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華偉 金濡欣
摘 要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任務。基于此,以改造示范項目設計實踐為研究對象,對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理念進行界定,剖析項目實踐如何以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技術為核心,整合生態、可持續發展、地域性等設計原則,進行鄉村景觀設計實踐,歸納總結出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的路徑與模式。
關鍵詞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農村人居環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72
當前,農村地區人居環境整治的鄉村景觀問題是突出短板。自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以來,全國范圍內的鄉村建設工作穩步推進,鄉村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在鄉村景觀營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合村并居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違反生態原則、可持續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的現象普遍存在,不能就地取材,不顧田園風貌,生硬植入地域文化符號,缺乏科學的鄉村景觀營造設計理念指導。基于此,在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背景下,以新農村項目改造實踐經驗為樣本,歸納總結鄉村景觀設計理念,總結鄉村景觀營造的原則、路徑與模式,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新農村景觀營造設計與規劃建設管理、村莊社區建設規劃等提供理論依據。
1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理念界定
低成本生態景觀設計的目標是以較低建造與維護成本,實現令廣大普通群眾滿意的高品質美麗鄉村,堅持低干預、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理念,主張減少自然資源浪費,降低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強度,縮小建設與維護成本,使得生態景觀成為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的重要媒介[1]。低成本理念下的鄉村景觀設計是以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為核心思想,以低成本理念的設計方式為手段推動整個項目建設,能彌補鄉村美化建設經費不足的缺陷[2]。除城市外,目前大多數村鎮和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都較為有限,且優先考慮道路、亮化、防洪排澇等工程,用于園林景觀綠化工程的財政經費更少。政府希望使用較低的造價建設出滿足使用要求的風景園林,同時在后期維護中以較低的經費保持風景園林“美”的形態,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開始大力研究低成本景觀營造技術在城市空間景觀、公園綠地、道路景觀、居住區景觀及屋頂花園等領域的應用,但是關于該技術在鄉村振興中鄉村景觀營造領域應用的研究仍相對欠缺。
基于此,以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前郁村新農村改造示范項目設計實踐為研究對象,剖析其以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技術為核心,整合生態、可持續發展、地域性等設計原則的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路徑與模式,以期提供可推廣的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技術示范案例,見圖1、圖2。
2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分析
2.1 項目基本概況
柳泉鎮前郁村,位于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東南1 km處,與大馮村、柳泉村、高皇村、澇泉村、前亭村、八丁村和北村村等村莊相鄰。面積4.28 km2,全村下轄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852戶,3 456人。改造前主要存在問題:1)入村主要道路北側缺乏統一形象色彩,道路質量有待提高(圖3);2)村西頭入口處缺乏村主題景觀形象,視線內的農房建設雜亂無章;3)村內主道路兩側建筑造型、材質、破損程度均不相同;4)多處石頭房子場地環境雜亂,因多年遺棄和失修而閑置(圖4)。改造前前郁村可挖掘的優勢有:1)村南頭因山腳地勢自然形成村落布局,呈現出多層次空間;2)新住戶多在原有房址基礎上翻蓋新式二層樓房,與現有結構穩健的老石頭房形成新舊對比,具有滄桑中孕育新生之美;3)部分遺留的石頭房子院落組合保留完整,保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舊民居的特色,修繕保護后具有民居文脈價值。
2.2 低成本景觀設計改造思路
農業生產方式也是重要的鄉村景觀資源。農業景觀資源包括種植業景觀、農田景觀、果園果木景觀、漁業景觀(魚塘、池塘等)、畜牧業景觀以及混合農業景觀。一方面,以創新的思路來合理利用并巧妙開發農業景觀,如農業觀光、體驗、采摘、科普、親子活動等,可以有效降低景觀設計成本,獲得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提煉,結合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構建鄉村人文主題景觀,實現中華耕讀文化、鄉村儒家文化等優質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也是低成本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圖5)。
2.3 低成本鄉村民俗文化建構設計
民俗文化也是鄉村文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次項目結合遺留的傳統民居院落,整改場地景觀,對石頭房子主體進行“修舊如舊”修繕,同時對室內環境進行場景復原,結合地方傳統院落環境與民俗記憶,使老一輩村民集體記憶中的“堂屋”重新以村史館的空間屬性呈現。新舊空間并存,能夠讓村民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帶來的全新面貌,如圖6,既利用了寶貴的閑置資源,又活化了鄉村民俗文化空間。
在新農村建設和舊村改造中,一般采用兩種模式,即整體搬遷和大拆大建,但這兩種模式在論證前郁村改造方案時都被否定了。前郁村采用一種新思路和觀點,堅持農村、自然、特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工作小組決定在不破壞前郁村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對前郁村中心街地帶實施綜合環境整治。在整治過程中,堅持“精心、精細、精致、精品”理念,以色彩統一形式對房屋外立面進行統一改造。原院落圍墻采用石塊壘砌的進行修繕維護,原村內道路用石塊拼接的進行肌理延續。另外,村內綠化保潔、道路保潔、河塘保潔做到“全覆蓋”,實現村容整體形象美化,但又不失民居文脈。
2.4 融入紅色景觀元素
在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中,對老一輩革命者的記憶進行傳承,形成新時代紅色基因的催化劑是鄉村景觀營造的重要內容。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環境整治中,牢牢把握正確的意識形態是環境營造的核心任務,見圖7。
3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策略
3.1 鄉村景觀營造原則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原則主要包括生態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適應性和地域性原則。在當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既要能看到農村地區景觀向好發展,也應及時反思總結問題,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鄉村景觀營造的目標、方法、結構和過程進行研究。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技術應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來進行前期規劃、營造建設和后期維護。適地性和地域性原則主要是要求在注重環境、氣候、地理、人文及創新的元素下,進行鄉村景觀營造。
3.2 營造路徑與模式
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路徑與模式主要包括改造提升型、特色保護型、創意活化型和產業挖掘型[3]。改造提升型主要是在原有地勢、建筑結構、房屋布局、道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景觀營造,地勢和房屋結構需要進行安全測評,不適合改造提升的需要重建。特色保護型是針對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較好、鄉土文化特色較突出的村落景觀進行保護修復,使其散發出鄉土特色文化魅力。創意活化型主要是針對地方人文故事、地方志、民俗村史等進行元素符號提煉設計;同時,策劃運營地方戲曲和節日習俗,挖掘地域特色美食等活動,也是創意活化型的主要設計策略。創意活化型鄉村景觀營造能夠帶動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挖掘型鄉村景觀營造模式是鄉村景觀營造的主要模式。以上營造路徑與模式,需要城鄉規劃設計師、景觀設計師以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相關人員潛心駐村調研、與村民及各方充分論證方案可行性,進行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然而,當前的新農村和鄉村旅游多由城市規劃師設計,他們根本沒有在鄉村生活的經驗,也沒有深入鄉村體驗鄉村,接到項目后,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就匆匆設計好了鄉村未來的美景和村民幸福的生活,這是導致“千村一面”的根本原因[4]。所以,低成本鄉村景觀營造技術實踐應本著“低干預”和“鄉村邊角景觀修補全覆蓋”的態度來營造具有鄉村發展特色的鄉村建設模式,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董麗,王向榮.低干預·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低成本風景園林的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園林,2013,29(5):61-65.
[2] 胡瑞祎,陳東田,于彩云,等.基于低成本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7,47(4):113-117.
[3] 史華偉.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低成本鄉村創意景觀營造策略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1):61-63,77.
[4] 渠巖.藝術鄉建:許村重塑啟事錄[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88-8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