置資源、信息共享不充分、工作統籌推進協調難等問題,如部門文件不相互轉發,工作各自為政,措施條塊推動等,保險公司作為具體的執行單位,卻往往成了信息的中轉站。
1.3 補貼比例高,但補貼范圍與風險保障范圍較小
當前,我國的農業保險政策補貼比例普遍不低于80%,屬于較高的水平[1]。但從納入補貼的種植與養殖品種和風險保障的范圍來看,農業保險仍然在較低水平。從風險保障范圍來看,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業保險連旱澇災害都沒有納入。從補貼品種的范圍來看,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各地在氣候、土地等自然環境上差距很大,在農業上的選擇差異也極大,種植與養殖的品種極多。而我國中央財政2007年剛開始對農業保險進行補貼時,補貼品種僅有小麥、水稻等6種。經過連續數年增加后到現在也只有30多種,相比于發達國家100多種的補貼范圍仍然較少。
1.4 廣大農民對農業保險缺乏正確認識
我國的保險業本身起步相對較晚,加之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很多人至今仍然對保險心存偏見甚至抵觸,農業保險更是近十年才出現,這導致很多人尤其是廣大農戶對農業保險并沒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由于農業風險的不確定性較強,部分農戶還沒有擺脫傳統“靠天吃飯”的思想,對農業風險的重視度不足,認為農業保險是多此一舉,還會加重經濟負擔,甚至有的人認為即使不買農業保險,政府也一定會在出現巨災時對其進行救助。
1.5 缺少對于保險公司經管費用補貼
我國的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經營的幾個主要環節工作難度很大,導致經營管理費用較高。在承保環節,從宣傳推廣到業務辦理、填寫投保明細、逐戶發放告知單,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單靠保險公司一家一戶去完成根本不現實。在查勘環節,農作物在生產期遭遇的自然災害并不一定導致損失,即使損失,程度也要到收獲時才能明確,因此還需要后續勘察;由于農時不等人,保險公司要在短短數日完成大面積查勘,人力物力很難實現。在理賠環節,同樣存在諸多棘手的問題。然而在這些問題上,我國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對保險公司實施經營管理費用補貼[2]。
1.6 缺乏農業巨災風險的再保險途徑與基金支持
農業風險具有相關性的特征,如洪澇、干旱、暴雪等災害,一旦發生,往往會給多地區同時造成巨大損失。由于我國再保險機制和農業巨災風險基金機制不完善,在出現巨災風險時,保險公司往往需要輔助巨額賠付,很可能全年的利潤僅因一次農業巨災化為烏有。2008年南方雪災時,受災嚴重的江西、貴州、湖南等省份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均出現了大規模虧損,若非當時國家專門對此進行了補償,幾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將下滑至警戒線。
2 發揮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意見建議
2.1 加快出臺專門的農業保險法
國家應成立相關調查組,認真調查當下農業保險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加快農業保險法出臺的進程。專門的農業保險法應對農業保險經營管理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相關行為、目標等作出明確規定,對于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的一些流程、指標、原則以及違法的處罰等更應明文規定。這樣不僅可以使各級政府在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持上更加科學,與實際情況相符,還能促進廣大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正確認識。同時,國家在這一過程中也應更重視我國農業保險人才的缺乏問題,努力培養新形勢下的農業保險人才,加大高效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農業保險從業人員的培訓,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與思想意識。
2.2 專門成立主管農業保險的部門
我國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實施已經十多年,但至今仍沒有成立專門主管農業保險的政府部門,而當前保監會、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部門多頭管理的現狀既不能明確各自之間的職責,又缺乏高效的辦事效率。從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來看,農業保險的主管部門可設在農業農村部,主要負責宏觀協調,制定農業保險補貼計劃,同時負責與推動農險保險相關計劃在地方上的落實。在該機構主管的情況下,與保監會、財政部、氣象部等部門共同負責農業保險的相關事宜。
2.3 加強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保險意識
從政府方面來看,可以通過電視廣告、報紙、網絡等途徑進行相關宣傳,讓人們了解到國家的政策以及對待農業保險的態度。從保險公司來看,可以主動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在其轄區內開展相關宣傳活動,制定符合實際的農業保險營銷策略,加強對農業保險一線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引導農民認識與參與農業保險。
2.4 因地制宜地擴大補貼范圍與風險保障范圍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各地在面臨的風險與農業選擇上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制定國家基本補貼品種范圍,如種植較為普遍的小麥、水稻等作物,養殖較為普遍的豬、牛、雞、鴨和魚等。在此基礎上,允許各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增加補貼品種(其補貼品種總數必須達到國家最低要求)和基礎補貼范圍,允許各個市縣在此基礎上增加當地主要的農業品種進行補貼(同樣需要達到全省的最低的要求)。這樣既能使我國在農業保險上的補貼范圍顯著增加,又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符,使農業保險真正達到惠農惠民的目的。
2.5 對保險公司試行經管費用補貼
將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納入補貼范圍,以其經營管理中的相關費用為標準,對其進行一定比例的補貼,補貼數額或比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或者不同險種有所調整。這樣可有效調動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積極性,也更容易實現買賣雙方的均衡。這一過程中,必須保證保險公司相關財務數據的真實,對其相關行為也要嚴加監管,防止出現保險公司聯合農戶騙取補貼的行為。
2.6 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并完善再保險機制
農業巨災風險的分散機制往往由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和完善的再保險機制組成,而我國在這兩點上皆比較滯后,既沒有成立國家級的農業巨災風險基金,也沒有較為完善的再保險機制,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的建立不僅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地方上的支持也不可少,兩者相輔相成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出現農業巨災時,保險公司超賠部分由該基金負責賠付。在未出現農業巨災風險的年份,則節余到下一年份,也可支持相關防災設施修建。
再保險機制的完善則是保證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實現持續性長久發展的必要保障。農業本身容易出現巨災風險事件,再加上我國在農業保險問題上缺乏與再保相關的法律法規,絕大多數保險機構對涉及農業保險的再保業務都較為謹慎。因此,我國當前急需成立一家國有農業再保險公司,但由于我國的再保險行業本身起步較晚,當下全國也僅有中國再保險集團這一家再保險攻速,所以也可以考慮由該公司控股成立一家農業再保子公司,然后在法律層面上規定滿足達到一定規模或其他標準的農業保險業務必須向該公司或其他公司進行分保以分散風險。同時,國家也可以引導各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通過國際途徑尋求與其他國家再保公司的業務合作。
參考文獻:
[1] 鄭源源,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重在落實——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險提出新要求[N].農村金融時報,2020-2-24(432).
[2] 李海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29-3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