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祥
摘 要 為促進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綜述目前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闡述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反季節蔬菜生產設施不完善、流通環節不暢通、缺乏蔬菜加工企業、蔬菜品種不足等問題,從明確目標定位、謀劃產業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建設規模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加強科學技術支撐、加強產品質量監管、構建物流體系等方面對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3.082
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農產品,保障蔬菜供給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近年來,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較快,在保障市場供給、增加菜農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地蔬菜產業發展還存在蔬菜品種不足、產品質量及效益不穩定等突出問題[1]。因此,在深入調研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
1 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廣南縣以國道323線、丘廣公路、廣昆高速等公路沿線為重點區域的蔬菜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重點布局在蓮城、舊莫、珠琳、八寶、那灑、壩美等鄉鎮,產業發展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廣“春提早、秋延后”反季節蔬菜,打造夏秋蔬菜優勢產業區,以帶動全縣各鄉鎮適宜區域蔬菜產業的發展。2019年,全縣完成蔬菜種植累計播種面積3.39萬公頃,產量達30.18萬噸,產值達10.93億元,種植面積比2018年增加0.30萬公頃,產量增加7.37萬噸。蔬菜種植主要有大白菜、普通白菜、結球甘藍、番茄、辣椒等70余個品種。全縣蔬菜種植模式主要以露地種植為主,設施栽培面積占比較小,多為群眾根據自身家庭生活需要種植,商品蔬菜種植面積達3.33 hm2以上規模的蔬菜種植基地較少。
1.2 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近年來,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全縣蔬菜生產企業和專業合作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式生產模式成為主流,不斷推進蔬菜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縣內建成規模達6.67 hm2以上的蔬菜基地共37個,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34個,基地面積0.09萬公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 170戶,23 416人。
1.3 設施農業不斷發展。
本著“因地制宜,規模經營,相對集中,提高質量”的原則,從行政、技術、物質、資金等方面入手,通過市場導向,示范基地帶動,大棚、噴滴灌和冷庫等設施規模進一步擴大,走一條“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企業為龍頭,基地為保障”的發展路子,促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2019年,廣南縣設施蔬菜面積0.05萬公頃,比上年度增長22.14%。縣內建成冷庫9座,冷庫庫容達到9 800 m3,菜地噴滴灌面積0.06萬公頃,蔬菜育苗基地年育苗銷售株數1 600萬株。
2 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廣南縣是農業大縣,也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農業基礎設施比較滯后,現有的設施大部分都是按種糧生產標準建設的,達不到蔬菜標準化種植的相關要求。
2.2 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抗風險能力弱
現有菜農種植管理水平較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文化素質也偏低,思想觀念相對較為落后,商品意識淡薄,對組織化、商品化、市場化的認識不足,種植技術水平不高,因而產品質量不高。大部分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還僅限于自給和供應本地城鎮居民消費,種植布局零星分散,甚至盲目生產,產銷脫節,生產難與大市場接軌,效益低下,不能適應蔬菜生產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產業效益難以提高。
2.3 品牌效應未形成,缺乏“三品”蔬菜產品認證
品牌是產業的核心,廣南縣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果蔬產地面積共5.11萬公頃,其中蔬菜產地認定0.67萬公頃。目前,全縣范圍內還沒有蔬菜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2.4 反季節蔬菜生產不完善,受氣候因素影響大
廣南縣冬春干旱,夏秋雨水過于集中,病蟲草害多,加之反季節蔬菜生產設施不完善,蔬菜生長受自然氣候因素影響較大,蔬菜產量和質量不高。
2.5 流通環節不暢通,市場信息閉塞
生產者信息不靈,盲目生產,淡季脫銷,旺季爛菜,多數菜品檔次低,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弱,難以與外地市場建立相互流通的供貨渠道。
2.6 缺乏蔬菜加工企業
廣南縣內蔬菜冷藏設施缺乏,對規模化、產業化蔬菜產業發展極為不利。淡旺季蔬菜產品調節能力薄弱,蔬菜采后保鮮、貯運加工滯后,對二、三產業的帶動不明顯,產品檔次不高。長期以來,受傳統經濟意識和體制的束縛,群眾忽視蔬菜采后加工,制約了蔬菜產品的經濟效益提升。
2.7 蔬菜品種不足
盡管廣南縣內種植的蔬菜多達70余個品種,但大部分農戶種植的都是大白菜、普通白菜、青菜、辣椒等品種,特色蔬菜品種供給量不足。
3 廣南縣蔬菜產業發展對策
3.1 明確目標與定位
根據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遵循自然、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三農增收為目標,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縣建成外銷蔬菜生產基地0.33萬公頃;每年播種面積穩定在3.33萬公頃以上,總產量達到40萬噸以上,總產值15億元以上,農民人均蔬菜年增收1 000元以上,將蔬菜產業打造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把廣南縣建成面向上海、兩廣沿海地區乃至港澳地區蔬菜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
3.2 科學謀劃產業布局,突出區域特色
綜合廣南縣土壤類型、產業基礎、生產力水平和勞動力資源等,結合廣南城鄉總體發展規劃,著力打造高速沿線蔬菜產業帶,按照縣委政府建設廣昆高速蔬菜產業帶的規劃布局,大力發展規模蔬菜基地和加工業,通過串點成線,打造集生產、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蔬菜產業帶。
3.3 優化品種結構
1)發揮蔬菜協會、合作社、電商平臺的作用,強化蔬菜基地生產信息收集與分析,引導蔬菜種植主體瞄準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品種布局。2)重點抓好設施早春蔬菜、秋季露地蔬菜、冬閑地輪作蔬菜生產,保證蔬菜品種結構合理。3)保障蔬菜均衡供給。按照錯類發展、錯季發展的要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均衡和拉長上市時間,確保常年蔬菜上市總量基本穩定。
3.4 加快基地建設,推動產業規模經營
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發展蔬菜家庭農場和適度規模蔬菜種植和生產。大力推進基地建設,采取資金扶持、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形式,建設一批帶動型蔬菜基地。積極改善基地生產條件,統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蔬菜種植區域灌溉水渠、生產用電、交通條件,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3.5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著力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務,做強做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千方百計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是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應支持鄉鎮村建立蔬菜專業合作社,規范合作社運營行為,保障菜農合法權益;扶持加工企業完善蔬菜產、貯、銷冷藏鏈,延長蔬菜供應時間,實現蔬菜供給“淡季不淡,旺季不爛”。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蔬菜基地認證管理,推進蔬菜產品品牌培育和整合,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全力提升蔬菜產業的競爭力。
3.6 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1)建設蔬菜標準示范園區。抓住國家、省級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和州六個“100工程”建設契機,引導各鄉(鎮)集中連片開展生態蔬菜示范園創建,引進蔬菜生產、加工企業和種菜大戶進園生產,使之成為產業集聚的平臺和科技示范的基地。2)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構建,充實和配強技術力量,強化田間地頭服務指導。
3.7 加強質量監管,打造綠色品牌
1)強化農資常態監督管理。加強投入品管控,持續開展農資使用專項整治工作,從嚴把好蔬菜生產投入品準入關口。2)強化生產過程監管。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制定蔬菜種植加工技術規范,加強蔬菜生產環境監測,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加工。3)強化監督抽檢。加強蔬菜基地日常監管力度,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將3.33 hm2以上連片蔬菜基地全部納入監管監測范圍,適當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增加抽檢頻次,并建立完整監管檔案。4)實行信息通報制度。加快建立蔬菜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定期發布蔬菜質量信息,督促生產經營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推進蔬菜質量安全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道路。
3.8 構建流通體系,提高蔬菜市場化水平
1)加快縣內各級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便民菜店的建設。2)強化信息引導服務。加快建立集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于一體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平臺供求調節、質量引導、預測預報等作用。3)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通過采后保鮮、蔬菜配送、冷鏈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方式,營造新型流通業態,構建高效便利的現代蔬菜流通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曉巍,張玉鑫,馬彥霞,等.甘肅省設施蔬菜產業綠色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蔬菜,2018(9):9-13.
(責任編輯:趙中正)